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輝
(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事業單位會計是指以事業單位實際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反映和監督事業單位預算執行過程及其結果。我國事業單位會計的發展進程如下:
20世紀50年代,我國預算會計初步建立,其中對事業單位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是預算會計的重要內容。1950年10月27日,全國預算、會計、金庫制度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兩部暫行制度,比較全面地規定了我國預算會計的組織管理體系與核算要求,首次為國家財政機關及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提供了一套綱領性規定和操作性范本,因而其被稱為新中國預算會計體系和會計方法的奠基石。
1951年,財政部對《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作出修訂,規定各級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在會計處理時應采用復式簿記原理,按借貸記賬法登記賬目。1954年,財政部對兩部暫行會計制度的適用范圍做出調整。將《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的適用范圍劃分為中央、省和縣(市)兩部分,分別使用;將《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的適用范圍明確為“各級人民政府所屬機關、事業機關、企業主管機關和團體”。為簡化會計事務,加快會計報表進度,財政部于同年推行了《單位預算會計簡易處理辦法》,1965年,全國預算工作會議修訂發布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作為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細化。1988年,全國預算會計工作會議確立了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的地位、任務和作用,1989年,財政部根據預算分級包干體制管理要求對1965年制定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相關修訂,進一步完善了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1997年,財政部頒布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及《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并規定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施行。上述文件首次提出了準則管理的事業會計核算管理模式和會計要素概念,同時確定了預算會計的記賬基礎,是對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一次重新劃分。從此,我國新的預算會計制度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并初步形成了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體系。隨后,財政部根據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發展需要,制定并頒發了《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醫院會計制度》、《中小學會計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測繪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行業會計制度和相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形成了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統馭各類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會計體系。
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只規范國有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而民間事業單位適用《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同為事業單位,國有事業單位和民間事業單位適用不同的會計處理規范,使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實行的會計標準缺乏統一性。
我國的財政分配模式已經由過去的供給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公共財政體制在逐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已經在我國全面推行,它要求財政資金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存儲、支付和清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強了對財政資金的管理,改變了原有的資金收支渠道。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卻沒有和財政預算體制改革實現同步,并被遠遠地落在后面。所以,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就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及時完善和更新會計核算科目和財務報表項目等業務的信息。
事業單位的所有支出要求按使用方向分為工資、公務費、業務費等十幾項。在過去,事業單位的經費由國家全額撥款,這種做法是比較適合的,但是,目前一些事業單位大都有經營性支出,并且占總支出比例逐漸在上升。經營性活動也是為了盈利,且支出的發生以成本效益原則為判斷標準,再進行這種分類核算是既無必要,也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可采用權責發生制。”在收付實現制下,事業單位以現金實際收付作為收入和支出的依據,支出只包括以現金實際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當期已發生但尚未支付的債務,這部分債務成為“隱性債務”,不利于防范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因此,需要對事業單位采用統一的權責發生制,應接近于《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這符合管理理念國際化和會計制度統一化的發展趨勢。
事業單位以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同時反映固定資產價值,且固定資產的賬面數額與固定基金賬面數額一致。但是,當購入舊固定資產時,固定資產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凈值;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時,固定資產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隨著已付款額增加而增加;這使固定資產賬面余額不等于固定基金數額,致使固定基金科目的設置失去了意義。同時,事業單位不按照固定資產原值和使用年限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由于不反映固定資產的減值,沒有反映其資產凈值,也就虛增了資產總量;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開展業務活動的成本不包括折舊費,使成本核算不完整,虛減了事業單位的成本支出。由此,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方式的改進可以借鑒現行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設置“累計折舊”科目;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列入資產負債表中,作為固定資產原值的減項,充分體現固定資產凈值。
企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基礎是權責發生制,現金流量表作為企業管理部門編制現金預算的依據,已經成為企業的三大會計報表之一。其資產負債表提供事業單位一定時點財務狀況,是靜態財務信息;收入支出總表反映事業單位一定期間的財務成果,提供結余的構成,是動態信息,二者都不能反映財務狀況變動的原因。現金流量表提供一定期間現金流入流出的動態財務信息,表明經營、投資、籌資活動過程中現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說明了資產、負債、凈資產的變動原因,是資產負債表和收入支出總表的補充和說明。而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基礎是收付實現制,而沒有規定編制現金流量表,隨著事業單位將核算基礎改為權責發生制,有必要編制現金流量表。通過編制現金流量表,可以動態地反映其未來的現金流量,預測其變化發展趨勢,可以評價事業單位投資和理財活動對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影響,有效地防范事業單位財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