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語文教學,不乏有這樣的例子:一些老師將語言文字進行獨立分析,意圖讓學生弄懂字詞句的確切意思,殊不知,這樣將優(yōu)美的文本語言肢解得支離破碎,忽略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知和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一些老師十分重視對課文相關的常識性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文本的研讀,結果顧此失彼,未能取得語文教學的真正實效。一些語文感悟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課堂上,老師稍微點撥一下,他們馬上就能有所感悟,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感悟能力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感悟能力呢?作為語文老師又應從哪些途徑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感悟能力。
一、在閱讀文本中培養(yǎng)感悟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文本的學習其實是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品味去充分地感受文字所抒發(fā)的溢于紙表的感情,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具體措施有:
1.指導學生在“讀”中體驗、感悟
“讀”是實施體驗感悟學習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在新教材中被更加明確地突顯出來。要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是新課程理念的閃耀。所以教師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拿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在“讀”中循路入境,與作品人物同行,與作者心靈同在;在“讀”中體味文本的情理,領悟作品的內涵,感受心靈的震撼。課堂上通過讀,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全身心地投入課文中,與作品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如,讀楊絳的《老王》,你會“讀”出一個生活艱難的人所擁有的一顆金子般的善良的心;讀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你會“讀”出居里夫人那顆偉大的水晶般的心。
2.引導學生用“心”去體驗、感悟
課堂教學中,面對文本,教師應重在引導學生主動地、冷靜地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教師切不可滿足于課堂上研討的七嘴八舌、轟轟烈烈(實則喧鬧浮泛),忽視學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靜的思考;也不可只顧自己發(fā)表“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什么精神”之類的空洞說教,應激發(fā)學生的內趨力,把語文教育的熏陶感染與學生獨特多元的反應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自己用“心”去體驗、感悟。語文學習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是這些規(guī)律都隱藏在語言現(xiàn)象的背后,蘊含在讀寫聽說的言語實踐中,并且許多是屬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隱性知識,必須靠學習者用“心”去感悟,去體驗,而且有些東西讀過之后,要在肚子里慢慢地“發(fā)酵”,慢慢地“悟”,突然哪一天,你就會悟到什么。
3.指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去體驗、感悟
意境優(yōu)美的作品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思的感受和領會。學生在學習這樣的文章時,就需要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因為好的作品都是一個空框結構或召喚結構,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和補白天地,讀者只有調動起自己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才能理解或個性化的解讀。聯(lián)想,主要是作忠于生活的還原式思考,如《紫藤蘿瀑布》中“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一段,就必須聯(lián)系那個特殊年代的社會背景才能領會好。想象,則是作傾向于藝術真實的創(chuàng)造式思考。上文的結尾是:“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為什么“我不覺加快了腳步”?“我”潛意識中隱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思緒?這只能靠我們的想象力了。
又如,《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作者坐船出游看山的幻覺,為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這句精彩的描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實踐,想一想這方面觀景的體驗。這時學生記憶的閘門會很快打開,不少學生會自然聯(lián)想到:在車船快速行駛時,四周景物仿佛會不斷向后退,在類似的幻覺中觀察景物,靜止的景物會鮮活起來。這樣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類似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感受現(xiàn)在的學習內容,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形成真切的體驗,深刻的感悟。
4.設置情境,喚起學生的體驗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趣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隨著現(xiàn)代化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多媒體教學已進入了課堂,這一現(xiàn)代化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力。如《敬畏生命》一文向學生強調了生命的意義,學生覺得茫然,難于理解。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都被植物飄灑種子也許只有一顆成活的壯舉驚呆了,由衷地感悟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可貴,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珍惜生命。情景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感悟文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語文教學中一直提倡的大語文教育觀也指明了這一點,通過課外閱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例如“讓世界充滿愛”這個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從“關愛某個伙伴、同在一片藍天下和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三個活動中任選一項,傾注情感去了解、認識、關愛他人,尤其是弱者。因為我校處在山區(qū),礦山企業(yè)多,外來民工子女多。因此,在開展這個活動時,我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本班的外來民工同學的帶領下,走進他們的家,親身接觸和了解這一個為本地經濟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卻被人輕視的社會弱勢群體。這不僅增進了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lián)系,更引導了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這也就表明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語文學習的作用,這里自然也就包括對于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所達到的作用。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認真設計、精心組織每一次的語文綜合實踐課,讓學生有機會在活動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感悟能力。
三、在生活和寫作實踐中培養(yǎng)感悟能力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說明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不僅是學生解讀課文的黏合劑,而且是學生作文的推動劑,是學生的創(chuàng)作之源。但如何從每天都面對的生活中獲得獨特的感悟呢?這就要引導學生平時多“留心”生活。社會的發(fā)展、家庭的變化、名勝古跡、蟲魚鳥獸、花草樹木、春雨秋風,這些都是我們觀察的范圍。同時還要注意在觀察時,不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告訴學生: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用心體悟,便會慧眼獨具,從中悟出給人啟迪的哲理。比如,面對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面對中秋明月,蘇軾書寫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了父親的背影,領會到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宗璞看到盛開的紫藤蘿花動情地說道“花和人一樣,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作者的這些感悟都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用“心”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