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自主學習文言文時,常常只是讀課文,遇到生詞,也常是向老師詢問,即使查字典,也是常查《新華字典》;不少同學查《常用古漢字字典》時遇到多義字詞,又不知道究竟該選哪一個。學習文言文,誦讀雖然堅持得好,但對字義的理解也是死記硬背的多;少有理解記憶的;初中學生鮮有主動運用文言文的意識,更少貼切運用、巧妙運用文言佳句的成果。因此,筆者新探文言文有效學習的策略如下:
一、積累策略
1.關聯與猜讀相結合,以積累新詞義
要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大量的積累是一道不得不逾越的溝壑。積累是厚積薄發,是運用的基礎,運用是對積累的生發,運用是積累者各種經驗和智慧的綜合反映。文言文的學習理應如此。初中生一開始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堅持積累、積累、再積累的學習策略。只有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文言學習才會越來越輕松。特別是進入高中,就再不用每課都去記許多詞義了。自主學習字詞意思,主要依賴《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當然也離不開《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比《現代漢語詞典》更好,因為它標明了文言詞義和現代漢語中的意義,還具體標注了詞義的演變過程)。其中也有一些小技巧,特別是對于一字多義詞和一些生僻字詞,我們可以采用關聯和猜讀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學習與積累。實踐證明,經過系列聯想和大膽猜讀,發展了思維,這對整個文言的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
關聯:就是當我們遇到一個生字或生詞時,可以根據某個或某幾個詞素,聯想到現代漢語的某些詞語之義,從而得出這個生字詞的意思。有古今詞義的關聯、詞義的內部關聯,還有學習時同一個字詞按出現的先后順序的前后關聯。
猜讀:是指根據特定的語境,或上下文,或根據已積累的詞義,從而猜出這個詞的意思。
貫通:是指文言句子始終是一個通順的句子,將猜讀的意義放回到原文中,應該使整個句子通順流暢,這樣,猜讀的意義就可能是正確的。
操作程序為:先關聯,再猜讀,后貫通。
如“故時有物外之趣”的“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故”有原來的、從前的、舊的、朋友、死亡、事故、所以之意。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就很茫然了,不知道究竟該選哪一個意義。結合具體的語境和教材對“物外”的解釋,只有“朋友”和“所以”兩項意義帶到這個句子中才讀得通。再看前面的句子,都是說的“余”怎么怎么樣,所以,這兒的“故”只能選“所以”之意。由關聯法我們可以想到“無緣無故”、“故居”、“故都”、“不知何故”、“沾親帶故”、“病故”等現代漢語中常見的詞語,這樣,我們對“故”的詞義就容易舉一反三了,而且古今聯系,也容易掌握,經得起考了。
如“心之所向”的“之”的意義的最終確定,也可以按照上述辦法。根據“赤子之心”、“無價之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國之大”等現代漢語中常見的語匯也容易學習和積累“之”字在古文中的多個意思了。
對于一字一義、古今異義的詞,一旦出現,就要記住,當然,這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如“皆、亦、矣、哉”等詞是一字一義;古文的“可以”是兩個詞,各是一個意思,而現代漢語的“可以”是一個詞;古文的“江”、“河”常特指長江、黃河;古文的“父”與現代漢語中的“父”之區別。
2.誦讀與妙悟相結合,以積累文言表達方式
宋代詩論家嚴羽認為:“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錢鐘書對“妙悟”闡釋說:“學道學詩,非悟不進。”學古詩如此,學古文理應持如是觀。因為文言文是特定歷史時期人們表情達意的產物,它有特定的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表達類似意思時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有時體現在語序上,有時體現在成分的省略上,有時體現在語氣詞的運用上。經常誦讀,注重對比,善于品悟,就能積累越來越多的文言表達方式。如:古漢語說“孫公子禹年”,現代漢語一般說“孫禹年公子”,而英語的表達方式是先說“身份(公子)”,再說名,最后說姓;古漢語一般用“也”在句末表示判斷,而現代漢語一般是用“是”字在句中表示判斷;古文一般用“哉”“乎”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而且句末常常無感嘆號;而現代漢語則用“啊”在句末表示,且有感嘆號表示;古文常用“豈”“何”表示反問,現代漢語則用“難道”“怎么”表示反問;古文往往用“××有××”表示在原來的基數上又增加了多少,而現代漢語卻是直接用兩個數字之和進行表示……看得多,讀得多,想得多,學生對古漢語的表達方式就會逐漸了然于胸了。
二、聯系策略
1.“言”的學習,古今聯系
學習文言文,不是為學文言文而學文言文,不是只為了在中考中取得高分,而是為了更好地化用于現代漢語中,使我們的表達更加精準、深刻。文言具有典雅、含蓄、精練的特點,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要注意體悟。如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句子,就不能只了解它的意思,要想象古文中還有類似的句子嗎?現代漢語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句子呢?一找,果然有: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
“故又名‘鬼市’云”、“蓋大蘇泛赤壁云”的對比領悟;古文“公大笑樂”與現代文“公樂得大笑”的對比感悟;感嘆句“技亦靈怪矣哉”句末兩個語氣詞連用的表達方式,也要注意。
2.“文”的理解,他我聯系
文言文的“文”所呈現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所揭示的道理,所暗含的寫作技法,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寫作實際,進行學習或運用。如《山市》一文,就要注意開頭結尾的寫作方法,并在寫作中加以運用。結尾把景物描寫引發的感受和聯想、想象隱去,留給讀者去完成,使文章更有余味,而用傳說和山市的另一名稱鬼市收結,更增迷幻色彩。對《智子疑鄰》的內容理解,就可以采取他我聯系、適當生發的策略:不能僅認為鄰人父的荒唐可笑,還應想到我們每個人在判斷別人的意見對己是否有益時,是否正確時,常易受感情的欺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想到向別人進言未必會有好報,由此得出為人處世之難等。一旦把古文內容的理解與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相聯,學習的內驅力就調動起來了,自主學習就會有高效。
3.“言”的化用,巧用妙用
對于“文言詞句”的運用,宜采取巧用妙用的化用策略。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運用,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我們的語言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錢鐘書指出:“治學為文,應在‘活’字上下工夫,要活而不浮,活而不滯,活而能變,左右逢源,上下貫通,斯為大通。”作為有志的初中生,應有這樣的遠大志向,所謂“取法乎上”是也!再說,文言詞句在題目擬定、對聯撰寫、作序題跋等方面都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據筆者探究,文言文的化用方法有:摘錄式、拆分式、拓展式、仿古式、散文式。現具體分析與例證如下:
(1)摘錄式,就是巧妙摘錄文言成語和文言句子的部分字詞進行恰當運用。
如:同學們“見賢”常常不“思齊”卻生“妒”,“見不賢”不“自省”卻“大笑樂”,這顯然是不對的!
現在筆者把個人所知道的事來補充一下,當不致有蛇足之譏。(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一文中化用成語“畫蛇添足”)
(2)拆分式:就是把原文言詞語和名句拆開使用,會出現新的意蘊。對于并列式、主謂式的詞語常常可以運用拆分式。
如:同學們不好好復習,一提起復習文言文,就認為枯燥無味,實際上同學們只想到“溫故”的索然無味,卻沒有勇于“知新”的高標準與嚴要求。
實際上在現代漢語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句子:
“這活動絕對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后’的”。
教育學生要“嚴”而有“格”。
(3)仿古式,就是以原文言句式為依據進行部分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