中學生語文學習中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句體現了學生在平時語文學習中害怕寫作文的心理,而《高中語文新課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更高。筆者為了讓學生真正喜歡寫作,善于寫作,在寫作中自覺地培養人文品格,本人自覺走進隨筆,與學生心與心交流,發現隨筆這個不起眼的角落卻是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一、樹立自由寫作的觀念
隨筆,顧名思義,隨時、隨手、隨心而作。因此,隨筆寫作應是自由的寫作。教師不給學生命題,每周布置一兩篇隨筆,也不在寫作內容和形式上作任何要求,任其筆天馬行空,內容大至社會問題、人生哲理,小至身邊瑣事,風花雪月,鳥蟲寵物,校園風情,學習心得,書籍品評,親人友人,無可不寫,表達方式或記敘、或議論、或說明、或抒情……只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那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寫作空間,促進學生養成自由寫作的習慣,樹立自由寫作的觀念。曾有人說,自由寫作不是“受”,也不應當有人“施”,而是“自求”“自得”;教師的作用是在學生“自求”的過程中,加以輔助和引導,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
自由寫作不但作為一種習慣和能力,而且應視之為“自由胸懷的陶養”,“乃是一種態度,或風格,即治學、觀物與對人的態度或性情,亦可說是一種精神。”(張東蓀《知識分子與文化自由》)因此,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在隨筆寫作中大膽而有個性地表達,從而培養學生自由的胸懷、獨立的精神。
二、鼓勵有個性的表達
中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感受力豐富,天然具有一種言語的創造個性,比如他們寫落山的太陽“冷笑著走了”,把睡覺說成“休養生息”,把垂頭喪氣稱之為“似瘟雞”,把寫文章稱之為“抒發寂寞”……他們往往喜歡各種風格的作家與文章,經常運用被一些老師視為垃圾的流行歌曲語言、網絡語言,對此,我在隨筆中教學中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正面引導。有學生喜歡摘抄自己欣賞的流行歌曲歌詞并且抒發感悟,如有位學生點評李宇春《蜀繡》:“郭敬明寫的這首歌是一首絕妙的詩。詩的韻味、旋律、意境,它應有盡有。……‘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突出戰爭的慘烈。而隨著沒完沒了的戰爭,傳播的就只有無盡的悲痛和流傳的蜀錦。……那雙雙紅酥手,在刺繡中等待,刺繡的每一針都留下了思念的痛、等待的無奈……”教者寫道:你的欣賞細膩而動人。此歌充滿濃厚的中國風味,與蜀繡的古色古香,遙相互應,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珍視華夏文明,弘揚中華文化。這既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引領他們在“有個性的表達”中,養成獨立的人文品格和創造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寫作的主人,而非寫作的奴隸。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世界人權宣言》),我反對單一而狹隘的作文“評論標準”,十分珍惜學生的寫作個性。劉勰說,“吐納英華,莫非性情”。嚴羽說,“詩有別才”“詩有別趣”。性情、別才、別趣,都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在中國的文藝批評中,一直被人們珍視。在隨筆寫作中,有的同學喜歡表現冷靜而理智的思考,有的同學喜歡抒發浪漫情懷,有的同學喜歡表達平實真摯的情感……這些都不可以一己之見加以衡量,而應充分肯定其個性中的閃光點。鼓勵“有個性的表達”,還要求教師不要以“教”者的身份參與隨筆教學活動,而應以朋友的身份,給創造精神的培養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生在“有個性的表達”中發揮創造才能。
三、營造隨筆教學的對話氛圍
每次隨筆批閱完,我都用一定的時間和學生們分享較優秀的作品,從而營造一種對話氛圍。營造對話氛圍,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話氛圍前的熏陶。為了學生盡快進入對話狀態,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在寫作中與自我、親人、自然、歷史、社會等對話。教師溫馨建議學生準備一本自己喜歡且能張揚個性的隨筆本,并給她取個代表自己個性與品格的名字,可以在扉頁寫上寄語,因為她是學生曾經生活的見證,是學生生命流逝的美麗痕跡,我們應該珍視生活,而生活就是語文。學生積極給隨筆本取名——《紙上人生》《點滴》《回首又見她》《上善若水》《軌跡》《腳·印》《芊瑜楓雪》《鎖夢集》……寄語有:“勤,天下無難事。”“自己選擇的路,就算跪著,也要走完!”“時間都老了,青春也絕了版。”“人世間的事,誰也無法把握。該執著的,永不怨悔;該舍去的,不再牽掛;該珍惜的,好好——把握。”“寫隨筆就是為了記下每個精彩而心動的瞬間,讓自己靜靜地和心靈對話”……
(二)營造多重對話的氛圍。對話者可以是同級、同班的同學,也可以是老師、學校、報刊雜志、課本等,覆蓋面越廣越好。在隨筆閱讀中,教師應努力保持一種“對話者”的身份,教師應以真誠、平等、欣賞的態度,積極參與隨筆對話。這樣做,你會發現每個學生都那么可愛,而且他們也會成為你的朋友,同時你也會發現你自己越來越年輕。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也。”有學生觀看《可可西里生存日記之藏羚羊》后寫了這么一段話:內心里,是滿滿的壓抑。不知道從何說起。那里的天,那么藍;那里的水,那么清;那里的環境,又是那么地殘酷。一個生命從孕育到誕生,需要多長時間?活著,又需要多長時間?一個生命的堅持,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如既往的守護,在兀長的時光里變得迅速。如果一個人能長久地保護另一個生命,那么他是幸運的,而看到一個無助生命的凋謝,心里總會升起濃濃的無奈感。這感覺像沉在冰冷的海水中,向上觸摸不到東西,向下到不了盡頭。雪天里的遠行,眼角有些濕潤了。教者如此對話——這是一段令人深思的話語。藏羚羊是那片神圣土地的精靈,沒有這些可愛的精靈,那方土地缺少了生機,保護藏羚羊的志愿者則是那片美麗土地的守望者,他們的堅強與奉獻很動人。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時下許多學生熱衷在一位同學的隨筆本中,相處較好的朋友在其隨筆里真心地寫下對那位同學的看法,或抒發友誼天長地久的情感,或敞開心扉,解開以往的誤會。教師在其中扮演朋友的角色,勸告他們人無完人,對人多些寬容與理解,為人要善良、正義,珍惜同窗情……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人生觀得到很好的調整。總之,對話應動其真情,使學生們在對話中興會淋漓,體會寫作的快樂,形成寫作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