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平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大規模的發展、應用和運營階段,無論是B2B,還是B2C、C2B及新型的團購、代購電子商務都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與活力,體現出新模式、新概念、新動向。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關于《2010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檢測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B2B商務模式交易額達3.8萬億元,同比增長15.8%;網絡零售額達5131億元,同比增長97.3%,較2009年約翻了一番。
然而,網絡交易持續增長的同時,網絡欺詐和網絡犯罪也層出不窮。大量的不誠信現象集中爆發,直接引發了整個電子商務行業的“信用危機”。有近期調查報告顯示,目前電子商務的交易問題主要集中在交易的安全問題、產品質量問題和信用問題,分別占到了30.3%,28.9%和18.9%(見圖1)。

圖1 電子商務交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這主要是因為在傳統的交易模式中,商流、物流與資金流同時進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交易則是三流分離,消費者對于商品、商家、網絡信息難辨真偽,這就使得網絡違法者有機可乘,網絡詐騙等信用問題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信用問題亟待解決,而建立合理的信用體系則是能解決信用問題的惟一有效途徑。
典型的電子商務企業信用模式有四種:1.中介人模式。在這種信用模式下,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作為中介人,負責交易的審核、貨款的接受和貨物的配送。這種信用模式雖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風險,但存在交易速度慢、成本高的缺點。2.擔保人模式。有特定的企業或網站為交易雙方提供擔保來解決信用風險問題,一般只限于特定的行業。3.網站經營模式。企業通過建設網店開展電子商務,這是一種單向的信用模式,一般適合于零售業。4.委托授權經營模式。由第三方交易平臺建立交易規則,交易各方須遵守這些規則,確保交易的安全可靠進行。
這四種模式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程度地保證了交易的可靠真實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電子商務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諸多問題。
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政府相關部門、銀行各界都為信用體系的建立制定了相關法律,但是針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還很少(見表1),2006年以后的相關法規幾乎成為空白,這完全不能滿足我國當前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要求。

表1 我國頒發電子商務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相關法律

?
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企業缺乏信用意識,沒有信用文化,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由于交易的不可接觸性和虛擬性,使得企業失信現象大大增加,虛假廣告、不誠信經營等問題屢見不鮮。加上網絡環境下的失信成本相對較低,職責難以界定,這就助長了企業的不誠信之風。
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都會搜集和掌握在本企業網站內注冊過的或是交易伙伴的信用數據,這些數據格式不一,無統一標準,缺乏合理的共享機制。但是,在虛擬的電子商務中,這些基礎信用數據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若無法達成共享,則只能在企業自身內部應用。這就造成了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信用數據少、其他企業獲取信用數據成本高難度大、信用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這些零散的信用數據不成體系,沒有統一的監管部門或規制部門,使得這些信用數據的價值也大大降低。
我國開展征信工作是在政府的推動、市場的引導下進行的,這與發達國家實行的專門第三方信用機構進行信用征集做法相距甚遠。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缺乏公正的信用監管體系或是專門的第三方信用中介機構,使得企業的信用信息征集困難、失信問題懲戒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完善的信用管理、維護體系。
根據電子商務交易的特征,結合當前我國電子商務企業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構建網絡環境下企業信用體系模型(見圖2),并針對該模型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圖2 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信用體系模型
企業是建立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信用體系的主體,企業自身應當提高信用意識,建立信用管理機制,來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提高企業的信用意識有多種途徑,如可通過專門的機構組織企業信用學習、可通過網絡媒體向企業灌輸、還可培養企業骨干人才等。同時,為了解決企業之間的信用信息不對稱,獲取信用信息成本過于高昂,建議從事電子交易的企業之間建立合適的共享機制,將企業信用信息共享,統一信用信息模式,加強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基礎信用數據的建設,使得這些數據得到最大化、合理化的利用。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還有賴于權威媒體與消費者的監督。消費者(包括個人和企業)根據自身交易經歷,通過購后評價,為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提供真實的數據;媒體可實時報道網絡信用現象,對企業的信用進行實時監督。同時,政府應協調各方工作,對整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信用體系進行公開、公正、權威的監督,建立真正的讓政府可監管、媒體可監督、企業可呈現、消費者可追溯的電子商務信用監督平臺。在各方監督的前提下再建立一整套的信用評價、巡查、投訴體系,這樣電子商務的誠信才能得到保障。
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是保證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信用體系建立的前提。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都是2005年出臺的,相對來說較陳舊。建議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牽頭,由國家工信部等政府機構出臺具體的網絡環境下的信用體系建立的相關法律,來推動我國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的建立,以及我國電子商務的全方位、高速發展。
首先,應由專門的企業來充當網絡第三方信用機構,這類機構必須要得到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或國家工信部等權威機構的授權。其次,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需包括三個子系統:信用信息采集系統、信用評估查詢系統和信用跟蹤反饋系統,來采集企業基礎信用數據,對企業進行評級及管理。再次,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在采集數據、進行評級管理時應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做到真正的信用和真實。企業只有獲得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的認證,才能從事電子商務。最后,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應由政府部門、網絡消費者、企業共同監督,來提高信用建設、信用評級的效率。發達的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可以為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必須堅持“四驅動”機制,以“企業自身建設”為基礎,以相應的信用法律法規為保障,受消費者和權威媒體來監督,由政府部門來引導,共同促進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
[1]佟聿松.淺議企業信用體系建設[M].企業研究,2010.
[2]成蓉暉.建立全方位的信用體系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當務之急[J].征信,2010(6).
[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0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檢測報告[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