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武警上??傟犪t院皮膚科,上海 201103)
構建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創新系統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基礎理論體系是一個跨世紀的世界性難題,毛澤東在50年代就提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以貢獻于全世界。”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應該逐步突破中西醫學之間的壁壘,建立融中西醫學思想于一體的21世紀新醫學,這種醫學兼取兩長,既高于現在的中醫,也高于現在的西醫,值得醫學工作者為之奮斗和努力??梢娭形麽t結合的目的和任務是把中醫中藥知識和西醫西藥知識結合起來,用新的醫學思路發展新的醫學范式,旨在提高臨床療效,創建新的醫藥學理論,以豐富世界醫學。
“元衡論”的思路是根據中醫陰陽五行理論,西醫人體結構理論,在中西醫結合思想指導下進行綜合分析后得出的思路。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中醫學借以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等各種現象,陰陽平衡觀是其中的核心內容[1],中醫學的理論以陰陽學說的平衡觀、五行學說的聯系觀為基礎,認為人體的健康取決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平衡協調[2],當陰陽平衡被打破,造成平衡失調就會發生疾病。陰陽五行學說的平衡觀是中醫分析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所以可以簡單的理解中醫為“衡”醫學,其最大特點是有著較強的整體性、聯系性和系統性,但由于歷史原因,當時對人體解剖結構認識較模糊,導致對疾病的辨證方法過于籠統,存在診治疾病時定位不清、部位不明的缺點。
西醫學理論以現代科學的“還原論”的研究方法為指導,用觀察和實驗的方式為手段,把人體分解為許多的單元結構進行分析,創立和發展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相關學科,進而結合相關臨床學科形成較系統的現代西醫學理論體系,它以客觀、具體、形象的實物證據為基礎,對人體解剖結構的認識有較強的精確性、科學性。人體局部的單元結構是西醫的理論基礎,把人體視為無數的單元結構的組合,把它簡單的理解為“元”醫學。但現代醫學過于關注局部的、微觀的研究,主張對疾病一元化的解釋,它的缺點是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思想。
超循環理論是研究非平衡復雜系統的自組織理論之一,它是由德國生物物理學家曼弗里德.艾根(M.Einge)[3]于本世紀七十年代創建的,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三個循環,依次為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與超循環。反應循環是一種較低級的自組織形式,催化循環是由多個反應循環相互聯系形成的二級循環網絡,超循環是由催化循環在功能上耦合起來構成的第三級循環,是催化循環更高一級的組織形式,是循環的循環。它的觀點與中醫的五行學說相符合,提示了生物體內部的聯系性、相關性,體現了生物體內部演化的多元相關規律,用這個理論對疾病的產生及演變規律進行研究同樣具有指導性意義。
“元衡論”與元衡醫學是在中西醫結合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一種中西醫結合思路,把中醫的陰陽五行為特點的“衡”醫學理論,西醫的以結構基礎為特點的“元”醫學理論,和與五行相關理論相符的超循環理論進行融合分析形成“元衡論”觀點,即建立一個由單元結構為研究基礎,以單元結構、層次單元結構、整體單元結構相聯系的用來分析診治慢性復雜疾病的病因病機和發病過程,并用于指導治療的醫學理論模型,簡稱“元衡論”。醫者用這個理論模型對疾病進行分析時,以陰陽平衡學說的平衡觀貫穿于疾病分析,把單元結構平衡狀態,作為正常的生理狀態,把單元結構失衡作為疾病狀態。把五行相關性用于分析單元結構的聯系性。把某一疾病作為是一個整體單元,疾病狀態是指一個整體單元結構失衡。復雜疾病的發生與超循環理論相符,常常有多個層次單元結構失衡,每個層次單元結構失衡又源于其內部數個結構單元失衡。在診治疾病過程中,把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用于“元衡論”分析,分別進行辯證整體單元結構平衡、辯層次單元結構平衡、辯單元結構平衡,按這個思路對疾病進行病因病機的分析與研究,可以對疾病的分析更具整體性、層次性、聯系性[4],有利于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治愈率。
慢性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中醫稱“廉瘡”,俗稱“老爛腿”,由于反復不愈,臨床上治療手段不多,常常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筆者試用“元衡論”為指導,對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進行臨床分析,根據疾病的單元結構、層次單元結構、整體單元結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有效提高了療效。
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是常見的周圍血管病,一般認為靜脈性潰瘍的病因是靜脈曲張后靜脈機能不全,靜脈長期淤血,血流氧含量下降,靜脈壓升高,毛細血管損傷,通透性增加,體液外滲,組織水腫,進行性纖維化,小動脈及淋巴管阻塞,以及皮膚氧合作用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可因輕微外傷或感染促進潰瘍形成,由于微循環障礙,常常反復不愈,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
筆者對近年來就診的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患者進行詳細的病史調查及臨床檢查,發現下肢靜脈曲張潰瘍的發生在下肢靜脈曲張形成后到潰瘍形成有許多的因素參與,下肢靜脈曲張是下肢靜脈性潰瘍的發生是發病的基礎,下肢淤積性皮炎是中間重要環節,足部及趾甲的慢性真菌感染、反復出現丹毒、搔抓、外傷、潰瘍面微生態失調共同構成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的主要原因。
2.3.1 結構失衡 潰瘍面微生態失衡、皮膚組織失衡(下肢淤積性濕疹)、下肢回流靜脈腔壁彈性失衡(曲張的下肢靜脈)、淋巴回流失衡(丹毒)、足部菌群失衡(真菌感染)等是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的幾個主要的單元結構。
2.3.2 單元結構失衡 單元結構失衡與單元結構失衡有關。見圖1??梢娐韵轮珴冎饕兴膫€層面相互聯系的層次單元結構失衡。

圖1 慢性下肢潰瘍層次結構表
(1)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循環障礙—淤積性濕疹;(2)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復引起網狀淋巴管炎(丹毒)—淋巴循環障礙—淤積性濕疹;(3)反復瘙癢搔抓、外傷—皮膚破損;(4)淤積性濕疹—皮膚破損—潰瘍面微生態失衡—下肢皮膚慢性潰瘍。
2.3.3 單元結構失調 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作為一個整體單元結構失衡的疾病與三個層次單元結構的失衡有關。見圖2。
由圖2可見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的發病過程中,下肢靜脈曲張、足部真菌感染是發病的基礎,下肢淤積性皮炎是中間環節,潰瘍面微生態失調是潰瘍面反復不愈的根本。
綜上所述,靜脈性潰瘍的發生是多因素的,其反復不愈、頑固難治是由該病的病因的多樣性和病情的復雜性決定的,根據這個情況給予常規的抗菌、換藥治療是難以解決這種復雜問題的。筆者曾經對一組病例進行過臨床研究,給予該組患者針對以上幾個層面的綜合療法,以求兼顧改善創面微生態、下肢靜脈循環、淋巴循環同時給予治療足部真菌感染、下肢淤積性濕疹等方面,從而達到了理想的療效。治療時內服中藥活血化瘀,解毒消腫,扶正去邪,排毒生肌[5]。外用三黃洗劑外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改善局部微生態,促進局部微循環,減輕淤積性皮炎的作用,積極處理足部真菌感染,同時微波照射改善局部循環,彈力綁帶外用改善曲張靜脈狀態,促進血管回流,經綜合治療,治愈率達到88.5%,好轉率為95.7%,治愈率和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圖2 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與三個層次單元結構失衡圖
“元衡論”是中西醫基礎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形成的一種診治疾病的思路,可以理解為把疾病的發病情況作為一個整體單元結構的失調,其根源是由多個層次單元結構的失調所造成的,每個層次單元結構的失調又是由多個單元結構的失調造成的,結構單元失調是復雜疾病的發病基礎。按這個思路進行一些復雜疾病分析,常??梢云鸬交睘楹?,突出重點的效果,使對疾病的診治更加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針對性。
[1] 俞海虹,周紅橋. 述中醫陰陽平衡觀的實質[J]. 藥學刊,2006,24(6):1074-1075.
[2] 趙芬. 國基礎理論詳解[M].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34-35.
[3] 梁志華. 生命起源的超循環理論的方法論啟示[J]. 醫學與哲學,1994,15(6):22-24.
[4] 周勇,戴仕冕,彭崢嶸. 用元衡論的思路對痤瘡病因及治療的分析研究[J]. 醫學與哲學,2007,(28)8:69-70.
[5] 周勇,彭崢嶸. 中醫藥內用外敷治療頑固性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48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