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桂杰
(吉林省遼源市礦業集團職工總醫院ICU科,吉林遼源 136200)
患者,女,37歲,孕5產1。因停經33+5周,下腹不規律性墜痛3h于2004年7月2日8時入院。該患者平素月經規律,LMP:2003.11.18,EDC:2004.7.25,停經40d出現惡心、嘔吐、擇食,持續一個月余,自然緩解。停經4月余自覺胎動,活躍。于2004年3月底行超聲檢查提示“三胎妊娠”,4月20日14時因停經22+3周,自覺下腹部不規律墜痛6h,陰道無流血入院。臨床診斷為:孕5產1;多胎妊娠;先兆流產;妊娠合并貧血。給予抑制宮縮、保胎及對癥治療。2d后好轉出院。2004年6月28日19時因停經33+1周,下腹規律性墜痛3h第二次入院。臨床診斷:先兆早產;妊娠合并貧血;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給予解痙保胎治療,2d后腹墜痛消失,好轉出院。
既往流產三胎,足月分娩1胎。
入院查體:血壓110/70mmHg,輕度貧血貌,腹部隆起,子宮增大,宮高臍上兩指,胎心良好分別為140次/min,146次/min,150次/min。肛診:宮口未開。血常規示;血紅蛋白93g/L。臨床診斷為:孕5產1;多胎妊娠;先兆流產;妊娠合并貧血。給予抑制宮縮、保胎,及對癥治療。2 d后好轉出院。
2004年6月28日19時因停經33+1周,下腹規律性墜痛3h第二次入院。入院查體:血壓90/60mmHg,輕度貧血貌,腹部隆起,宮高46cm,腹圍107cm,腹部觸診有規律宮縮(5~10)s/(4~5)min,可觸及3個胎頭,兩個位于臍下,一個位于右肋下,第一個胎頭已入盆。肛診:宮口開大1.0cm,胎膜未破,S-2。血常規示:血紅蛋白93g/L。B超示:增大的子宮內見3個胎頭、胎體,胎心回聲,兩個胎頭位于下方,一個位于上方,雙頂徑平均7.5cm,羊水暗區4.0cm。前壁胎盤,子宮前壁可見肌瘤結節。臨床診斷:先兆早產;妊娠合并貧血;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給予解痙保胎治療,2d后腹墜痛消失,自動出院。
2004年7月2日8時因停經33+5周下腹不規律性墜痛3h第三次入院。入院查體:血壓120/80mmHg輕度貧血貌,宮高46cm,腹圍107cm。于臍上3.0cm偏左可觸及近手拳大小的一肌瘤結節,突出皮膚表面,質硬。肛診:宮口開大3.0 c m,胎膜未破,胎泡形成,S-2;血常規示:血紅蛋白90g/L。臨床診斷:多胎妊娠,早產;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妊娠合并貧血。孕婦及家屬強烈要求剖宮產術結束妊娠,同時切除子宮肌瘤保留子宮。
于2004年7月2日11時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見:子宮下段形成良好,切開子宮全肌層3.0cm,刺破胎膜,吸出清亮羊水約400mL,以左枕前位娩出一近成熟女嬰,Apgar評分9分,斷臍后交臺下處理。第二次刺破另一羊膜囊、吸出清亮羊水約350mL,以左骶前位娩出一近成熟女嬰Apgar評分8分,斷臍交臺下處理。第三次刺破羊膜,吸出清亮羊水350mL,以右骶前位娩出一近成熟女嬰,Apgar評分8分,斷臍交臺下處理。子宮壁肌注縮宮素20U,完整取出一個大胎盤組織,子宮收縮良好,按解剖層次逐層縫合子宮。查:雙側附件正常,于子宮前壁偏左可見一約6cm×5cm×3cm大小肌瘤結節,在此肌瘤下方約2cm處可見約1cm×1cm×1cm大小肌瘤結節2個,即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安返病房。早產兒外觀發育正常,體重分別為:2000g,1900g,1600g,胎盤約55mm×48mm×35mm大小,無鈣化斑。術后產婦子宮收縮良好,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按期拆線。早產兒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生命體征平穩,吸吮有力,各種反射正常,皮膚紅潤,四肢活動自如。術后病理回報:多發性子宮平滑肌瘤半紅色變性。
一次妊娠同時有2個以上胎兒時稱之為多胎妊娠。其發生率在不同國家、地區、人種之間有一定差異,我國統計雙胎與單胎之比為1∶(66~104),另外雙胎妊娠有家族史,胎次多、年齡大者發生的幾率高,近年來由于醫源性原因,應用氯米酚與尿促激素(HMG)誘發排卵,雙胎與多胎妊娠可達20%~40%。另有學者報道在停止使用避孕藥后1個月妊娠時,雙胎比例增高,是由于次月分泌FSH增高之故。雙胎妊娠時,早產發生率與圍生兒死亡率增高,孕婦并發癥增高,屬于高危妊娠范疇,應加倍重視[1]。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故稱為子宮平滑肌瘤,多發生于30~50歲的婦女,以40~50歲最為多見。據報道,35歲以上的婦女約20%存在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合并妊娠的發病率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5%。妊娠合并肌瘤對妊娠、分娩均有影響。妊娠對肌瘤亦有影響。
3.1.1 妊娠期 子宮黏膜下肌瘤可影響受精卵著床導致早期流產。較大的肌壁間肌瘤合并妊娠時,因機械性阻礙可造成宮腔畸形導致流產。由于妊娠期肌瘤生長迅速易發生紅色變性,漿膜下肌瘤可發生蒂扭轉,發生壞死、感染,也可以導致胎位異常,胎兒宮內發育遲緩、低置或前置胎盤。
3.1.2 分娩期 阻塞產道,造成難產;影響子宮收縮,造成子宮收縮乏力和產后出血。
3.1.3 產褥期 由于子宮的迅速縮小,也可能使肌瘤發生紅色變性及產后子宮收縮不良、產褥期出血。
(1)妊娠合并肌瘤者多能自然分娩,不應急于干預,但應該預防產后出血;(2)肌瘤過大阻礙胎兒下降者或發生胎位異常、產力異常者應該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3)妊娠期及產褥期肌瘤發生紅色變性時,多采用保守治療不做手術;(4)漿膜下肌瘤發生蒂扭轉經確診后應及時手術治療;(5)剖宮產手術時是否同時切除子宮肌瘤及子宮,應根據肌瘤的大小、數目、部位和患者的情況決定;(6)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危險是出血,日后妊娠應警惕子宮破裂及胎盤植入。
[1] 中華醫學會. 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婦產科分冊[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12-216.
[2] 樂杰. 婦產科學[M]. 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9-150,327.
[3] 蘇應寬. 實用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