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媒體廣泛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它一改傳統課堂一張嘴加一支筆的單一呈現方式,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可視化、互動化、個性化,讓學生手、腦、眼、耳并用,充分喚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課堂的效率。多媒體的應用對素質教育的促進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成果,將高尚的道德、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但隨著多媒體的普及,這一先進的教學設備走入了城市和鄉村的課堂,多媒體的應用也走入了一個誤區,但凡上課便離不開多媒體,而且在制作方面越來越精美,而公開課更是成了高科技展示的舞臺。
回想起來,自己在前一輪的教學中便是如此。每次備課之時并不是備學生、備課文、備課堂,卻把主要精力用于多媒體的制作,把整個教學思路借助多媒體完整地展示出來,并想方設法把它加以包裝。而上課之時,學生無需花時間去解讀文本,只需隨著我的放映或欣賞或摘抄。大量的音樂、影像的轟炸,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生容易出現審美疲勞,情感體驗也比較被動。漸漸地,多媒體成了我在語文課堂中教學的唯一手段,黑板、粉筆成了擺設;教師成了課堂的播放者,完全失去了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學生成了課堂的觀看者,完全失去了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整個語文課堂雖看起來流光溢彩,但并無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完全背離了語文課程的理念。
意識到這一點后,有意識的觀看了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也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覺得多媒體應該成為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手段,但只能是輔助的手段。中學語文課堂在使用多媒體時,更應注意使用的度,切忌嘩眾取寵,舍本逐末;切忌流于形式、忽視文本。它較為適合于以下幾種情形:
一、利用多媒體來增大課堂的信息容量
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給學生傳導最多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如在學習課文之前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字詞的學習,和課文有關的內容的補充以及學完課文之后的拓展深入,都適合用多媒體來展示。而我在上綜合性學習活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時,多媒體就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學生們用多媒體展示了他們搜集的資料,詳細地介紹了孔子的生平、思想、天命觀、教育觀以及孟子的生平、性善說、仁政思想等,介紹了《論語》《孟子》及儒家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如此大的信息量是傳統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
二、利用多媒體來創設課堂的情景氛圍
初中語文課本選擇了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通過學習這些課文,讓學生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發展思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但是一方面初中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單靠教師的講述有時還難以進入情境;另一方面,即使有某一方面的生活經歷,有時也難于立即和文本情感相通。這時,借助多媒體有聲的畫面,展現生動的形象,就易于把學生引入文本所描繪的意境,體會文章的主旨。如學《觀舞記》時,大多數學生對印度舞蹈較為陌生,通過欣賞《孔雀舞》以及印度舞蹈的片段,使他們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而《安塞腰鼓》呈現的是另一種情境,學生觀賞了黃土高原上火烈的舞蹈場面,聆聽了雄渾激越的鼓聲,進入情境之后再來挖掘文本,更有利于他們把握文章主題,感知文章對旺盛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歌頌。
三、利用多媒體還可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
和其他學科一樣,語文課本中同樣也有一些學生難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這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把它有聲有色的呈現出來,可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既有形象的感性認識,又有抽象的理性認識,更有利于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看云識天氣》時可以把不同形態的云和云彩形狀、位置、所預示的天氣情況的圖片顯示在大屏幕上,又如在上完《生物入侵者》之后,給學生補充了一些生物入侵者的資料,把那些外來物種的圖片顯示在大屏幕上,這些鮮明的形象是僅憑我的一張嘴、一支筆所無法清晰呈現的。鮮明的表象與語言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雙向聯系,學生就會樂意面對屏幕字斟句酌,有針對性地對文段重點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嚴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