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長治學院 音樂舞蹈系,山西 長治 046011)
二胡演奏技法對其他樂器的借鑒
張 軍
(長治學院 音樂舞蹈系,山西 長治 046011)
二胡借鑒吸收了板胡的墊指滑音、摟揉、揉打;墜胡的滑揉、一指禪;京胡的墊弓、進弓為先的一系列演奏技法,掌握其中的韻味、音律及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對于更好地把握與表現各民族音樂風格,豐富二胡的演奏技法及音樂表現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胡;揉打;墊指滑音;墊弓
我國大多數民族弓弦類樂器,多稱為胡琴。胡琴在傳統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傳統音樂及戲曲音樂中,胡琴往往都是樂隊的靈魂。針對不同的音樂風格胡琴有著不同的演奏技法,從而產生了豐富的演奏效果。板胡、墜胡、京胡的演奏技法為二胡演奏技法提供了借鑒,同時也推動了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
墊指滑音通常是三度或四度音程進行,是用三個手指聯合運動奏出的滑音,符號是在滑音記號的中間加一個小圓點,表示墊指??梢允且恢寥?,也可二至四指,后者居多。當音樂需要從第一個音符滑到第三(四)個音符時,第一個音符通過第二個音符承上啟下柔和而圓潤的送到第三(四)個音符上,起到一個手指在琴弦上換把時而產生的三四度滑音效果;從第三(四)個音符滑到第一個音符,由高至低也用相同的手法。其實際演奏操作方法是通過左手一指到三指(經過二指)、二指到四指(經過三指),四度墊指滑音時,經過二指和三指先后過度共同完成,再加上適度的壓弦,使琴弦由松至緊、由低至高產生滑動的音頻變化效果。結合以上兩種方法而產生的滑音效果即是墊指滑音。它產生的實際效果柔中有剛、粘中有韌、委婉親切、魅而不俗,充分體現出無指板胡琴類樂器獨有的特殊魅力。二胡借鑒了板胡的墊指滑音技巧,用途甚廣,在各種民族樂曲風格中都大量的被采用。
1、從低到高:《江河水》:

2、從高到低:《江南春色》:

3、從低到高:《河南小曲》:

4、從高到低:《黃水韻》:

摟揉與墊指滑音都是板胡常用的兩種技法,其演奏方法也是如出一轍,摟揉與墊指滑音的不同之處是針對墊指滑音之后的長音進行揉弦處理,而摟揉的長音一般都會停留在小指或無名指上,再借助其它幾個手指共同完成,一般壓弦的成份比較多。
《秦腔牌子曲》:

摟揉在二胡上同樣比較多見,方法同板胡相同,如《江河水》:

《長城隨想》:
(摟揉) (摟揉)

揉打多用在板胡曲的慢板,用食指與中指或中指與無名指配合而成。當中指進行揉弦演奏時,無名指緊貼中指,用手背主動帶動無名指顫音(打音),形成一個小二度關系的波浪式打音,其效果細膩委婉,風格粘合獨特,扣人心弦,極易于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如《紅軍哥哥回來了》:

揉打也就是邊揉邊打,在二胡上的演奏方法與板胡相同,如《黃水韻》:

墜琴揉弦的方法較為特別,因其指板長、音距寬,一、二把位的大二度需要用一指與三指(跨過二指)來演奏,小二度幾乎和二胡把位的大二度距離一樣寬,所以如果是同二胡一樣的揉弦方法幾乎沒有音高變化,從而起不到揉弦效果,再加上指板作用不具備壓揉條件,所以墜琴為了達到有規則的音高變化,速度相等的音頻波動效果,用左手除小指以外的其它三個手指上下滑動,上下幅度距離以一個小二度關系為最佳,特殊的效果如激情的、快板的長音等也會出現一個大二度關系的滑動。以上便是墜琴揉弦。具體方法是:一般用一、二、三指的其中之一,有節奏的上下滑動,手指的第一關節不作屈伸運動,而是手指彎曲,以指尖觸弦,須用手腕帶動手指滑動,所以墜琴上的滑揉又叫“懸腕滑揉”。根據不同速度來決定滑揉的速度,一般情況下慢板用慢速滑揉,快板應稍快些。如:《夸山東》與《迎親人》:


二胡借鑒滑揉技巧并融入到不同風格的二胡作品中,起到了二胡的其它技巧所無法代替的作用,其效果柔美、煽情,可塑性強。在陜北風格的二胡樂曲《秦風》中,全曲較多的借鑒了滑揉技巧。
《秦風》:

《一枝花》第二段:

《一枝花》引子:


在《一枝花》的兩個例子中,都是快速滑揉,上下幅度變化在一個大二度之間完成,演奏效果激動、張揚。在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第三樂章模仿鐘聲的滑揉:
這里,通過大波律動的慢速滑揉,模擬古鐘的撞擊之聲,由遠至近聲波蕩漾余音未決,仿佛又回到那歷史的長廊,可見滑揉技巧,易于構建出深遠的意境。
(2)一指禪
一指禪是墜琴和擂琴經常用到的一種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之一,僅用食指定位音高,主要是在表現音樂聲腔化時所需要的效果。墜琴的琴身全長有九十二公分,音階位置寬,一般在演奏樂曲和伴奏戲曲時,一把位和二把位通過食指與無名指來演奏一個大二度音程,到了三把位以上,音符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就可以用一、二、三、四手指來依次演奏了,這是各種弓弦樂器的普遍規律,指板長,音準問題凸顯出來,這也是學習演奏墜琴最難解決的基本功。擂琴在演奏戲曲時用一指禪的演奏技巧,如京劇和呂劇唱段等。擂琴是由墜琴演變而來的,一指禪也是墜琴的基本功之一,用食指的彈、打、滑、揉來表現戲曲唱段中的頓、挫、抑、揚,奏出快慢不同、高低有異的音符來模仿劇中不同人物的聲腔。把握好音準的同時還要模仿到唱腔音樂的字正腔圓、板眼韻律。如:沙家浜《智斗》:

呂劇《李二嫂改嫁》:

二胡對一指禪的借鑒比墜琴運用更實用、更靈活,通常要經過媒介指鋪墊,這種技巧在二胡上更多用在上下把位大跳的換把上,所以在音準的把握上還是有難度的。如:《幸福歌兒唱不完》:

《天山風情》:

在尾聲前的華彩樂段中,上下把位頻繁交替,變化音又多。此旋律一部分是用一指來完成的,另一部分是用二指完成的,生動地描繪出令人心曠神怡的天山美景,表達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二胡借鑒京胡上常用的墊弓,在民族民間作品中和戲曲題材作品中較為多見。通常以一組三個相同音高的音符,做出附點(復附點)與三十二(六十四)分音符巧妙結合,強調后兩個音符為重音。如:《一枝花》:

《河南小曲》:

二胡與京胡持琴姿勢不同,進出弓的運力點也因此不同,京胡以進弓為先出弓為后,慢弓、快弓皆以此方法為運弓原則,與二胡的進出弓正好相反。京胡在演奏快弓時,進弓為先的優勢尤為突出,具體操作是以右手手腕主動進出而不是用小臂,運用了以手腕為軸心的運動原理,使其速度快,換弦輕巧方便,在兩手配合及其快速換弦方面既靈活、又清晰,這一技巧借鑒成為二胡技巧之一后,解決了二胡快速換弦兩手配合的難題,具體體現在各種高難度的練習曲及現代曲目中的快速部分,還包括以戲曲音樂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中。如:《長城隨想》第二樂章:

《紅軍哥哥回來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胡本身就是外來樂器,如今它已完全融入到中華民族自己的血脈中,變成純粹的中國樂器。二胡的演奏技法是一個不斷豐富的發展過程,遠遠不只是以上三種樂器的一些演奏技法,譬如泛音借鑒于古琴;吟、揉來源于三弦;滾揉來自小提琴;表現內蒙古草原韻味的三度顫音、五度顫音從馬頭琴借鑒而來,這種相融相通為二胡藝術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僅僅從以上三種樂器探討二胡演奏技法的借鑒是局部的、片面的,在今后的學習中應該深入到更多的樂器中,力求在研究二胡的繼承與發展、借鑒與運用的課題上,進一步樹立科學深入的研究探討理念。
[1]何昌林,原野板胡曲集[M].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2]趙寒陽,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3]二胡專家委員會,全國二胡考級作品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二胡專家委員會,全國二胡演奏考級作品集[第四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5]高琳,二胡名曲演奏藝術[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J632.21
A
1673-2014(2011)01-0076-03
2010—12—08
張 軍(1978— ),男,山西河津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二胡與樂理視唱練耳的研究。
(責任編輯 柴廣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