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境界,創造了中國詩歌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蘊極為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①。
一、陶淵明田園詩產生的原因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當時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爛,意志頹廢,精神上紛紛向“玄之又玄”的老莊道學尋求寄托,有的縱情山水,以隱居逃避現實,所以文學領域玄言詩、山水詩盛行一時。與此相反,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棄官歸隱,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另外長期的農村生活實踐,為他的田園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
二、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生活內容
陶淵明作為晉宋時期偉大的田園詩人,其躬耕田園的行跡,開創了文人的一種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其超然的人生境界更是令后世文人所敬仰。這里我們按陶淵明田園詩的內容,將他的田園詩分為下面幾部分:
(1)描寫田園風光恬美靜穆,歌頌田園生活的自然純樸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陶淵明的這類詩,所歌詠的是其個人悠閑恬適的生活,抒發的是其悠然自得的心情。他把田園與官場世俗來對比,以田園之美好,生活之悠然,來對比官場的丑惡,世俗的險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是有積極意義的。如《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詩中沒有豪華絢麗的詞匯,沒有豐富大膽的夸張與想象,作者只是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農村的美好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樂趣,從而表現出對上層社會的厭惡和對村居生活的熱愛。
(2)寫躬耕的生活體驗,表現自己參加勞動,接近勞動人民的真實情感
作為一個士大夫,尤其是晉宋時期的士大夫,陶淵明親自參加勞動,并由衷地喜愛它,歌頌它,因此,他的這些田園詩是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的。他破除了孔孟輕視農村勞動的觀念。把勞動看成是人生有道之事,勞動雖艱苦,卻與自己的心愿無違。如《歸園田居·其三》,詩人早出晚歸地去鋤草,烈日當頭,夕露沾衣,很是艱苦,但卻與自己的志向一致。表明詩人寧肯自食其力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在勞動的過程中,詩人與農民逐步接近,建立了感情。那種“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與近”的生活體現了他與農民有了共同的語言。在與農民的交往中,他進一步認識到農民的淳樸、自然和誠實。
(3)表現了詩人美好的社會理想
陶淵明早年有過“出仕為民”的理想,但幾次出仕都不是很理想,最后轉而寄身田園,隱居躬耕,獨善其身。“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盡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卻每況愈下,“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三),“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詠貧士》),他就不免感到憤慨了。這時他接觸了農民了解了農民的思想和愿望。晚年他創作出了《桃花源詩并記》。這是陶淵明田園詩歌的一個新發展,由現實轉向寫理想中的田園生活,表現出了詩人一生追求社會理想的最高層。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后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陶詩的影響。
三、田園詩反映的思想矛盾
陶淵明力圖用純樸的田園生活消蝕其對現實的不滿與悲哀。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與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這極鮮明地反映了陶淵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標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顯然,陶淵明年輕時也有過遠大報負,夢想建功立業,展翅高飛。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為現實。
其次是苦難的社會現實與烏托邦理想的矛盾。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詩并記》之中。桃花源的理想顯然有孔子“大同”思想與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跡。但它的產生,不僅僅是對孔子、老子思想的簡單復制,而具有時代特征。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里點燃了一支火炬,通過桃花源,人們可以對照自己生活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從而激勵人們奮起反抗。正因為《桃花源詩》體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無比真摯的愛,所以代表了詩人思想發展和藝術實踐的最高成就之一。
四、藝術特點
陶淵明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平淡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后恬淡的心境與情趣,在表現方法上,這些詩歌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少見華麗,在田園詩平淡的描寫中蘊含著陶淵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愛,表現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1)內容的特點:情、景、事、理的渾融,陶淵明描寫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通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天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陶詩發乎事,源于景,緣于情,而以理為統攝。且看《飲酒》其五②,《擬挽歌辭》其二都是情景事理四者渾融的佳作③,陶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其中包涵著生活的情趣。
(2)意境的特點:開創了詩歌的意境美,詩韻味極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陶詩常常取發“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卻通過詩人的組合,又呈現了新的意境,給人以美感。“弊廬蔽床席,”只用“床席”兩字,就具體地寫出他安貧守儉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卻透著一種超然灑脫。
(3)語言的特點: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語言美。蘇軾曾說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是他的詩平淡之中有無限的豐采,簡練之中有濃厚的情味。這是對他的田園詩的語言風格而言的。
在藝術上,陶詩除了那平淡,自然的獨特風格和他詩歌內容完全一致外,他的樸素語言和白描的手法,也是主要的特點,尤是在那彩麗竟繁的文風盛行之時,這更是難得,他的詩不事雕琢而得自然之美,但要說他不加繩削,未用功力,也是不對的,他的錘煉語句往往只在一兩個平易的字上,使人不見斧斫痕,這說明陶駕馭語言能力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