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閣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鐵嶺 112000)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診斷感染性疾病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但通過調查了解,目前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總體水平并不高。除了病原微生物本身個體微小、種類繁多、不易培養等因素之外,還存在很多諸如人員素質、標本質量、檢驗設備、檢驗程序及方案等方面的問題。
現僅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概述,并提出改進措施,供臨床檢驗人員參考。
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基層醫院微生物檢驗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很多鄉鎮醫院沒有專職的微生物檢驗人員;有的檢驗人員因懼怕標本的傳染性而不愿從事這項工作,缺乏責任心。市級醫院相對較好。臨床微生物檢驗雖然也有一些自動化儀器可以使用,但主要還是依靠形態學特點和生化反應結果進行判定,每一步驟均需要有較強的判斷能力[1]。所以檢驗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到檢驗結果。因此,檢驗人員要頻繁大量的閱讀有關資料,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培訓,加強理論學習,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豐富經驗 。建議各醫院領導要選派專業、技術過硬、責任心強、思想穩定的人員從事這項工作,并制定適合的培訓計劃,加強對檢驗人員專業能力的培訓以提高檢驗人員科技素質。
現在多數醫院住院患者臨床標本是由臨床醫生或護士采集,有些標本則是由患者自己采集。由于醫護人員對于臨床微生物標本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項了解不夠,所以常造成采集的標本不合格。這方面問題較多的是痰液和尿液標本。對于痰液標本,正確的留取方法是先讓患者用清水漱口3次,然后囑其用力從氣管深部咳出痰液,吐入無菌容器內送檢。而實際情況是很多醫院在采用自然咳痰法留取痰液標本時,臨床醫生和護士不做必要的指導,直接讓患者留痰。這樣得到的痰標本常常造成氣管、咽喉及口腔常居菌的嚴重污染,有的可能根本沒有痰液成分。這樣結果常導致致病菌和常居菌混淆,造成誤檢誤報。對于尿液標本,應根據檢驗目的選擇不同的采集方法,如疑為尿道炎或做衣原體培養檢查,應取前段尿3~4mL;如懷疑為膀胱炎或腎炎,多采用中段尿采集法;為進一步確定菌尿是否來自腎臟,可用導尿管采集腎盂尿。
如做厭氧培養,需采用膀胱穿刺采集法。而結核分枝桿菌的集菌檢查要留取24h尿液,自然沉淀或加40%明礬形成沉淀后取沉淀送檢。如果醫護人員不了解上述要求均采用簡單易行的中段尿采集法,就會影響檢驗結果。而在中段尿采集操作時,調查發現多數醫護人員常常讓患者不經無菌操作就自行收集中段尿,故常將外尿道的常居菌帶入,造成標本嚴重污染。據測試,經嚴格無菌操作收集的尿液和不經清洗、消毒處理,由患者自行收集的尿液相比,其檢驗結果準確率相差很大。
影響標本質量的另一問題是采集時間。常規要求應在疾病的早期、急性期、癥狀典型時和用藥之前采集標本。對于已用藥的患者應停藥3d后采集標本;不能停藥的,應在下次用藥之前采集,而且需將標本接種在含有藥物中和劑的培養基中培養[2]。但調查發現,通常一些患者在做微生物檢驗之前已用過藥,而檢驗人員并沒有去了解,仍按常規方法采集標本和設計方案。這些做法很容易造成漏檢,直接影響檢驗質量。
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檢驗方案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檢出率的高低。如結核桿菌形態學檢查中使用的染色法,有人對比研究熒光染色法和萋-尼氏抗酸染色法,結果熒光染色法檢出陽性率56.9%,萋-尼氏抗酸染色法檢出陽性率39.5%,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1)[3]。
另據資料介紹,有人用熒光法檢查多次萋—納二氏染色陰性的痰標本,其陽性率達13.5%。據楊新明[4]等報道,同樣取痰液標本采用直接涂片法、集菌檢查法、培養檢查和PCR檢測,檢出陽性率分別為16.1%、33.9%、19.4%和59.7%。可見,集菌法檢出率明顯高于直接涂片法,而PCR檢測法高于其他三種方法。但據調查,目前多數醫院仍將抗酸染色法和直接涂片作為結核桿菌常規檢查法。
在培養檢查上,培養基選擇和標本的前處理對目的菌的檢出很重要。對尿、痰等臨床標本進行必要的前處理可除去污染的雜菌,進而明顯提高陽性檢出率。在培養基的使用上,常規培養使用的培養基種類有限,有些目的菌因成分的抑制而在所用的培養基中不生長。比如,對腹瀉患者取糞便分離培養時,常規所用的是伊紅美蘭瓊脂和SS瓊脂平板。腸桿菌科細菌能被選擇出來,但弧菌科有些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因其嗜鹽性在這兩種培養基上多不生長。如果對這類細菌仍用常規培養基分離培養,其結果自然是造成漏檢。
據調查,多數基層醫院很少做標本的前處理和培養基性能試驗。在培養方法上,有些標本的厭氧培養已作為常規培養要求,但很多醫院厭氧培養檢查因條件和技術原因未能開展。這樣勢必造成漏檢,嚴重影響檢驗質量。
據調查目前臨床微生物檢驗普遍存在檢驗室與臨床溝通不夠問題,檢驗人員和臨床醫生及患者接觸不夠,這十分不利于檢驗方案的設計。如果檢驗人員能加強和醫生及患者的溝通,到臨床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用藥治療情況,就能綜合分析,進而設計出更合理的方案,得出更正確的檢驗結果。因此建議檢驗人員平時可隨醫生一起查房,為檢驗方案設計收集有價值的資料。
總之,目前臨床微生物檢驗存在很多問題,但如果能從上述四個方面加以重視,不斷改進,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將會大大提高。
[1] 惠朝暉.臨床微生物檢驗經驗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0):59.
[2] 孫晶秋.微生物檢驗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醫療,2009,29(16):117.
[3] 李虹澤,項杰.熒光鏡檢法和萋-尼氏抗酸染色法檢測1000例結核患者痰樣本的結果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126.
[4] 楊新明,鄒文瑋.不同方法檢查痰中結核桿菌的結果及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