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愛軍 李 立 李公文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河南新鄉 453003)
化膿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種常見疾病,由化膿性細菌侵入感染引起的中耳化膿性炎癥。患者通常表現為耳內流膿、鼓膜穿孔,嚴重時甚至導致耳聾[1]。成人和兒童均有可能發病,在兒童中發病率較高。西醫的治療方法有一定局限性,筆者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化膿性中耳炎,并與同期的單純西醫治療患者進行比較,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筆者所在醫院耳鼻喉科于2008年2月~2009年2月共收治89例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其中,男46例,女43例;單耳79例,雙耳10例;年齡14~46歲,平均年齡(32.1±7.3)歲;病程3個月~10年。將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56耳),對照組39例(43耳)。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因、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喉科分冊》、《臨床技術操作規范-耳鼻喉科分冊》與《中耳炎的分類和分型》制定診斷標準。1.2.1 癥狀 有間斷性或持續性耳溢膿病史;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
1.2.2 體征 具備下列項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內可見有膿性分泌物,黏膜可見腫脹、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內陷,伴中耳膽脂瘤;(3)聽力檢查: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損失;(4)顳骨CT掃描:提示炎性改變。
對照組單純采用西醫治療法,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外耳道,將膿液徹底清洗干凈,每日以0.3%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6~10滴/次,3次/d,口服頭孢克肟膠囊,0.1 g/次,2次/d,服7d后停3d,再服7d,共17d為1個療程,可服用1個療程,期間嚴禁生水滴入耳道。
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所有的病例在與對照組相同的西醫治療基礎上,實施中醫治療方法。采用自擬藥方:龍膽草12g,桔梗10g,蒼術10g,茯芩10g,苡仁10g,茵陳10g,柴胡10g,梔子10g,丹參10g,當歸10,川芎10g,黃芩 10g,地龍10g,山藥10g,澤瀉10g,冬瓜仁10g,甘草5g。將上述藥材加水500mL,煎2次濃縮到200mL,分2次早晚溫服,每次服100mL,1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2個療程。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鼓膜顏色正常,沒有黏膜充血現象,無任何穿孔,活動良好,沒有膿液分泌,聽力恢復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鼓膜顏色和活動有所改善,鼓膜黏膜輕度充血,膿液分泌明顯減少,聽力有所恢復。無效:癥狀和體征沒有明顯改變,耳道內仍有膿液滲出,鼓膜黏膜明顯充血,聽力沒有任何恢復[2]。
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治愈病耳37例(66.1%),有效15例(26.8%),無效4例(7.1%),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治愈病耳19例(44.2%),有效13例(30.2%),無效11例(25.6%),總有效率為74.4%。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其臨床療效明顯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化膿性中耳炎屬中醫學的“纏耳”、“膿耳”范疇,主要表現為耳內流膿,鼓膜穿孔。西醫常采用抗生素等方法進行治療,其療效確切,但易反復發作,且濫用抗生素易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3]。中醫學理論認為,本病因外感熱邪,內襲臟腑,腎氣不足,脾氣虛弱,外邪侵襲,邪毒滯留所致。本方中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清肝除濕、解毒排膿,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黃芪、白術和山藥健脾升陽,祛邪而不傷正,濡養耳竅;丹參、川芎和地龍活血化瘀;蒼術燥濕健脾、鎮靜抑菌;茵陳清熱利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伍,共奏益腎健脾、固表除邪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活血化瘀的中藥可改善耳部微循環,增強組織新陳代謝,達到消炎消腫的目的。中藥可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快炎癥病灶吸收及愈合,減少細菌對西藥耐藥性的產生[5]。中藥治療重在整體調理,西藥治療局部,兩種方法相輔相成,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及治愈率,是一種理想的保守治療化膿性中耳炎的方法。因此,中西醫治療化膿性中耳炎的方法既可以彌補西藥的易反復發作的不足,又克服了單純中藥的起效緩慢的缺陷,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 丁玲,李麗.中西醫結合治療化膿性中耳炎8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3):62-63.
[2] 何永照,姜泗長.耳鼻咽喉科全書:耳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357-360.
[3] 梁廣雷,胡翔,梁廣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活動期近遠期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8,8(6):42-44.
[4] 孫發林,卜世崇,馬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9,27(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