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查志強韓衛東
實施原產地多元化戰略
文/查志強韓衛東
深入研究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趨勢,依托原產地規則建立境外生產型基地從而實現原產地多元化,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浙江省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核心內容
日益廣闊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為依托原產地多元化促進浙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近年來,WTO框架下的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大為加快。我國也簽署了多個貿易投資協定并參與了多項區域經濟合作,為浙江企業在境外設立生產基地,實現原產地多元化爭取了相對公平、合理的市場準入條件,為境外投資構筑安全保障及減少投資壁壘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浙江企業通過原產地多元化,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加工企業,可獲得東道國的原產地證,享受東道國參與的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的優惠政策,進而擴大對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出口。
漸趨深化的政府“走出去”政策體系,為依托原產地多元化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央政府設立了紡織業“走出去”、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等各類專項資金,現階段則重點支持企業集群式“走出去”設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浙江在全國較早地出臺了加快“走出去”的指導性文件和“走出去”專項資金,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對發展中國家投資貿易專項資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的系列扶持政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對于浙江企業深入實施原產地多元化戰略給予了極大的政策保障。
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求浙江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有效整合與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0年浙江人均GDP已突破7000美元,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關口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期。同時,浙江作為一個資源小省,環境容量相對較小,難以滿足企業加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求。推動企業實施原產地多元化,避開國際貿易壁壘,從而帶動過剩的資本、產品、技術、勞務輸出,有利于緩解產業內部過度競爭的格局,推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延伸,從而拓展省內產業發展空間,提升產業層次,達到轉變發展方式目標。
設立境外生產型企業的省內微觀主體日趨增多,依托原產地多元化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源動力充足。浙江已擁有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實現跨國經營的企業家;已具有較為豐富的在境外設立生產加工貿易企業;已擁有利用東道國的土地、原材料等資源,實現資金、人才本土化經營的經驗。
有效緩解單純擴大出口對部分國家產業的沖擊,通過原產地多元化實現浙江產業在價值鏈環節的提升。實施原產地多元化,可有效擴大境外投資國的就業空間,并通過與東道國企業合作擴大技術溢出效應,提高當地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強東道國的產業基礎,有利于促進經濟外交,創造和諧的投資環境,從而拓展東道國和第三國市場,使浙江在全球貿易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實現價值鏈環節的提升。
——區域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的解讀。WTO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不前從某種程度上加快了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許多世貿成員出于經濟和政治以及國家安全的考慮,除了參與WTO多邊事務外,還紛紛尋找各自區域貿易協定的合作伙伴。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增加了6倍,現已覆蓋全球貿易的1/3以上。美國、歐盟已與相當數量的國家簽訂了區域貿易協定。就中國而言,目前已簽署協議的自由貿易區有6個。
區域貿易協定的原產地規則,是每個區域貿易協定的必備制度,要求享受零關稅貿易的產品必須是區內某一成員國所生產,而不能僅僅是經過這個成員國,這就阻止了非成員國產品的大量進口,限制由于關稅的差異而從最低關稅國進口后再在區域內轉向的貿易偏移。“優惠原產地規則”適用于各類自由貿易區協定,它是進口國借以確定出口國產品原產地資格并使產品獲得優惠待遇的前提條件。一般情況下,進口國為確定“多國產品”的“國籍”,對于“多國產品”中含有的進口成分(原材料、部件等)要求必須經過“實質性改造”,主要以稅目改變標準、百分比標準、加工工序標準的一種或聯合多種來判定是否進行了“實質性改造”,而判定“多國產品”的原產地。
——區域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對實施原產地多元化戰略的導向作用。區域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的存在使得其相對于協定以外國家和地區來說,成為相對獨立的實體,協定內相互取消大體上所有的貿易限制,而協定外卻仍保持各自的措施。如果協定外產品或服務想要享受協定內優惠,就必須符合其原產地規則,在協定內區域投資設廠等。而且由于區域貿易協定在WTO體系中不受WTO規則限制的特殊地位,協定內市場更大、優惠更大且只給予原產于其內的產品、服務等,對于協定外國家和地區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縱觀國際上主要區域貿易協定的簽定情況與參與國不難發現,越南、柬埔寨、泰國、墨西哥等部分發展中國家已成為以美國、歐盟為主體的區域貿易協定的主要參加國。這些發展中國家通過上述貿易協定,獲得了美國、歐盟給予的紡織服裝等產品的特殊關稅優惠和出口配額。因此,深入研究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趨勢,依托原產地規則建立境外生產型基地從而實現原產地多元化,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浙江省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核心內容。意圖通過原產地多元化而實現升級的浙江企業,必須充分解讀世界主要區域貿易協定的原產地規則,選擇合適的區域進行境外投資,方能取得相應的成效。
以紡織產業為例,基于區域貿易協定實施原產地多元化戰略包括以下三種途徑:一是充分利用區域自由貿易相關規則,享受關稅優惠。如美國服裝的進口關稅較高,普遍在6.1%-32%之間。在北美洲投資生產的服裝產品,若符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定,最高將可享受32%的關稅減免。出口到美國的家用紡織品、針織品、成衣等,從紡紗開始至產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均在與美國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生產,以獲得關稅優惠。
二是擴大浙江紡織企業的境外投資。如果浙江紡織企業通過對第三國直接投資,設立生產基地,就可以充分利用區域貿易協定的便利,擴大紡織品的出口。由此不僅可以爭奪被第三國擠占的對歐美國家的部分出口市場,也有利于削減對歐美的貿易逆差,從而減少與歐美的貿易摩擦,為紡織品出口創建較為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是臨近消費地布局,提升快速反應能力。臨近最終消費地布局生產基地,可以更為貼近消費市場。鑒于北美、中美部分發展中國家與美國距離較近,在產品運輸時間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力,在當地生產不僅可以享受關稅的優惠,更可以節省時間和運輸成本,外加與美國的零時差及相類似的商業環境,在當地較易建立包括紡紗、織布及染整等各道工序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利于紡織企業提升應對美國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路徑選擇。(1)直接投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直接投資、跨國并購、參股和重組聯合等方式,在境外直接設立生產基地,尤其是加工貿易類的生產基地,從而繞過貿易壁壘,并享受東道國參與的區域貿易協定的優惠而進入歐美主要目標市場。(2)國內接單,境外委托加工。充分運用在國內的外貿人才和接單渠道,在境外尋求合適的生產企業,適當分流訂單,向境外下單加工,以獲得非設限國的原產地證。(3)境外接單,境外委托加工。充分運用浙江企業在境外的貿易性公司,在境外接單,下單給境外企業。(4)設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推動產業集群式“走出去”,并在境外就地培育產業鏈協作配套的產業集群。
——產業選擇。應選擇浙江具有比較優勢,且在國內發展受到土地、勞動力、環境等因素制約,而實現原產地多元化之后能拓展發展空間,使其有長遠發展前途的產業。一是國內生產相對過剩,又頻遭國際貿易摩擦的傳統產業“走出去”,如紡織服裝、鞋類、輕工、五金、機電等制造業。二是能耗相對較大的產業,如塑料、建材、印染、造紙等產業。三是具有品牌效應、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資本實力相對雄厚的產業或高新技術產業,如生物醫藥、信息、通信等。
——區域選擇。對于浙江目前產能過剩、受國際貿易壁壘制約、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業,實現原產地多元化,其投資區域需考慮政治風險小,生產成本與浙江相仿或更低,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或區域有區域貿易協定,或與產品目標銷售市場距離較近等一項或多項因素,再結合企業自身實力和比較優勢,審慎做出投資決策。綜合以上因素,東南亞、俄羅斯和中亞五國、東歐地區、土耳其及羅馬尼亞、非洲、南美等是較為理想的區域。對于浙江具有品牌效應、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資本實力相對雄厚的產業或高新技術產業,其境外投資主要考慮東道國的技術水平、信息渠道及與目標銷售市場的關聯性等,所以可以引導其向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對于能耗大的產業轉移產能,則需投資于能源、土地供給充裕,能源等初級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對環保要求不甚嚴格的地區,如非洲、南美、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蒙古等。
一是密切關注國際上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動態,既要跟蹤中國參與的區域貿易協定,更要跟蹤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參與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進程和簽署情況。
二是充分解讀有關區域貿易協定的內容,以實現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針對中國已經簽定的區域貿易協定以及浙江主要貿易對象國美國和歐盟參與的區域貿易協定,深入分析其對浙江產品出口可能造成的影響,研究通過實施原產地多元化戰略加以破解的對策。如可考慮通過在美國、歐盟參與的區域貿易協定涉及國建立自己的生產制造、物流運營據點,通過原產地多元化間接進入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市場,從而避免遭受貿易壁壘的限制,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
三是圍繞浙江企業依托區域貿易協定實施原產地多元化的現實途徑,如充分利用區域貿易協定的相關規則享受免稅優惠、臨近消費地布局生產能力提升快速反應能力、發揮浙江塊狀經濟優勢集群式“走出去”就地構建產業集群等,加快研究相應的扶持政策,在政府服務、資金支持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切實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基于區域貿易協定的原產地多元化戰略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