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用“鳳頭豹尾”來形容一篇文章好的開頭和結尾。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鳳頭”便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好的開端了。萬事開頭難,不僅難,而且還十分重要。當然地理課堂教學的“鳳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1.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讓教師把握好這節課,取得教與學的有機結合。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內因,從“輕視”轉變為“重視”。3.調節全班學生學習的氣氛。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師的鋪路下,學生可以很快走上正軌,進入新課內容。
顯然,課堂教學的課前導入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真正把這個“鳳頭”說好,卻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語言幽默、亦莊亦諧、談吐得體、以及靈活多變的教法,與不經意間、談笑間將學生引入到設計的路上來。
一、引導啟發
中外教育家很重視啟發教學。孔子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著名教學要求,這是“啟發”一詞的來源。后來《學記》中發展了啟發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要求。可見引導啟發在教學中是多么重要了。教師不僅要組織好短短的45分鐘的課堂教學,還要在新課導入上下功夫。假如新課內容是一座知識殿堂的話,那么引導啟發式的新課導入便是引導學生走向殿堂的路標。它可以讓學生滿懷興趣地走上你設計的軌道,而不是茫然無措得毫無準備。引導啟發式的新課導入,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激勵、啟發,而不是牽著學生走,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
二、設置懸念
初中學生無論是生理和心理都是在不斷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中學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和神秘,這一階段也是很好的求識階段。教師在新課導入上可以利用他們好奇心非常強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內因,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八年級地理第3冊的第一章第一節《中國的疆域》的新課導入上,筆者就采用了設問式的方法:1.什么是疆域?2.從海陸位置上看,中國位于什么大洲的什么位置上,臨近什么海洋?3.中國的陸地面積是多少,領土呢?4.中國的鄰國到底有多少個國家?都是哪些國家5.從海陸位置上看,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有利方面?正是這一系列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讓他們知道這節內容到底是講述什么;而且調動其內因,從被逼著學到自己要學,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美的有機結合。
三、結合時令(節氣)
許多中學生在學習中都覺得枯燥無味,因此學習起來都無興趣可言。初中地理是反映不同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水文、經濟、資源和氣候等的差異和特征,這些是與現實相吻合的,教師在新課導入中可以結合當時的時令與新課內容,使新課導入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冬至后講述中國天氣和氣候時,首先教學生背誦諺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背誦中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同時對新課內容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
四、結合天氣
結合當天的天氣狀況導入新課來講述天氣和氣候,可以讓學生覺得新課內容真實、可靠、實用,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從心底消除對地理課的偏見,從而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由外因影響內因,使學生從輕視轉變為重視地理,從不想學地理轉變為想要學地理。如在講鋒面、冷暖氣團對天氣的影響新課時,筆者結合這一段時期北方冷空氣南下影響合肥市的天氣變化過程進行新課導入,筆者首先讓學生結合以下兩個小問題進行思考:1.上星期合肥市天氣晴朗,氣溫較高,前兩天為什么天氣突然發生變化,有什么變化呢?學生回答:首先出現多云天氣,接著出現小雨、氣溫下降。2.今天的天氣又有哪些變化呢?學生答:天氣晴朗,氣溫繼續下降。教師最后總結并恰到好處地導入新課:這便是鋒面、冷暖氣團對天氣的影響,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五、根據時事
結合最近重大事件,也是新課導入的方法之一。在《世界礦產資源》新課導入時,可結合海灣戰爭來引導。美英兩國為什么要發動海灣戰爭呢?僅僅是政治原因嗎?在學生思考、討論后,教師指出:“其主要原因便是波斯灣地區的豐富的石油資源,它有直接影響這些國家的工業、交通等其它方面的發展,下面我們就講述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特點”。由于最近的重大事件學生們都很了解,但事件的影響因素——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還不夠了解,最后自然地導入到新課內容。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又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
六、隱而不發
好的文章曲折生動,同樣的道理,一個好的新課導入也要妙在一波四折,意義深遠。它需要教師的精心安排,適當發揮,總體把握。在教師的鋪設下,讓學生去思考、分析、理解和發揮,最終到達老師的預設——導入新課。隱而不發,好就好在教師新課導入的隱蔽性,妙就妙在通過這一過程自然過度到新課,同時讓學生鍛煉了自己能力,培養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七、由總至分
大家知道,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為主,著重講述空間分布和區域的差異。但若問即將地理學業結業水平考試的八年級學生“初中地理主要是講述什么?”這一問題時,可能他(她)未必能準確的回答出來。這一現象其實很普遍,它說明我們現在的很多學生缺乏歸納、總結的能力。中學所強調的素質教育的中心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其中歸納、總結的能力便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這需要地理教師不僅要很好的傳授其知識,還要在教學中培養和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在新課導入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并結合新課內容諄諄善誘,以實現對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
如在初中地理第3冊的新學期的第一課的新課導入時,教師可以這樣安排。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思考,并指出:“通過學習七年級地理,我們會了解到地球的空間位置、運動,以及全球的海陸分布、氣候、水文、資源、人口等;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各分區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氣候、資源、人口等方面”,“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始學習中國地理,那么你們說教材會怎樣安排呢?”最后讓學生參考課本目錄,對課本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這種引導,不僅讓學生對地理書的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還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八、溫故迎新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整體性,對于地理這門學科來說,其整體性更加顯著。大家知道,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其組成的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新課導入方法的運用中,教師可以復習舊課內容來導入新課,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上節課所學內容得以鞏固,而且讓學生通過復習自然地過渡到新課上來,增強了學生對知識之間的連貫性的體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