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橋邊有風光,橋邊有風月,橋邊有風情,橋邊有故事。因為橋下是流動的河水,河上是流動的船只,船上有流動的夢想。也因為橋上是過往的行人和負重的車馬,遠走他鄉的游子,背著包袱,站立橋頭,告別母親,告別故鄉;飛黃騰達的士子,衣錦還鄉,下馬上橋,撲向故里,撲入母親的懷抱;即將分別的情人,站立橋頭,執手相看,無語淚流,萬千感慨,無從說起……每每捧讀唐詩,我總是站在“橋上”,沉思良久,任思緒飄忽,任心神沉靜,千年前,唐詩中,那一座座寫滿歷史風情的橋總是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記得萬里橋源自張籍的小詩《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萬里橋簡直就是成都地區一道市井繁華、生活安樂的亮麗風景線。西眺,有綠水煙波潺潺流淌,遠望有山頭嶺畔荔枝垂紅,風光清新秀美,景色明麗誘人。近看,有茶樓酒肆鱗次櫛比,有燈紅酒綠芳香醉人,游人徜徉其中,定會流連忘返,嘖嘖稱嘆的。處處熱情招待,家家樸實誠懇,真有“賓至如歸,樂不思家”的感覺。也完全可以想象游人如織,絡繹不絕的熱鬧場面。萬里橋,不僅是簡簡單單的行人通車的交通要道,更是一種商業興旺,水陸繁忙的實況寫照。再說,“萬里橋”的得名也讓人過目難忘。據古書記載:“羅城南門外笮橋之東,七星橋之一,曰長星橋者,古今相傳,孔明于此橋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后因以名。或曰:費祎聘吳,孔明送之至此,曰:‘萬里之道,從此始也’。”(《諸葛亮集》)不管是水流萬里,情深意長,還是此地一別,萬里起程,均能引發人們的諸多聯想。“萬里橋”有意蘊,有典故,本身就是一座流動的驛站,它朝朝暮暮迎來送往,演繹了多少人世間的聚散離合、兒女風情。今天去成都,實在應該去萬里橋走一走,感受一下遠古的繁華,品味一番悠久的情韻。
明月橋從來都是揚州的一道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心向神往的景觀,有詩為證,唐代詩人張祜《縱游淮南》如此寫道:“十里長街市井連,明月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兩首詩均寫揚州風光,明月橋是一個核心,前首渲染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氛圍。你看,市井相連,十里輝煌,明月當空,銀輝四射,秦樓楚館,比肩而立,游人至此,如到樂園,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即使是死也要死在揚州啊!明月橋與紅巾翠袖、輕歌曼舞聯系在一起,見證了一段奢華香艷,流光溢彩的歷史。后一首寫景如詩如畫,寫人如癡如醉。遠處,青山逶迤,隱于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秋去冬來,天氣轉涼,草木未凋,風光依舊,處處呈現一派秋高氣爽,明凈深遠的景象。近處,二十四橋,倒映水中,虛實相映,波光鱗鱗;天上,明月高懸,流光四瀉。橋上許多如花似玉的女子,身披銀輝,手扶玉簫,吹出悠揚動聽的樂曲,聲音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很多人,天南地北,慕名而來,側耳傾聽,如癡如醉。那個晚上,明月橋邊,留下了多少羨慕和神往啊!不管是張祜還是杜牧,都用如畫詩筆,給我們描繪了揚州風月、玉人靚影,像一道閃電,穿越千年,直逼我們的雙眸,震動我們的心魂。他們筆下的明月橋,是笙歌簫鳴、風花雪月的生動寫照。
朱雀橋則是王朝興廢,人事滄桑的風云寫照。中唐詩人劉禹錫《烏衣巷》如此歌詠:“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朱雀橋,顧名思義,是雕梁畫棟、彩繡輝煌的精美建筑,橋上欄桿刻繪朱雀,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此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以前是達官顯貴來往不絕,熱鬧非凡;現在卻是野草叢生,雜花綻放,滿目荒涼,一派慘淡。烏衣巷,東晉時候是高門士族聚居的地區,說不盡的豪華氣派,金碧輝煌,說不盡的衣冠楚楚,氣宇軒昂,現在可是人去樓空,夕陽黯淡。還有堂前飛燕以前經常出入豪門巨室,銜泥筑巢,安閑居住,現在卻飛入尋常百姓人家,再不見當年的王謝豪宅。詩中出現的朱雀橋、烏衣巷、堂前燕這些意象描寫,無不呈現一種昔盛今衰,世易時移的滄桑感。朱雀橋見證過車水馬龍,繁華富貴,也見證了破敗蕭條,人事慘淡,它是一座橋,更是一面映照歷史變遷的鏡子。多少達官顯貴,多少帝王將相,都可以通過它看到歷史的身影。
天津橋是欣賞冬雪,開闊胸懷的最好位置,孟郊《洛橋晚望》就描寫了一次令人著迷的賞景體驗。“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行人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天津橋又名洛橋,在今河南洛陽西南洛水之上,亦是唐時迎來送往,飽覽風光的地方。孟郊這次游歷,有奇特壯美的發現。時候是深冬傍晚,橋下河水剛剛冰凍,路上行人不見,榆柳落葉禿枝,掩映著靜謐安詳的亭臺樓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世界一派蕭瑟蒼涼。突然,詩人目光轉向遠方,只見嵩山積雪,明月朗照,天地空明,一派燦爛。多么壯美的畫面!多么美妙的發現!詩人從天津橋的蕭瑟冬景中發現了一個銀裝素裹、艷麗妖嬈的世界,心中歡喜可想而知。時至今天,我們讀這樣的詩作,想象中親臨洛橋,縱目遠眺,仍然還有那種浮光閃爍,世界通明的感覺。天津橋連接的是一雙眼睛和一道風景,也是一顆心靈和一個世界。
同樣寫天津橋遠眺景象,中唐詩人陶雍的《天津橋春望》則是另一種風范:“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春天的天津橋,景色迷人。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天津橋是一代王朝昔盛今衰、滄桑巨變的見證者。
和萬里橋、明月橋、朱雀橋、天津橋的歷史風光、世態人情不一樣,溫庭筠筆下的木板橋,卻是一種凄清冷寂、辛勞奔波的游歷生活的寫照。詩人在其傳世名作《商山早行》中這樣寫道:“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座橋,應該是由幾塊木板拼湊而成,不在通衢大道,不在河埠碼頭,不在繁華地段,而是建在深山溝谷,建在荒山野嶺,橋身早已爬滿蒼藤、苔蘚,表面覆蓋一層厚厚霜雪,行人少至,腳印斑駁。在雞鳴報曉、殘月低垂的凌晨,旅客就架好車馬,開始出發了,他們走過落葉覆蓋的道路,走過冷風凄凄的早晨,也走過這座銹跡斑斑的木板橋。游子的心像橋一樣憔悴,思念像彎彎山路一樣漫長。這座印滿腳印,布滿秋霜的木板橋永遠駐立在深山溝谷,無聲訴說著旅程的奔波之苦和游子的念鄉之情。同樣歌詠木板橋,劉禹錫則借橋傳達相思苦情:“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柳枝詞》)詩人講述了一個普通而永恒的故事,二十年前的某一天,應該是春臨大地、柳枝葉綠的時候吧,詩人在一座木板橋上送別自己的情人,流水滔滔,流不盡難舍深情;柳枝飄拂,纏不住美人遠去的身影。那一次分別,過了二十年,二十年啊,板橋依舊,風光依舊,卻再也沒有姑娘的半點音訊,命運就是這樣在橋上給詩人開了一個令人無限感傷的玩笑。
也許是因為木板橋牽扯不斷太多的離情別緒的緣故吧,有人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將橋命名為情盡橋,意謂送人至止,停下腳步,思念至止,不再纏綿,試圖減輕送行雙方彼此的牽掛和思念。可是,唐代詩人陶雍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覺得要把“情盡橋”改為“折柳橋”,這樣更吻合送行雙方的實際心理,更可撫慰遠行的客人,他在《題情盡橋》中這樣寫道:“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詩人理直氣壯申言,從古至今,離別情意難以窮盡,決非送到橋邊,止住腳步就可以情斷意絕。題橋名為“情盡橋”未免太荒唐,太不吻合人們的心理實際了,古人有折柳相贈,寄托相思的習俗,而且橋邊多柳,柳關離別,柳條千千萬萬,絲絲縷縷,恰如離人心上秋,割不斷,理還亂。“情盡橋”改名為“折柳橋”,更能安慰人心,惹人相思,還是順其自然吧,折柳橋,情難盡,柳枝飄,離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