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鳳
二甲雙胍對威海地區非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尿酸的影響及減重時安全性的研究
王樹鳳
目的觀察采用二甲雙胍對體重特別是腹圍以及尿酸的影響,同時觀察用藥期間的安全性。方法選取我院門診患者給予口服二甲雙胍:0.25 g 3次/d口服,持續8~12周,觀察肝腎功、尿酸、血脂、體重、腹圍、血糖、BMI的變化。結果二甲雙胍治療使非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體重下降,腹圍減少,尿酸降低,且無低血糖及肝腎功損害,同時有助于改善血脂,改善代謝,從而減少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膽結石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結論二甲雙胍能促進外周組織對G蛋白的攝取和利用,增加纖溶,調整血脂,減輕體重、減少腹圍,從而降低尿酸。在減重過程中未見明顯低血糖反應及肝腎功損害。
二甲雙胍;尿酸;體重;安全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及肥胖、尿酸增高發生率逐年上升,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控制體重、減少腹圍、降低尿酸成為當務之急。采用二甲雙胍減輕體重特別是腹圍,改善代謝,降低尿酸,對人們的健康至關重要。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給予非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二甲雙胍口服,并進行觀察患者體重、尿酸變化及安全性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患者87例,男43例,年齡30~50歲,平均43歲,女44例,年齡33~49歲,平均45歲。①通過MRI、CT、B超或激素檢查以及人體學指標的測量:身高、體重、腹圍、計算BMI,執行亞太地區超重和肥胖標準,排除繼發性肥胖。參照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診斷與分類標準,排除糖尿病;②查腎功(包括尿酸)、肝功、尿常規,排除原發性肝腎損害。
1.2 方法 實驗前先請87例提前3 d清淡飲食,避免進食海鮮,行常規檢查:①人體學指標:測身高、體重、腹圍、計算BMI,檢查當天采靜脈血測腎功(BUN、Cr)、血尿酸(UA)、血脂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②尿常規;③血糖包括空腹及進餐后2 h血糖;④內分泌激素;⑤腹部超聲;⑥顱腦MRI或CT;⑦腎上腺超聲、甲狀腺超聲。鼓勵患者控制飲食、有氧運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給予口服二甲雙胍0.25 g 3次/d口服持續8~12周。分別于第8周及12周復查上述指標。
87例受試者參加了12周的二甲雙胍治療,其中1例主動退出,1例失訪。85例完成了治療。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受試者的體重、腰圍、尿酸、BMI等主要療效指標有所下降,治療8周與治療前、治療12周與治療8周上述指標比較,上述指標皆有所下降,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逐漸降低,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安全性評價:治療過程中觀察ALT、BUN、Cr、血糖等指標于治療前、治療8周、治療12周之間相互比較變化不明顯,P>0.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之,二甲雙胍治療使非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體重下降,腹圍減少,尿酸降低,且無低血糖及肝腎功損害,同時有助于改善血脂,改善代謝,從而減少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膽結石的發病率。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服藥4周后、或飯時、飯后服藥,胃腸道反應基本消失。
表1 治療前后下列指標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下列指標變化(±s)
注:治療前與治療8周后比較P<0.01;治療8周與12周比較*P<0.01
時間 體重(kg) 腰圍(cm) BMI(kg/m2) 尿酸(umol/L)79.6±13.3 92.4±10.1 29.1±3.4 496.6±10.5治療8周 74.6±12.5 87.7±9.6 26.6±2.8 450.9±9.8治療12周治療前70.6±11.3 85.6±8.7 24.8±2.4 420.6±8.7
表2 治療前后下列指標變化(±s)

表2 治療前后下列指標變化(±s)
注:治療前與治療8周后比較#P<0.01;治療8周與12周比較**P<0.01
時間 總膽固醇(mmol/L) 三酰甘油(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5.9±1.2 3.6±1.2 2.8±0.9 0.85±0.08治療8周 5.3±1.1 3.2±1.1 2.4±0.8 0.86±0.07治療12周治療前5.2±0.7 3.0±1.1 2.3±0.80 0.87±0.06

表3 治療前后下列指標變化
二甲雙胍為一種雙胍類降糖藥,其作用機制糖異生及糖原分解,改善受體后葡萄糖磷酸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釋放入血循環,抑制肝內葡萄糖的新生;促進肌肉、腸黏膜細胞及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改善胰島素抵抗[1],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食物中脂肪、海鮮類增加,特別是沿海地區(威海),海鮮的食用增多,超重及肥胖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尿酸增高的人亦增多,高尿酸血癥與超重、肥胖關系密切,能引起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可引起尿酸水平升高。所以,控制體重、減少腹圍成為當務之急。而降糖藥物二甲雙胍,在治療糖尿病患者中表現出了改善體重特別是腹圍的作用。它是一種具有多方面優勢的藥物,不僅可以很好地降低血糖,而且能有效干預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二甲雙胍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目前被多個國家指南合共識推薦為唯一一線藥物。它通過肝細胞G蛋白恢復胰島素對腺苷環化酶的抑制,減少肝糖異生及肝糖輸出,促進無糖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G蛋白的攝取和利用,抑制或延緩G蛋白在胃腸道的吸收,還具有增加纖溶,抑制PAZ-1,調整血脂等作用,對正常血糖無降低作用,單獨應用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且其本身不會對腎功有何影響,但腎功受損可能會造成蓄積,因此,采用二甲雙胍減輕體重特別是腹圍,改善代謝,對人們的健康至關重要。Vuorinen Markkola等[2]研究發現肥胖合并高尿酸血癥者胰島β細胞功能代償性增高,尤其是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增加。Faccini F等[3]研究亦發現胰島素抵抗與血清尿酸和TG有關,干預性研究發現改善胰島素抵抗后,血清尿酸和TG水平均有降低。二甲雙胍在降糖的同時可以控制體重,促進游離脂肪酸(FFA)酯化,抑制脂肪分解,減少“脂毒性”。另外,可增加胰島素與靶器官受體的結合并同時加強受體后作用,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本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對威海地區非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可以從根本環節入手,使肥胖患者BMI指數及腰臀比明顯下降,減少腹內脂肪堆積,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最終可降低血尿酸水平,糾正糖、脂代謝紊亂,形成一良性循環。本研究資料還可發現高尿酸血癥大多發生在男性,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4],可能與男性中某些酶基因突變致活性改變及雌激素可促進尿酸的排泄等有關,因此在男性中更需積極預防此癥。另外,余波等研究發現服用二甲雙胍半年,血乳酸無明顯變化,無低血糖及心血管事件發生,表明服用二甲雙胍是安全的[5]。本研究亦未發現低血糖及肝腎功能損害,且價格低廉,可以長期用藥,但有腎功損害者最好不要服用。
[1]Iannello S,Camuto M,Cavaleri A,et al.Eeffects of short-term metformin treatmenton insulin sensitivity of blood glucose and free fatty acids.Diabetes Obes Metab,2004,6(1):8-15.
[2]Vuorinen Markkola H,Yki-Jarvinen H.Hyperuri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JClin Endocrinol Metab,1994,78:25-29.
[3]Faccini F,CHEN YD,Hollenbeck CB,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ance to insulin-mediated Glucose uptake,urinary uric acid clearance and plasma uric acid concentration.JAMA,1991,266:3008-3011.
[4]李慧鳳,王鴻雁,龐璨,等.青島市中年人群血尿酸水平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分析.中華醫學雜志,2005,85:17812-83.
[5]余波,陳衛.二甲雙胍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實用醫學雜志,2005,21(9):969-970.
264200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腫瘤醫院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