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珍 李麗 高文麗
臨產孕婦凝血指標檢測及臨床意義
邵永珍 李麗 高文麗
目的探討臨產孕婦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和D-二聚體(D-dimer)的指標變化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93例臨產孕婦(實驗組)與33例正常非妊娠婦女(對照組)的凝血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臨產孕婦組PLT、PT、APTT、TT、FIB 和 D-dimer值相應與對照組 PLT、PT、APTT、TT、FIB 和 D-dimer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前及時檢測各項凝血指標對預測、預防和治療產婦異常出血有重要意義。
臨產孕婦;血小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
健康婦女妊娠及分娩期體內凝血、抗凝和纖溶功能均發生明顯改變,為了了解本地區臨產孕婦血液的凝血狀況,預防產科并發癥的發生,現檢測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臨產孕婦的常用凝血指標,并與健康非妊娠婦女進行比較,了解孕婦臨產前止凝血功能,為預防和避免分娩期并發癥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1.1.1 臨產孕婦組(實驗組) 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產科住院患者94例,孕期38~40周,心、肝、腎功能正常,無其他合并癥,年齡21~37歲,平均26.8歲。
1.1.2 正常非妊娠婦女(對照組) 為本院其他科室女患者,心、肝、腎功能正常,無凝血機制異常及血液系統疾病,年齡21~45歲,平均29.8歲。
1.2 儀器與試劑 儀器為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Sysmex CA-500半自動血凝分析儀,D-dimer采用膠體雙金抗體夾心法,儀器為Mycocard READERⅡ,儀器隨機配套試劑。
1.3 方法 真空采血管采集靜脈血,一管1.8 ml靜脈血與枸櫞酸鈉混勻(109 mmol/L枸櫞酸鈉溶液1:9抗凝),充分顛倒混勻后以3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漿(血漿無脂血、溶血及黃疸,采血后2 h檢測完畢),使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定受試者凝血五項指標;另一管2 ml靜脈血與EDTAK2混勻,充分顛倒混勻,取全血,使用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孕婦的血小板。
1.4 統計學方法 檢驗結果均采用±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對93例臨產孕婦(實驗組)與33例正常非妊娠婦女(對照組)凝血指標進行比較,PT、APTT、TT輕度縮短,PLT、FIB和D-dimer升高。差異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臨產孕婦和正常對照組凝血指標的比較(例,±s)

表1 臨產孕婦和正常對照組凝血指標的比較(例,±s)
分組 例數 PLT(×109/L) PT(s) APTT(s) TT(s) FIB(g/L) D-dimer(mg/L)0±0.50 0.20±0.10臨產孕婦 93 194.8±48.4 10.3±2.4 32.5±3.1 16.4±1.7 5.6對照組 33 132.5±23.6 12.4±1.0 36.8±4.6 17.3±1.6 2.6±0.75 0.49±0.21
本實驗凝血指標的正常參考區間為PLT:100~300×109/L,PT:18 ~38 s,APTT:14 ~20 s,TT:14 ~21 s,FIB:2 ~4 g/L,D-dimer為0~0.3 mg/L,從表1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的PLT、APTT、TT、FIB(P<0.01),PT(P<0.05),和 D-dimer(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PT、APTT、TT值低于對照組,實驗組的PLT、FIB和D-dimer值高于對照組。
凝血指標檢測是判斷出血性疾病類型的主要診斷指標。在妊娠期間,特別是后期凝血因子均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抗凝功能減弱,從而使孕婦機體內環境的凝血-抗凝血機制發生變化,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高凝狀態有利于保證分娩后胎盤剝離創面迅速愈合,有效防止大出血。但這種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平衡的散失,可能成為妊高征的發病因素之一,如不及早治療,易并發DIC,危及母嬰生命。
實驗組檢測結果與對照組比較PLT、APTT、TT、FIB(P<0.01),PT、INR(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PLT和FIB值高于對照組結果,這是孕期的生理性變化,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映。正常血小板由血小板膜(糖蛋白、磷脂)、血小板顆粒(開放管道、致密管道)系統和血小板骨架蛋白(肌動蛋白、微管蛋白)等構成,在生理和病理止血過程中都發揮重要作用[1]。妊娠中晚期血小板增高。正常妊娠晚期機體處于高凝狀態,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增加,這是機體的一種生理性保護,可防止產時的過量出血。妊娠期血漿蛋白原含量從孕周3周起開始升高,足月時達到最高峰,由非孕時的平均2~4 g/L增至妊娠后期的4~6 g/L。FIB升高一方面是由于產婦自身需要,用于分娩時的消耗使合成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減少,纖溶活性降低。足月妊娠婦女TT時間縮短,纖溶酶由于消耗減少而相對增加,致使血中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增多,使TT時間明顯縮短。PT、APTT隨著孕期的增加而縮短,提示正常女性妊娠期內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Ⅱ、Ⅶ、Ⅷ、Ⅹ等比非妊娠期時增多,纖維蛋白分解合成和分解代謝增加,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復合物(SFMC)等持續增加,故正常妊娠晚期機體處于高凝狀態[2]。
D-dimer是交聯的纖維蛋白被纖溶酶水解后產生的一種特異性分子標志物,是繼發性纖溶的重要指征,其血中含量增加說明機體有血栓形成且有纖維蛋白溶解發生。臨產孕婦D-dimer含量明顯升高,提示不僅處于高凝狀態,還有繼發性纖溶的發生,對持續增高,幅度較大者,應注意預防出現產科早期DIC可能。
綜上所述,在妊娠晚期,特別當機體存在妊娠期高血壓或其他易引起凝血功能改變的疾病時,應密切檢測凝血功能,了解各項指標的改變,避免孕婦在分娩過程中急性DIC和栓塞性疾病的發生,確保母嬰平安。
[1] 王鴻利.止血與凝血機制研究進展.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6):13-19.
[2] Borschneck C,Dreyfus M,Bridey F,et al.Assay of products of fibrin an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i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s.Evaluation of A New Technique Press Med,1995,24:799-802.
110002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