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慶,潘慈敏,章日亮,祝國存
(1.浙江省蘭溪市農業局,浙江 蘭溪 321100;2.蘭溪市上華街道農技站,浙江 蘭溪 321100)
近年來單季稻受褐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曲病、紋枯病等病蟲害危害嚴重,有的年份個別病蟲已暴發成災,導致農藥使用量居高不下,農藥濫用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準確了解當前單季稻生產中農藥使用情況,并為今后科學、安全、合理制訂農藥精準防治對策,有效指導病蟲害防治,我們于2009年對蘭溪市單季稻農藥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調查采用定戶記錄與田間調查2種方法。定戶記錄,全市共200農戶,發放病蟲防治檔案,定點戶從水稻移栽至收割結束,記錄全季農藥購買與使用時間、種類、數量、價格、防治面積等內容。田間調查在7-8月病蟲害防治期間,對正在防治病蟲農民進行調查,調查記錄內容同上。同時與4個開展精準用藥防治的示范區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009年全市農戶單季水稻病蟲防治次數平均為8.6次,最少5次,最多12次,均占農戶比例2%,防治9次的比例最高,為78%,防治8次占6%,防治7和10次各占4%,防治6和111次各占2%。
按單季稻全生育期145~155 d計,扣除秧苗期25 d,本田生長期為120~130 d,平均8.6次防治間隔時間為14.0~15.1 d,防治次數最多農戶間隔10.0~10.8 d,次數最少農戶間隔24~26 d。反應了不同農戶防治頻率相差很大,不同防治次數與水稻產量的統計表明兩者無相關性。結果也表明了當前水稻病蟲防治次數尚有較大下降空間。
根據調查統計,全市水稻病蟲防治中共使用了145種商品名農藥,農戶記載中出現了111種,田頭調查中新出現的商品名農藥34種。在145種商品名農藥中含有原藥31種,原藥種類為商品名數量21.4%,其中吡蟲啉的單劑商品名16種,占所有商品名的11.0%,另有復配劑10種。
各農戶單季水稻使用農藥種類平均為9.7種,最少3種,最多16種。從水稻病蟲防治單次用藥種類統計,單次防治使用農藥最少的1種,占農戶比例4%,最多的使用達8種,占農戶比例2%。使用3種的比例最高,占農戶比例34%,4種、2種、5種、6種、7種、8種占農戶比例分別為26%、12%、10%、10%、2%和2%。相同原藥(不同商品名)重復混配現象時有發生,占調查次數20.2%,這與當前農藥商品名繁多有關。
根據定點農戶記載統計,單季稻病蟲防治每667m2用藥量 (折純)平均達942.3 g,最低156 g,最高1893.2 g,以藥量700~800 g農戶最多,占調查總數40.0%,其次為801~1000 g農戶,占32.0%,1001~1200 g農戶占 12.0%,≥1201 g農戶占10.0%,<600 g農戶占6.0%,。
在施用農藥中,殺蟲劑用量最大,全市平均每667m2(折純)889.5 g,占農藥總用量 96.2%;殺菌劑平均52.8 g,僅占總量3.8%。殺蟲劑中每667m2使用頻率最高的農藥依次為噻嗪酮、三唑磷、毒死蜱、氟蟲腈、敵敵畏、吡蟲啉、殺蟲雙、殺蟲單,分別為 3.5,3.0,2.5,1.5,1.5,1.3,1.0和0.5次。殺菌劑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農藥依次為井岡霉素、三環唑、三唑酮、多菌靈,分別為2.5、1.5、0.9、0.5次。
殺蟲劑中用藥量最高的為敵敵畏、三唑磷、毒死蜱、噻嗪酮、殺蟲雙,平均每667m2用藥量分別為350.0,150.0,109.1,81.4和74.6 g;殺菌劑中用藥量最高的為井岡霉素、三環唑、多菌靈、三唑酮,平均用藥量分別為55.5,11.2,8.0和3.6 g。
結果表明,當前農藥使用偏高,部分農藥使用次數偏多,尤其是殺蟲劑,反映了當前農藥使用不合理狀況,仍有37.6%農戶每667m2用藥量 (折純)高于1000 g,噻嗪酮、氟蟲腈一季使用次數平均多達4.6和4.2次。
根據調查統計,全市水稻病蟲防治每667m2藥本平均為102.0元,最低89.5元,最高185.5元,從單季稻防治成本調查結果來看,農戶防治成本90~110元的比例最高。病蟲單次防治成本統計結果,平均每次11.9元,最低7.5元,最高35.0元。從單季稻平均單次每667m2防治藥本統計來看,農戶單次防治成本在9~12元的比例最高,占34.5%,其次為11~15元和20元以上,比例分別為20.5%、19.5%。
據4家精準用藥防治示范區防治成本、用藥量統計結果,示范區內平均防治5.5次,較全市農戶平均減少3.1次;每667m2用藥量 (折純100%)626.6 g,較全市平均942.3 g減少33.5%;平均防治藥本112.0元,較全市平均102.0元增加9.8%,增加藥本10.0元;以每次每667m2用工15元計,節約人工費46.5元。2項合計節約成本36.5元。
不同農戶間防治次數和農藥施用量差異很大,一季水稻防治次數最多的高達12次,最少僅為5次,相差2.4倍,農藥每667m2使用量最高達1893.2 g折純),最少僅為156 g,相差12.1倍。記載產量統計表明,防治次數與產量無相關性,這也表明當前的病蟲防治次數和用藥量可以大幅縮減,防治技術可以進一步改進。為達到農藥減量控害、保護生態的目的,根據調查統計結果,我們必須加強的工作有如下幾方面。
加強病蟲害監測與預報。加強病蟲害監測,準確預測病蟲發生趨勢和發生程度是指導防治基礎,也是避免農戶盲目用藥,減少用藥次數的一個基礎。
加強宣傳培訓力度,充分發揮病蟲情報指導作用,提高植保技術到位率。一方面要在傳統發布渠道基礎上擴大發布面,開拓電視可視化預報渠道等,使病蟲情報的防治蟲期、用藥配方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以提高植保技術到位率,可有效減少農藥濫用。另一方面加強新技術宣傳,如噻嗪酮、氟蟲雙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均為高效農藥,一次使用藥效期長達20~30 d,而農戶實際使用平均一季多達4~5次,顯然浪費農藥,頻繁超量使用不僅增加生產成本,還帶來環境污染,加速害蟲抗藥性產生。
增加政府對植保科研經費投入,加大植保新技術試驗推廣力度,近年的農藥施用量居高不下與病蟲大發生有關,也與植保新技術研究跟不上耕作制度和病蟲發展變化有關。如水稻后期敵敵畏使用量上升與近年褐稻虱對吡蟲啉產生抗性后導致爆發有關;前中期水稻病蟲防治次數過多與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有關,但很大程度上也與當前稻縱卷葉螟缺乏高效長效藥劑,防治指標過嚴有關。因此增加植保新技術研究經費投入,開展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水稻主要害蟲新的防治指標試驗研究,放寬防治指標,引進推廣氯蟲苯甲酰胺等高效長效新農藥,減少防治頻率,引進宣傳推廣植保新技術,從而達到減少農藥施用次數和使用量。
加大公共植保與綠色植保理念宣傳,努力把減少農藥使用保障農產品安全和生態安全變成人們自覺行為,農藥是有毒物質,為了高產,大量不斷使用農藥,不僅帶來了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也帶來了水體與土壤環境的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政府要重視并加大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宣傳,引起全社會共同關注與理解,把禁用高毒農藥,減少農藥用量變成農民自覺行為,把保障農產品安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作為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