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組組長、中小學英語教材主編劉道義老師曾說過,“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靠課文教學來培養”。閱讀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且提高相對緩慢的綜合能力,所以對作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主要途徑的課文教學來說,則顯得非常重要。然而,在目前高中英語的課文教學中,不少教師依然存在著以下兩種不良的傾向。
第一種,把課文教學等同于單詞教學。有一部分老師過分看重單詞、短語的教學,把一些重要的單詞、短語從文章中挑出來,大講特講,很是過癮,這些內容講完了,整片文章的教學也就算結束了。結果學生還是不能做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學生即便是把課堂上所學到的單詞都記住了,也恐難做到靈活運用,單詞的學習應該也必須放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為了教單詞而去教單詞,只能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這種做法要不得,若真是這樣做了,倒還不如直接讓學生背字典得了,字典上的內容總比老師講的要全面的多。
第二種,把課文教學等同于簡單的文章翻譯。注重句子、段落意思的理解和把握,這本身并無可厚非,但是這絕對不是簡單的翻譯就能解決的問題。有些老師特別注重對文章的翻譯,翻譯完了,任務就完成了,要么找同學站起來翻譯,自己做些補充說明。翻譯本身并沒有錯,但是老師自己理解明白并不等于學生也能理解到自己這個層面,以致于有的學生會在下邊議論說,不如直接把文章的漢語翻譯印發了算了,講和不講一個樣,課堂一點意思都沒有。
出現以上兩種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些老師對英語語言的本質把握不夠。英語課文教學不是簡單的單詞教學,也不是簡單的文段翻譯,而是要去引領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語言理解思維能力,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文章的學習和理解。在英語課文的教學中,我們要更加側重句子層面的深入理解和篇章層面的結構把握,我們要特別重視篇章教學,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個段落甚至一個句子,都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所在。我們要做必要的句子結構分析,因為結構分析是我們準確理解的前提和基礎。只要我們做到了準確的結構分析,我們就一定能夠準確地把握住文段的含義。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弄清了語言結構,而且也學習了詞匯。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將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求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有一種極大的成就感。
一、把課文當作整體來教
課文教學不應只教生詞,分析語法,那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個別詞語上,理解內容的能力無從談起。教師應把學生引導到抓課文的要點和中心思想上來。把課文當作整體來教,就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整體內容上,啟發學生興趣,創設情景,使教師、教材、學生相互作用,三者合一,達到學生在學完一篇課文之后能夠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內容,能夠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而教會學生怎樣閱讀,怎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利用課文教學組織學生討論與提問
單方面授課,信息多向交流是英語教學的一個要求,而教師圍繞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則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討論與提問能夠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轉換了教師的角色,改變了傳統英語教學,把素質教育貫穿到了教學活動中,這也是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英語課文教學。
三、組織好例句
我們在搞好課文整體教學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語言點(language point)的教學,要想更好地理解進而掌握所學的內容,我們應該組織好例句。例句的選擇應體現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及實用性等特點,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還會受到思想教育并擴大知識面,從而逐步體會學好外語對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從消極被動地學習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變“要我學”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