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明 岑東霞 李建新
(1. 北京崇文光明醫院兒科,北京 100061;2.北京垂楊柳醫院兒科,北京 100020)
腸套疊在臨床較多見,但無痛型腸套疊少有報道,且易造成誤診而延誤治療,現報道1例。
患兒,女,11個月。因腹瀉伴嘔吐9h就診。患兒于就診前9h無誘因腹瀉5~6次,為黃色稀便,量不多,4h后腹瀉停止,出現嘔吐,共4次,始為胃內容物,末次為黃綠色膽汁,嘔吐成非噴射狀,并伴精神萎靡,嗜睡,6h無尿,無哭鬧及發熱。體檢:體溫37.3℃,呼吸尚平穩,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黃,黏膜無蒼白,雙眼窩輕度凹陷,唇黏膜干燥,心肺無陽性體征,未檢查腹部,皮膚彈性尚好,皮膚無發花,四肢活動自如,肢端溫暖,肛周輕度糜爛。血常規檢查,WBC:14.6×109/L,N:0.73,Hb:110g/L,以“急性腸炎”予以留院觀察。在留院觀察中患兒反應弱,輸液扎針亦不哭,再次追問病史,并檢查腹部,腹軟,全腹無壓痛,右下腹空虛,于左中上腹可觸及一臘腸樣包塊,約7.0cm×3.5cm,質中軟、光滑、邊界清晰,可活動,無觸痛,腸鳴音弱,未聞氣過水聲,急予肛管取便,外觀為暗紅色血水。便常規:紅細胞50個/HP,白細胞4個/HP。腹透:左下腹積氣伴液平。診斷低位梗阻腸套疊轉外科予以空氣灌腸,手法復位,不成功,隨手術證實為回結型腸套疊。
腸套疊系一部分腸管套入相鄰的腸管之中,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多發生在2歲以內的嬰幼兒,尤以4~10個月的嬰兒發病率最高,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占嬰兒腸梗阻的首位,如不及時診治可危及患兒生命。通常腹痛、嘔吐、血便、腹部腫塊是本病的“四大癥狀”。由于小兒不會主訴,腹痛時典型表現為突然陣發性哭鬧,據報道本癥狀占腸套疊患兒的95.2%,而個別較小的患兒開始即以面色蒼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為主,隨后即進入休克狀態,而哭鬧腹痛等癥狀不明顯,可稱為無痛性腸套疊[1]。本例患兒即為無痛型。由于患兒就診時已9h尚無血便排出,且無哭鬧,故未引起足夠重視。
血便為本病的另一主要特征,一般在發病后8~12h排出黏液血便,最常見為果醬樣便,有時為深紅色血水,有些病例血與便黏液混雜,頗似菌痢的膿血便,部分嬰兒在就診時尚無便血,只在直腸指檢時指套上染有血跡。通常自行排出血便者占30%,直腸指檢帶血便者占60%。如果患兒就診時尚未排血便,但曾經有過哭鬧、嘔吐伴面色蒼白,一定要仔細詢問病史、查體,對不合作的患兒可用鎮靜劑待其安靜后查體,及早發現腹部包塊;病程已8~12h未排便者應做肛門指檢,及早發現血便。疑似病例早期應及時做診斷性空氣灌腸,腹部B超也可用于早期診斷,可發現腹部有同心圓樣改變[2]。
由于腸套疊患兒的預后取決于腸套疊復位前的持續時間,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降低腸套疊病死率的關鍵,故提醒臨床醫生對于不典型病例一定要仔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檢,必要時結合直腸指檢、腹透、B超等檢查,使患兒得到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愈率。
[1] 胡亞美,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36-1337.
[2] 劉雁,吳莉. 無痛型腸套疊并腸穿孔誤診1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6):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