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威教授,祖籍河北省靈壽縣,他的個人經歷,也是祖國改革開放30年來民主開放、勵精圖治、風雨變遷的縮影。1978年考入中國醫科大學6年制醫學英文班。畢業后風雨兼程,于1987年獲北京醫科大學碩士學位。后再揚風帆,師從大連醫科大學梅懋華教授,于1990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終身事業也就寸寸喪失。“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安威教授每每盡心盡力,努力進取、刻苦鉆研,于1990年喜獲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獎學金,留學德國Erlangen-Nuremberg大學第一臨床學院肝臟研究室從事博士后研究。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雖身在異國,未敢忘卻炎黃子孫之責任,心系祖國,精勤努力。1993年回國,就職首都醫科大學實驗中心任副研究員。其后數次輾轉于國門內外,但報效祖國之心愿始終堅如磐石。1996年3月獲西班牙科教部獎學金,在西班牙最高科研理事會(CSIC)分子醫學研究所工作1年6個月。1998年10月再獲DAAD資助,赴德國Regensburg大學醫學院消化生理研究室進行合作研究。2000年晉升為研究員,次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爾后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主任,2004年任基礎醫學院副院長,2006年升任院長……。一路走來,深知責任壓頂之重,未敢有絲毫疏忽懈怠之意。從學系、學院點滴平凡之事做起,匯入首都醫科大學廣袤不平凡的事業之中。
安威教授回國后,堅持一線教學和科研工作,年均完成教學100學時,并系統承擔了本科生教學工作和研究生課程的主講任務。自1994年起,先后指導26名研究生,20名已畢業,其中10多人在美、英、德等國和香港地區攻讀博士學位(或從事博士后工作)。主編(參編)教材5部。承擔了包括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973”計劃前期課題,1項“863計劃”子課題等在內的科研課題共21項,共獲資助600余萬元。1993年首批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1997年獲“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學科帶頭人”稱號;200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入選“新世紀千百萬人才計劃”;2005年入選“北京市高校優秀創新團隊”和“優秀拔尖人才計劃”后,又入選“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在國家、北京市和學校重視人才、以人為本精神的激勵下,安教授立足肝細胞保護與再生機制的基礎研究,追蹤科學工作之前沿,首先開展了肝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保護肝臟的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最早提出HSS穩膜之概念。又借入選“人才強教計劃”之東風,科研工作再躍新臺階,課題研究向縱深發展:克隆并純化了HSS蛋白質,并從重組蛋白水平上,證實HSS多種理化特性及作用于肝細胞的機制。多年的不懈追求,終可春華秋實,安威教授共發表了50多篇科研論文,其中SCI論文 23篇,并不乏《Hepatology》,《PNAS》,《FASEB J》,《Biochem J》等國際有影響的雜志,累計影響因子超過70,被(他)引100多次,2次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時光飛逝倏忽而過,每一時刻,皆未敢虛度。1996年起白手起家,組建首都醫科大學細胞生物學系,制定細胞生物學系的發展目標和學科發展規劃。該系1997年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建成了“肝臟保護與再生調節”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又帶領細胞生物學科沖擊北京市重點學科,了成心愿。2003年,安威教授組織細胞生物學科申報博士學位授權點,經過嚴格評審,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第9批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2008年細胞生物學科獲批北京市重點學科。經過近10年的建設,細胞生物學系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其科研水平、科研實力、科研蓄勢得到國內同行的贊譽。秉持學校的發展規劃,在全院師生的鼎力相助下,夯實了學院學科建設之基礎,終于擁有了生物學和基礎醫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安威教授為細胞生物學系和基礎醫學院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行深深海底行之功,成高高山頂立之勢,為求為首醫、為人類健康和為人才培養的發展之大名利,愿化春泥更護花。
深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為師之道。盡管作為學科帶頭人、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基礎醫學院院長,繁忙的科研、行政工作已幾占盡時間,但安威教授始終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為幸。三尺講臺迎冬夏,一腔熱血送春秋。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生動活潑、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富有哲理的授課風格,為學生廣泛喜愛,扎實的英文功底,使原本生澀的英文授課為學生喜聞樂見。多次作為全校教學觀摩課進行示范教學,得到師生的好評。安威教授主講的《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于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安威教授主持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2007年該中心被評為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自2010年起承擔首都醫科大學國際學院英文課任務以來,安教授認真摸索全英文教學的規律,并不斷應用到實際,其授課效果得到外國學生的稱贊。對于研究生教學,安威教授更是精益求精,不僅理論教學過硬,實驗教學更具特色。許多課件幻燈均出自他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保持課堂教案每年更新率在1/3以上,使得研究生能及時捕獲到國內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幾年來,學校教學動態評價結果顯示,安威教授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效果都得到研究生的好評。他主講的研究生課程《細胞生物學進展》被評為學校唯一的研究生精品課程。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在科研上,安威教授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善于發現現象背后的本質,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就“肝再生刺激物質(HSS)肝保護”這一課題,從發現HSS保肝的現象入手,到基因克隆和體外表達;從HSS活性分析,再到基因結構和蛋白構象,他一步一步把科研引向深入。通過系統的科研訓練,他指導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受益匪淺,部分畢業生在國外工作期間,得益于在首都醫科大學細胞生物系的培養過程,研究論文曾在世界高水平的雜志如《Sciences》,《PNAS》等發表。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們對醫學知識的苛求是安威教授不懈努力的動力。吸收陽光,同時吐露芬芳;播撒綠蔭,同時壯大自我;耕耘理解,同時收獲信任。在教書育人中沐浴快樂,在科學求索中享受幸福!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安威教授為人正直,學風嚴謹,廉潔自律。在教學上,他不僅結合自己的科研經驗和體會,善于把最先進的理念傳送給同學,還告誡同學們“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功不唐捐,天道酬勤”,培養同學們優良的學風。抱高遠之志,踐行于當下,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是安威教授成為北京市教學名師的根基所在。作為學校引進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知識分子,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奉行處。為學校、為基礎醫學事業絢爛的明天,奉獻此身,毫無悔意,從平凡之處,做首醫不平凡之事業。
安威教授信仰堅定,視野開闊。安威教授擔任政協北京市豐臺區七屆、八屆常委。擔任政協工作以來,他認真建言獻策,書寫提案,參加政協組織的多項活動。2005年,他參加了《豐臺區“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研究》的撰寫工作,并對這一調研報告的終稿提出了10多條、長達2 000字的建設性意見。作為委員,他2次在政協大會上發言,他的發言“重視區內高校優勢,全面提升豐臺現代化城區的水平”和“如何做好一名政協委員”博得與會委員的熱烈掌聲。他執筆的黨派提案“通過發展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為大會交流;他撰寫的提案“關于加強區領導與駐區中央、市屬單位建立定期聯系制度的建議報告”被評為2004年優秀提案。
安威教授擔任基礎醫學院院長以來,認真落實學校關于“學院黨政共同負責制”等有關文件。他發揚民主,虛心傾聽不同意見;他堅持院務會例會制度,充分尊重他人意見。作為“雙肩挑”的學院領導,他身體力行,在學院管理中舍得投入時間。他認真學習高校基層管理的知識,并結合學校實際,加以利用。他能緊緊團結學院領導班子,并帶領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使學院的各項事業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成績斐然,已經步入全國同類院校的先進行列。作為校本部最大的學院,基礎醫學院的快速發展為首都醫科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安威教授熱愛教師職業、獻身科學探索,十幾年如一日。安威教授現擔任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細胞生物學分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部學科”評審專家,“教育部回國人員啟動基金”和“國務院學位辦博士授權學科”同行評審人等學術職務,還擔任《解剖學報》和《中華肝臟病雜志》編委,《生理學報》、《生理科學進展》特邀審稿人,2000~2003年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兼職教授……。雖擔任眾多學術職務,在學術界頗有聲望,但安威教授始終秉持簡單的生活理念,謙和待人,以一顆赤子之心,不斷思考、學習,樂而不疲地將所學奉獻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