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榮
(浙江省麗水市農業局,浙江 麗水 323000)
2010年麗水市水稻播種面積約57700 hm2,其中早稻1700 hm2,晚稻2700 hm2,單季稻約53300 hm2占92.4%。全市單季稻栽培品種有30多個,主導品種不突出,播種期長,生育期嚴重不齊,病蟲發生復雜,為害嚴重。針對山區病蟲害發生特點[1],在做好系統監測及面上普查的基礎上,對不同品種、不同生育期、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的應對措施[2],并加強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取得明顯的防治效果。
麗水市單季稻主要栽培中浙優、甬優、Ⅱ優、協優系列組合,以及揚Ⅱ優6號、豐兩優香1號、新兩優6號、川香優2號、粵優938、中優205、國稻7號、豐優11號、兩優培九、荊糯6號、安兩優9808等30多個品種,主導品種不突出。
2010年全市稻瘟病葉瘟發生面積1600 hm2,發病較為嚴重的品種有豐兩優香1號、川香優2號、中浙優1號、Ⅱ優6326、揚Ⅱ優6號、粵優938、新兩優6號、中優205等;穗頸瘟有豐兩優香1號、川香優2號、Ⅱ優6326等。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首次發現,疑似發病面積2300 hm2,主要發病品種有安兩優9808、揚Ⅱ優6號、川香優2號、國稻7號、豐優11號、天香998、中浙優1號等,一般矮縮病叢發病率達到15%,嚴重田發病率超過50%。
細菌性基腐病在龍泉、慶元、青田等縣局部地區發生,發病品種有豐兩優香1號、安兩優9808、揚優6號及常規粳糯稻品種。
山區單季稻播種期長,高海拔 (600 m以上)地區從4月中旬開始播種,中海拔 (600 m以下)地區從5月上旬開始播種,平原地區最遲播種期為6月上旬,造成田間水稻生育期很不一致,各地田間病蟲發生差異大。7月10日白背飛虱調查,縉云縣平均1415頭· (百叢)-1,幅度 850~3065頭· (百叢)-1;遂昌縣平均3005只· (百叢)-1,幅度1135~5980頭· (百叢)-1;松陽縣平均447.5 頭· (百叢)-1, 幅度140~11500頭· (百叢)-1,蟲量相差 3.6~82.1倍,給監測工作帶來困難。
4(2)代稻縱卷葉螟,松陽縣6月18日至7月10日田間趕蛾,平均蛾量均在4500頭·hm-2以上,6月28日田間趕蛾,平均15525頭·hm-2,幅度3150~38700頭·hm-2,田間幼蟲量1755000條·hm-2,幅度60000~5130000條·hm-2,卵量4050000粒·hm-2,幅 度 270000~6300000粒·hm-2;縉云7月1日至7月16日田間趕蛾,平均蛾量均在10500頭·hm-2以上,7月10日趕蛾,平均 12780頭·hm-2, 卵量平均135粒· (百叢)-1,幼蟲平均43條· (百叢)-1。田間蛾、幼蟲、卵混發嚴重,防效不佳。
遷入量不平衡,6月20日各測報點白背飛虱燈下誘蟲量,縉云縣為115200頭,松陽縣12640頭,青田縣2016頭,蓮都區1248頭,遂昌縣36頭,景寧縣9頭,各地差異大。田間發生不平衡,8月10日褐稻虱田間蟲量調查,全市平均150~200頭· (百叢)-1,而松陽縣大東壩鎮早熟單季稻上最高蟲量達到20000~30000頭· (百叢)-1,是全市平均蟲量的150~200倍,已造成局部倒伏。
針對2010年氣候異常,雨季長,稻瘟病發生面廣,稻飛虱遷入量大,稻縱卷葉螟蛾峰持續時間長,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初發等特點,積極做好田間系統監測。特別加強稻縱卷葉螟、褐飛虱、水稻南方黑條矮縮病、稻瘟病的監測與預警,及時準確地發布病蟲預報,提出防治意見。
按照各地水稻品種、生育期的差異,制訂防治策略,實施重點防治。在做好葉瘟防治基礎上,重點加強山區感病品種的穗頸瘟防控[3],在破口期及齊穗期用75%三環唑或25%咪鮮胺進行預防;褐飛虱在早插單季稻田以5(3)代為防治重點,中遲插田以6(4)代為防治重點;稻縱卷葉螟以5(3)代為防控重點,前期適當放寬防治指標,在分蘗期有效蟲量達到40條· (百叢)-1、穗期20條· (百叢)-1時用藥防治,當用藥后田間蟲量仍在防治指標以上時,進行第2次補治。
由于稻縱卷葉螟蛾峰持續時間長,世代重疊嚴重,防治難度大,推廣使用對高、低齡幼蟲均具有很好防效的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mL·hm-2或10%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懸浮劑450mL·hm-2進行防治;在水稻中后期褐飛虱成、若蟲暴發階段,使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加48%毒死蜱乳油 900mL·hm-2進行防治,對無水田用80%敵敵畏乳油 7500~9000mL·hm-2拌細沙 300 kg·hm-2,在晴天露水干后撒施熏蒸,效果較好。
2010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麗水市初發且較重,通過技術培訓、發放掛圖及資料宣傳,增加了農民對該病的認識,提高了防治水平。做好秧田白背飛虱防治,切斷病毒來源;實施秧苗帶藥下田,在秧苗移栽前用高劑量吡蟲啉防治1次,減輕本田期前期白背飛虱的為害;田間發現可疑病株,及時拔除或踩入泥下,防止病源擴散,對叢發病率在20%以下的,從健株上掰蘗補苗,對叢發病率達到30%以上的重病田及時翻耕改種,減少損失。
因各地單季稻品種不同,移栽期長,病蟲發生極不平衡,田間蟲情和苗情復雜,各地在做好田間系統監測的同時,加大面上普查力度,通過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準確掌握田間蟲情,及時通過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發布預警信息,并加強田間分類指導工作,科學用藥防治,確保水稻重大病蟲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1]錢冬蘭,王華弟,蔣學輝.2005年浙江省晚稻褐飛虱暴發原因與防治 [J].浙江農業科學,2006(6):678-680.
[2]王連生,劉志龍,李小榮,等.山區單季稻田魚-鴨-稻共育生態系統中主要病蟲害控制關鍵技術的研究 [J].浙江農業學報,2006(3):183-187.
[3]王華弟.農作物病蟲無害化治理 [G]//朱金星.浙南山區單季稻主要病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