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蓮
(廣州市蘿崗區九佛醫院,廣東廣州 510555)
院內感染是醫院工作中日益突出的問題,越來越得到醫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基層醫院由于基礎設施、醫療設備相對落后,在院內感染控制的方面仍存在較大漏洞。手術配合的管理是院內感染控制的關鍵部分,是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安全、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環節。急診手術的患者多屬于病情危重、手術難度大且需要盡快手術甚至搶救的患者。急診手術具有時間緊、突發性強等特點,其手術配合往往是基層醫院的薄弱環節。急診手術配合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院內感染的發生和患者的預后。本研究就基層醫院急診手術配合與院內感染的控制之間的關系作如下分析。
針對院內感染的控制措施,筆者所在醫院于2009年1月開始加強對急診手術的管理,規范急診手術流程,優化急診手術配合。選擇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94例急診手術患者作為對照組,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10例急診手術患者為觀察組,比較優化急診手術配合后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的變化。
1.2.1 術前準備 由于急診手術的隨機性和突發性,大部分急診手術僅有很短時間進行準備。接到急診手術通知后,負責手術的巡回護士應根據急診通知單詳細了解患者病情或傷情及病史,做好準備工作。根據不同手術的需要,急診護士應預先做好術前準備,包括床單位準備、電刀吸引裝置準備、手術間空調設置、靜脈輸液裝置準備等;備好手術器械包、無菌敷料及隔離衣帽;備好各種引流管、導尿管及臺上所需的特殊用物,避免因術中器械不足需臨時添加而影響手術進程及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在手術間門口應掛上黃色隔離標志。
1.2.2 術中護理 醫護人員進手術間前應在更衣室換好隔離衣帽、鞋套,操作時戴好無菌手套和口罩。無特殊情況中途不得離開手術間。室內外分工應當明確,需要室外物品時,由室外人員傳遞于室內。術中傳遞手術器械時須謹慎小心,最好置于彎盤內傳遞,避免銳器刺傷自己或別人。若雙手皮膚有破損或呼吸道感染應提前告知護士長,原則上不安排參加手術。
1.2.3 術后消毒 手術完成后,巡回護士與麻醉師護送患者回病房時,必須更換衣帽、鞋套。擔架車返回手術間時應棄去一次性大單,車體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兩遍備用。床單被套放入標有感染記號黃色袋內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棉胎在紫外燈下消毒1h后備用。術中吸引出的患者體液、血液應倒入指定的專用桶內,并用等量金星消毒溶液(1:9)混勻放置0.5h后倒去。術中使用的手術刀片、縫合針、注射針頭等銳器應放入專用的防滲漏、防刺破銳器盆內,外標黃色隔離標志,由醫療廢棄物指定單位處理。術中使用的吸引器連接管、負壓袋等直接與患者血液、體液接觸的器具全部采用一次性用品,術中所有污染物都應放入有感染標志的兩層黃色污物袋封閉運送到醫療廢棄物處理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1]。手術間的墻面、地面、桌面、手術床、儀器、輸液架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手術床或地面的血跡灑上適量干漂白粉處理0.5h后除去,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手術間空氣在紫外燈下消毒1h。
洗手護士將使用過的手術器械在金星消毒溶液(1:9)中浸泡0.5h后,用清水沖洗,擦干后高壓消毒,再擦油打包高壓消毒備用。參加手術的醫護人員在手術完成后應按流程先脫去手術衣、手套,用0.2%的過氧乙酸泡手1~2min,再脫去口罩、鞋帽后,再次泡手1~2min方可離開。
破傷風、氣性壞疽、艾滋病等特殊感染的急診手術應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特殊感染手術的手術間要遠離其他手術間。手術完畢,參加手術的醫護人員應把手術衣帽、鞋套、口罩、手套等脫于室內,更換干凈衣、帽、鞋后方可外出。特殊感染的急診手術選用一次性敷料,用后同血紗布、紗布墊、棉球一同焚燒。用過的器械需先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洗、高壓滅菌。手術間內用1mL/m3福爾馬林溶液封閉熏蒸2h后徹底清掃房間,然后再用福爾馬林溶液熏蒸,最后送空氣培養,手術間封閉直至報告培養結果合格后方能再使用。
急診手術患者入院后,各項檢查結果未出來之前,在護理過程中均應視為感染手術處理,應加強自身防護,避免血液、體液等的污染[2]。
對照組294例急診手術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19例,發生率為6.46%,觀察組310例急診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6例,發生率為1.94%。通過比較兩組數據發現:加強對急診手術的管理,規范急診手術配合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顯著降低。見表1。

表1 兩組急診手術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
院內感染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護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院內感染[4-5]。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們對院內感染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院內感染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各級醫院已將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作為醫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基層醫院基礎設施、醫療設備相對落后,只有通過嚴格落實急診手術配合各項措施和操作流程,提高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
本研究表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與急診手術配合密切相關,規范急診手術配合可以使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顯著降低。控制院內感染不僅是醫療任務,也是社會責任,要通過嚴格的管理來實現。基層醫院應建立嚴格得消毒隔離和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平時應重視對醫護人員的培訓,系統學習院內感染與監控的相關知識,提高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嚴重性的認識。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自覺實施控制院內感染的各項措施,牢固樹立無菌觀念。在處理急診手術時要做到忙而不亂,嚴格遵守各項無菌操作規程,將預防控制院內感染的工作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1] 鄭華春,林秀云,黃玉春. 基層醫院急診手術患者的感染管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24):4859.
[2] 王敏. 基層醫院院內感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社區醫學雜志,2007,5(16):9-11.
[3] 馬小梅.急診科院內感染管理措施與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1):134-135.
[4] 王少燕,孫玉梅,汪磊.腹腔鏡膽囊切除300例與醫院內感染的調查[J].腹腔鏡外科雜志,1998,5(1):14-15.
[5] 彭春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手術配合[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7):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