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隨著醫學發展和治療手段的進步,很多婦科疾病可通過門診手術進行治療。然而,由于婦科疾病和手術涉及病人情感、生殖和性等諸多方面,病人的心理反應多種多樣,呈現出復雜性和獨特性,常會影響病人的療效。2009年2月—2009年12月對婦科門診165例手術病人進行護理觀察,其中82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配合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等,提高了臨床護理效果。現將護理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165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82例,年齡17歲~45歲(28.6歲±6.3歲);其中人工流產術 53例,放置節育器或取環29例。對照組83例,年齡 18歲~42歲(26.4歲±5.8歲);其中人工流產術 53例,放置節育器或取節育器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
1.2.1 對照組 確定手術后通知病人,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和常規檢查,醫生將手術過程和可能出現的情況告知病人,病人及家屬簽訂手術同意書,通知護士完成常規術前準備后,引導病人入手術室實施手術,手術后告知病人1個月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如有不適及時隨診。由于醫生常常既要檢查診治病人,又要進行術前談話、實施手術,對病人的指導往往局限于疾病和手術本身,難以全面關注病人心理和情緒變化,病人對手術的知識了解甚少,易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
1.2.2 干預組
1.2.2.1 術前護理 手術前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除做好術前常規準備外,實行預約手術和術前訪談。重點做好相關知識的宣教,以滿足其對知識的需求,同時評估其心理問題,了解病人對手術的認知程度,實施護理干預。由高年資護士擔任心理護士,負責向病人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式、預后、可能存在的風險及預防措施;主動介紹手術醫師、護士,并通過圖片、視頻資料等介紹手術環境,使病人充分理解手術,打消顧慮,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提高其對手術治療的依從性,也使其在簽訂手術同意書時不再感到茫然無措。
1.2.2.2 術中護理 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充滿關愛,熱情細致地為病人服務。如保持光線、室溫適宜,暴露適度,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配合肢體語言,如握手、微笑、眼神等,給病人以支持和鼓勵,如有些未婚先孕的病人由于害羞心理,術中常會強忍疼痛,護士應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用溫和的語言安慰她們,不斷引導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1]。注意保護性醫療措施,認真嚴肅地對待手術,不隨意談笑,備齊搶救器材、藥品,做好搶救準備。遇到復雜或意外情況時,醫護人員要沉著冷靜,不在病人面前流露出驚慌和忙亂,以免引起病人緊張。
1.2.2.3 術后護理 重視加強康復指導,如術后常見癥狀、術后觀察、性生活指導、自我護理知識、藥物使用知識,具體復診時間及指證等,與病人保持聯系,專人負責定時隨訪。
1.2.2.4 其他 由于有些病人對病情缺乏認識,精神壓力大,害怕喪失生育能力,怕受到旁人嘲笑,對治療缺乏信心,希望有一個私密的診治空間[2],因此,應注意病人就醫環境的溫馨、舒適、私密性良好,尊重病人隱私,為病人保守秘密。宣教過程中加強對女性生殖健康、保健及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
1.2.3 評價方法 通過病人自評或護士協助填寫調查問卷,評估兩組間病人焦慮、恐懼發生程度。方法: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的基礎上增加了與手術恐懼相關的項目8項,評分采用1級~4級評分法,將28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總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

表1 兩組病人手術焦慮、恐懼發生率比較 例(%)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護理人員的行為或人際關系的影響,改變病人心理狀態和不利于康復的行為,促使病人康復的方法[4]。許多婦科疾病需手術治療,然而由于婦科疾病常涉及生殖與性、隱私等,病人對疾病及手術的擔憂甚至恐懼常常嚴重影響診斷、手術和康復,同時就診和手術準備過程的各環節中易發生復雜的心理反應,任何不良刺激均可使病人情緒發生變化,甚至發生病情突變[5,6],通過術前健康宣教、術中心理護理及術后康復保健指導,使病人能夠充分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風險,能夠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術前準備和術中、術后配合,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手術,消除了因手術和陌生環境帶來的焦慮、恐懼心理,增進了醫患交流,加強雙方的理解互信。本研究表明,通過護理干預能提高病人對門診婦科手術的認知程度,緩解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P<0.01)。并且由于在治療與手術過程中醫患交流的深入,雙方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甚至成為病人的知心朋友,而這些病人也由此成為醫院的忠實客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心理護理在臨床受到了普遍重視,但大部分臨床護理人員缺乏系統正規的心理護理知識或不具備專業的心理護理技能,難以對心理護理的效果進行評價和判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護理工作的實施,因此,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心理護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對心理護理作用的認識,更好地為婦科門診手術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1]龐敏,張新華.力蒙欣無痛人工流產術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6,20(6C):1649.
[2]吳榮華.婦科門診病人的心理狀態及護理[J].華夏醫學,1999,12(5):592-593.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刊):17-19.
[4]王小妹.婦科門診病人的心理護理[J].家庭護士,2007,5(2B):32-34.
[5]袁耿搞,郭亨杰,程昌柱.醫用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8(9):296.
[6]辛會英,劉春俠.婦科產后出血60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