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金,羅 杰,林生貴,劉暢生,葉海濤
(汕尾逸揮基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汕尾 516600)
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汕尾逸揮基金醫(yī)院放射科通過對嬰幼兒進行常規(guī)劑量及低劑量頭顱CT掃描的對照研究,觀察常規(guī)劑量及低劑量CT掃描對嬰幼兒頭顱CT成像質量的影響。探索并確定嬰幼兒頭顱低輻射劑量CT掃描的參數設置,達到明顯降低患兒輻射劑量、減少輻射危害、延長CT球管壽命的目的。
選擇在本院進行頭顱CT檢查的嬰幼兒120例,男65例,女55例,出生1d~3歲,平均15d。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常規(guī)劑量150 mAs組(32例)、低劑量80 mAs組(41例)和低劑量60mAs組(47例)。掃描序列按檢查時間第1個月為常規(guī)劑量150mAs組,第2個月為低劑量80mAs組,第3個月為低劑量60mAs組,3個月為1個周期。
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Prospeed FII雙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3組掃描參數管電壓均為120kV,層厚6~10mm,掃描野(FOV)為25cm,窗寬78Hu,窗位30Hu。
由1名放射學副主任醫(yī)師和2名高年資主治醫(yī)師使用6個問題對頭顱CT片中的圖像質量進行雙盲閱讀評分[1]。6個問題是關于顯示頭顱CT圖像中特定解剖區(qū)域及結構顯示的清晰度,解剖結構包括:放射冠水平灰白質的界限(Q1),四腦室水平小腦灰白質界限(Q2),側腦室邊緣(Q3),凸面腦溝(Q4),環(huán)池(Q5),基底動脈及腦橋前池(Q6)。最后評價CT圖像能否滿足臨床診斷要求。
圖像質量采用4點評分制進行評價。4分:解剖結構清晰可見,診斷的可信度水平接近100%;3分:解剖結構可見度及診斷的可信度均為75%;2分:解剖結構可見度及診斷的可信度均為50%;1分:解剖結構可見度及診斷的可信度均為25%或更低。經3名醫(yī)師比較,一致認為其圖像質量未見明顯降低,且符合臨床診斷需要,評分3分以上視為合格掃描圖像。
3組患者中常規(guī)劑量150 mAs組及低劑量80mAs組圖像質量評分高于低劑量60mAs組,但3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說明60mAs組的嬰幼兒頭部CT掃描條件是可行的,圖像質量能夠滿足診斷要求。其毫安秒(mAs)較常規(guī)劑量150mAs組和低劑量80mAs組分別減少了60%和25%,患兒接受的輻射劑量分別減少了60%、33%,符合ALARA理論的劑量控制原則[2]標準。

表1 3組患兒CT掃描圖像質量評分結果的比較
多層螺旋CT檢查臨床應用廣泛,歐洲及北美國家人群接受的醫(yī)用輻射劑量超過半數是來自于CT檢查[3]。CT輻射劑量的水平對人體特別是對嬰幼兒的危害,已引起醫(yī)學界以及社會的高度關注。
嬰幼兒頭部CT檢查既往采用成人或稍低的掃描劑量,X線輻射劑量大。國內外對嬰幼兒CT檢查劑量及其受輻射劑量的研究報道[4]已經很多,大量的臨床研究及文獻報道均提示:常規(guī)劑量組和低劑量組圖像質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而輻射劑量則有顯著性差異,低劑量CT掃描具有可行性[5]。
有文獻[6]報道:兒童對于放射線影響的靈敏度是成年人的10倍多,女孩比男孩更敏感。新生兒約有30%的骨髓位于顱骨中,頭顱CT檢查中骨髓吸收的輻射劑量高于胸部或腹部檢查。嬰幼兒頭部徑線小,如果使用與成人相同的CT掃描參數檢查嬰幼兒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至少是成人的2倍。因此,降低mAs對于降低嬰幼兒頭部CT檢查的輻射劑量具有重要意義。
嬰幼兒的身體徑線明顯小于成人,J.R.Hagga[7]認為:由于掃描所需放射劑量(mAs)與身體的大小呈線性正相關,所以兒童CT掃描劑量應明顯低于成人劑量。A.Paterson等[8]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數醫(yī)院在進行兒童螺旋CT掃描時,并沒有直接按照身體的大小及掃描部位調整掃描參數,而是與成人掃描參數類似。Chan C.Y.等[9]對兒童頭顱CT掃描結果表明:mAs從200mAs降至125mAs,即劑量減少約40%,而成像質量沒有下降,增加mAs產生圖像噪聲降低,因而改善圖像質量,但mAs增加到一定水平后,繼續(xù)增加mAs,噪聲降低并不明顯。理想的選擇是圖像質量與輻射劑量的折衷。
本研究結果表明,低劑量60mAs組與常規(guī)劑量150mAs組比較,可以顯著降低嬰幼兒頭顱CT掃描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成像質量完全能夠滿足臨床診斷需要,簡單易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由于嬰幼兒頭顱低輻射劑量CT掃描在本院應用時間較短,病例數有限,不同醫(yī)院使用不同型號的CT,掃描條件可以更低,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Calzdo A,Rodriguez R,Munoz A,et al.Quality criteria implementation for brain and lumber spine CT examinations[J].Br J Radiol,2000,73(868):384-395.
[2]劉勇,張華.ALARA理論及CT低劑量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雜志,2008,24(S1):17-20.
[3]Mayo J R,Aldrich J,Muller N L.Radiation exposure at chest CT:a statement of the fleischner society[J].Radiology,2003,228(1):15-21.
[4]朱曉華,李士駿,邵江,等.胸部CT低劑量掃描的圖像質量與吸收劑量關系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10):945-950.
[5]DeMarco J J,Cagnon C H,Cody D D,et al.Estimating radiation doses from multidetector CT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s:effects of different size voxelized patient models on magnitudes organ and effective dose[J].Phys Med Biol,2007,52(9):2583-2597.
[6]李殊明,金科,陳樺,等.低劑量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兒童急性闌尾炎中的應用[J].醫(yī)學綜述,2011,17(7):1119-1120.
[7]Haaga J R.Radiation dose management:weighting risk versus benefit[J].AJR Am J Roentgenol,2001,177(2):289-291.
[8]Paterson A,Frush D P,Donnelly L F.Helical CT of the body:are settings.adjuster for pediatric patients?[J].AJR Am J Roentgenol,2001,176(2):297-301.
[9]Chan C Y,Wong Y C,Chau L F,et al.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in pediatrics cranial CT[J].Pediatric Radial,1999,29(10):77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