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雙翼,可見課外閱讀的重要。課外閱讀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文化品格的形成,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教師在課外閱讀指導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課外閱讀要量力而行
長期以來,中學生課業負擔繁重,很多學生很少有時間去顧及課外閱讀,學生缺少必要的積累,知識面狹窄,思想認識水平不高,孤陋寡聞。語文學習如果僅僅局限于語文課本,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都很難提高。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主動積累知識,逐步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課外閱讀讀什么讀物,讀多少合適,應因人而異,要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確定。如學生學有余力,不妨讓學生多讀一些課外讀物。如課余時間少,可以少讀一點。總之,課外閱讀指導不可搞一刀切,讓學生量力而行,不能因為搞課外閱讀,影響學生休息,更不能影響課內學習。
二、課外閱讀要講究實效
目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閱讀傾向,喜歡閱讀武打、言情、偵探之類的讀物。其實,中學生閱讀這些消遣類讀物主要就是欣賞情節,看熱鬧,談不上有什么積累,對課內學習幫助也不大。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畢竟有限,在讀物選擇上,教師要加以指導。應該結合課內學習來選擇讀物,要讀一些對課內學習有較為直接幫助的讀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每冊都有“名著導讀”,這些名著應該作為閱讀的重點,此外《語文讀本》也應該作為重點閱讀讀物,還可以讀一些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的讀物,如《中學生閱讀》、《課外閱讀》、《青年文摘》、《讀者》等期刊。現在全國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經常考人物傳記,可以讓學生有選擇的讀一讀《史記》、《漢書》、《三國志》等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還可以讀一讀古代詩詞,讀讀科普讀物,讀讀名人傳記以及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讀物,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在讀物選擇上,教師應予以推薦或把關。
三、課外閱讀要持之以恒
課外閱讀在短時間內很難有明顯的效果,而一些學生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堅持一段時間后,看到閱讀效果不明顯往往會失去原有的閱讀沖動和熱情,從而中斷閱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學生認識提高了,就有了閱讀需要,進行課外閱讀就有了動力。在一段時間內,讀什么讀物,怎么讀,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要制訂出合理可行的閱讀計劃,要按照計劃閱讀,長久堅持,不能隨意中斷,自然會有收獲。學生一旦嘗到了課外閱讀的甜頭,有了成功的體驗,課外閱讀就會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為有效選擇課外讀物,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可操作的閱讀方式。
(一)擴展閱讀
以現行教材為出發點,選擇與教材內容有聯系的讀物閱讀。現行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節選的,可以讓學生找來全文閱讀。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可以讓學生課后找來全書來讀。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對《老人與海》內容及藝術特色有個總體的了解。如果學生對某一作家的作品有興趣,不妨讓學生找來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來讀。如學習了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學生被小說巧妙的情節和出色的心理描寫所吸引,可以讓學生讀一讀陳奐生系列小說。另外,有些課文中引用了古代詩文名句,可以讓學生找來原文讀讀。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樂府詩《西洲曲》的句子,可以讓學生找來原詩讀讀,這樣對原詩就會有大略的了解。
(二)目標閱讀
為較少課外閱讀的盲目性,在進行課外閱讀時要有明確的目標,即在某一段時間內讀哪些讀物,做到心中有數,像寒暑假休息時間較長,應該讓學生閱讀現行教材中“名著導讀”中推薦的名著。另外《語文讀本》的內容,可以結合課內教學來處理,如課內學習了小說單元,讓學生利用課內學到的知識和經驗課后去閱讀《語文讀本》中的相應的小說單元中的內容。這樣既能擴大學生閱讀面,又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閱讀興趣的培養。班級或學生自己訂閱的期刊,每到一期,都應及時閱讀,不可拖延。
(三)隨機閱讀
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許多有利的條件,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學生閱覽室中的圖書期刊。由于圖書讀物繁多,不可能一一閱讀,可以大致翻翻,看到自己感興趣讀物,可以精讀,要掌握要點,吸取精華。一般的讀物可以瀏覽或略讀。要注意翻閱適合中學生閱讀的讀物,如《中學生閱讀》、《中學生博覽》、《中國中學生報》、《學習報》等。隨著科技的發展,網上閱讀已成為一種時尚。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閱讀自己感興趣、想了解的內容。教師要把自己閱讀時發現的好文章或讀物推薦給學生,應該有選擇的推薦,以免浪費學生時間。
教師指導課外閱讀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指導學生處理好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的關系,做到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兼顧,決不能過分強調課外閱讀而影響課內學習,在學生搞好課內學習的情況下,再去進行課外閱讀,否則會得不償失。二者關系處理得好,不但不會影響課內學習,反而能促進課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