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歷史學科向來不受人們的重視,認為它可有可無,實際上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道德品德,讓學生人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斷完善,歷史學科“小而不輕”,地位舉足輕重。
【關鍵詞】歷史教學小而不輕人格教育德育教育
相對于語文、數學、外語而言,歷史學科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學科,是記記背背就可以的學科。學生這么看,社會這么看,還有許多我們的同行也這么看,我年少時也這么想。但是,從教這些年來,我的觀點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歷史學科“小而不輕”,尤其在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優秀的人格方面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在學生“成人”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一名農村高中的歷史老師,我深有體會。不斷的擴招,重點高中、城市高中的層層選拔,最后我們這類學校招收的都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有許多老師經常感嘆“學生一屆不如一屆”,對“怎么教”一籌莫展。學生學習素質較差,不好教,這些都是客觀事實,關鍵是我們如何弱化這些方面。在歷史教學中,我嘗試著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讓學生的人格在我的歷史教學中不斷完善,讓學生明事理。
首先,教師要以正確的歷史觀和積極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歷史教育教學中能否滲透德育教育,關鍵在老師如何做。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教師尤其是歷史教師應該要有飽滿的熱情和昂揚向上的姿態,應該始終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積極的價值觀,并且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比如我在講中日關系時,我會舉出一系列中日交往的史實,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在講課過程中也有學生這樣說:“小日本鬼子,我恨死了,還有那個小泉純一郎,那應該是小犬蠢一狼,是狼和犬。如果我有機會做國家領導人的話,我一定打到日本去,打倒日本”。班上同學哄堂大笑,也有叫好的。對此,我及時進行了教育,面對日本的侵略,我們要堅決回擊,這是愛國;日本右翼勢力死灰復燃,我們要警惕;但是,我們不要戰爭,中日兩國應該和平友好相處,戰爭受苦受難的還是廣大人民。這樣就幫助學生理解了真正地愛國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也實現了高中歷史教學所要達到的情感目標:“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其次,用正面人物、正面形象去感染學生。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信心,做事缺乏恒心,在講《羅斯福新政》時,我就給學生介紹羅斯福的故事,介紹羅斯福怎樣戰勝了輪椅。我給學生講司馬遷忍辱著《史記》,講吉鴻昌為時代而犧牲,講周恩來最后的日子還帶病工作。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讓學生每人都找一個歷史上的榜樣,時時在心里比較比較。通過這些正面人物、正面形象,學生明白了“生的價值、死的意義”,知道了“挫折使生命更加壯麗”,也明白了“奉獻使生命永恒”。看著學生身上的變化,我無比欣慰,更加認識到歷史“小科不輕”。
第三,適時點滴地聯系學生表現出的不良習慣,以史為鑒,觸動學生。當今有許多學生是越來越“富”了,身穿名牌,腰別手機,三五成群吆吆喝喝,花數百元過個生日眉頭都不皺一下。他們中有真富的,也有假富的,更多的是不少學生喜歡攀比。針對這種情況,上課時,我會和他們講歷史上的貧與富,講晉時的石崇、王愷斗富,清朝的軍機大臣和紳,家產竟達白銀10億兩,等于清政府20年的財政收入。你們羨慕他們嗎?他們的確富有過,但他們的結果呢,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歷史給予他們的是“千秋罪名”,富有最終帶給他們的是徹底的貧窮,從物質到精神的貧窮。而歷史上還有很多的貧困者,如匡衡鑿壁借光,最終成為大學者;百里奚給人當奴隸,可謂貧困至極,但最終成為一代賢臣。歷史告訴我們:錢乃身外之物,不以富喜,不以貧卑。
第四,在教學中,用真心、真情、真摯的語言感染學生。我們要把教學當成自己的事業而不是謀生的手段,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學是一門藝術,尤其是歷史教學在融合德育教育方面,它要求我們老師花心思,動感情。謳歌時要激情澎湃;譴責時要義憤填膺。讓學生融入歷史,感覺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在歷史中活動,這樣他能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活動場景,表達出應有的情感,該愛就愛,該恨就恨。曾經有學生這樣和我說到,在歷史課堂上,他們感覺渾身上下都充滿著力量,崇拜那些英雄人物,也希望自己能具備那些素質。大家說說,歷史學科分量輕嗎?
第五,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歷史情景,開展隨課討論,允許學生爭辯。比如可以利用一些同學們熟悉的,社會上的熱點,象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一些節目創設相關的歷史道德問題,從而在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同時滲透道德意識。還有,我們要把課堂當成歷史活動的大舞臺,允許爭辯,在集體中教育。比如在講《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時,我把課堂辦成了一個新聞發布會現場,讓學生來當外交家,當新聞發言人,當記者。通過這場活動,學生過了把癮,也深感在世界大舞臺上,中國要想站穩站好是多么不容易,作為一名高中生,他們身上的責任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