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洪,張 鑫,郭紅明
(浙江省衢州市農業信息與教育培訓中心,浙江 衢州 324000)
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服務“三農”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作。近年來,衢州市以農業信息化為突破口,創新農技110特色服務,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樣性、差異化的科技和信息服務,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溫家寶總理于2000年2月在全國人大關于衢州市農技110的調研報告上專門批示:“這是為農服務的一個創造,建立農業信息體系是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p>
1998年10月,衢州市組織機關干部進駐農村宣傳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民群眾普遍反映缺技術、缺信息,說:“我們做夢都想富,就是沒門路!”衢江區樟潭鎮針對這一問題,創建了農民致富信息服務中心,開設了咨詢電話,提供技術信息,實行跟蹤服務,較好地滿足了農民群眾對技術、信息的多方面需求。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創辦一個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的機構——農技110。1998年11月20日,衢州市農技110信息服務中心成立。在中心成立后4個月內,各縣 (市、區)、各鄉 (鎮)先后建起了農技110,形成了市、縣、鄉三級農技110網絡體系。
從2001年8月起,按照“政府引導、主體承辦、市場運作、以用促建”的思路,開始建設農技110信息服務村級終端,目前行政村的覆蓋率已達94.4%。各級農技110均配備了專用電腦,接入互聯網。農技110的建立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被稱為送科技的及時雨、傳信息的小錄通、促致富的好幫手?!笆裁醇夹g行、問問農技110;哪里價格好,電腦網絡找一找”成為農民新口頭禪。2006年上半年,經52萬人次海選和復選,農技110被評為衢州農村十大新事,2009被評為衢州市改革開放30周年30件大事之一。
衢州市原有的農技推廣體系是按照計劃經濟體制要求建立起來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明顯表現出以下不足:一是在溝通渠道上互動性不足,農民缺乏主動溝通的渠道;二是在服務方式上綜合性不足,專業分工過細、部門分割嚴重,缺乏一個提供綜合服務的農技推廣組織;三是在服務內容上市場性不足,重技術輕信息,重產中輕產后,重傳統產業輕特色產業;四是在服務手段上先進性不足,服務手段單一、落后,農技推廣效率低,市場信息傳遞慢;五是在服務對象上針對性不足,指令性的推廣多,差異化的服務少,難以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和市場信息的多層次、個性化、全方位需求。創辦農技110,就是要建立一個涉農部門與廣大農民的科技和信息服務大平臺。
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方式,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信息是聯結農民與市場的橋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農戶和經濟主體優化決策的必要條件,農技110通過產前、產中、產后指導和信息服務,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產品競爭力。農民在生產經營中享受信息化實惠的同時,又進一步推進農村信息化的建設,縮小農村與城市的信息化鴻溝,促進農村繁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線”是指農技110現場電話熱線、網上咨詢在線、專家手機連線。市、縣、鄉三級農技110中心配有農技專家,接受來電來人咨詢和網上在線咨詢。聘任200多名專業農技人員為場外咨詢專家,將他們的專業和手機號碼向社會公布,手機免費接聽來電,隨時接受農民咨詢。
“一通”即114號碼百事通,農民只要撥打114,114號碼百事通就會自動轉接到有關專家。
“三電”即電腦網絡發布信息、電話發布信息、電視發布信息。利用農技110網站、浙江農民信箱和其他有關網站查找和發布各類信息,把網上促銷產品、網上招商引資、網上訂單農業作為工作重點。農民利用浙江農民信箱這個平臺,通過電腦和手機短信相連接,信箱和網站相結合,個人交流和系統服務相配套的方式,形成網上社區。開通了虛擬網、手機上網和手機短信服務。短信發布平臺由農技110和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合作建立。短信內容有28類,用戶根據各自需要選訂。三是與衢州電視臺合作 《農技110特快》節目,現已播出1198期,收視率在衢州電視臺自辦節目中名列前茅。
“一報”即衢州日報社發行的 《農家報》。
“三訓”是指農業大課堂培訓、大篷車培訓、網絡培訓。農業大課堂培訓是針對種養專業戶提供平均每周一天的大課堂培訓,2009年共培訓300多學時;同時對知名專家授課進行網上現場直播和錄播,2009年直播13場、網上點播1.3萬次。大篷車培訓是利用大篷車對村干部、種養加銷大戶等進行培訓,2009年在102個鄉鎮開展培訓315批5214人次。網絡培訓是農技110網站開通的影視頻道,有128部農業科教影片和家政服務人員、保安員、餐廳服務員、賓館服務員、物業管理員、電子操作、電動縫紉工等7個工種多媒體培訓教材。
“一教”即依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農業方面的學歷教育,現有在校生1463名,實行“雙證制”。
“三規”是指:管理規章、工作規程、服務規范;“三諾”是指:工作人員實行廉潔承諾、紀律承諾、責任承諾。
通過“三規”實現陽光化管理、程序化工作和規范化服務。農技110中心管理規章有:議事班子決策制、重要支出執行監督審核分離制、工作人員獎懲制、崗位目標管理制、首問責任制、AB崗工作制、上下班指紋簽到制、人員去向公告制等;工作規程有:網站信息維護工作規程、農民信箱工作規程、農業教育培訓工作規程等;服務規范有:農技110服務用語規范、咨詢登記規范、咨詢反饋規范等。以上制度,以及農技110建設宗旨、服務目標、主要職能、投訴電話等,以各種形式公開。
通過“三諾”進一步明確服務人員的責任,做到思想上“知恥”、工作上“知進”、生活上“知足”、行為上“知止”。在內容方面,對執行制度、廉潔自律、接受監督、優良作風、禁止事項等都作了規定,對由于個人工作疏忽和工作不當造成財產損失或其他不良影響的,都要承擔相應責任。
“三評”是指:民主測評工作人員的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個人承諾履行情況、對農民的服務情況;“三掛”是指:測評分數、項目實施、指導文章都與報酬掛鉤。
“三零”是指:為農服務零距離、零推卸、零投訴;“三聯”是指:工作人員聯服務平臺、聯重點項目、聯示范戶。通過“三零三聯”活動,農技110服務平臺獲得浙江省2008年度農業豐收一等獎,2009年農業科技遠程培訓平臺獲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共培訓農民5.5萬人次,組織專家答疑各類問題2.89萬個,取得了很好效果。
“三爭”是指:力爭農技110、農民信箱和農業教育培訓等三項業務工作名列全省前茅; “三創”是指:創建機關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群眾滿意單位、學習創新型單位。
通過“爭”和“創”活動,努力營造爭先爭優的氣氛,養成科學認真的態度,培育團結協作的理念,錘煉艱苦奮斗的意志。單位每周政治學習,進行思想交流和業務分析,做到每位同志每周有業務交流,每月有學習體會,每季有工作小結,每年有調研報告。努力引導干部群眾按照“愛崗愛農、創業創新,求真求實、解難解困,節約節儉、自省自律”的總體要求,在完成工作目標上下功夫,在為農服務上求實效。農技110服務中心被浙江省紀委等部門授予創建群眾滿意基層站所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被衢州市農業局第1個授予學習型單位,2006-2009年連續4年被衢州市農業局黨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
到2009年底,衢州市農技110已接受咨詢142.76萬人次。在群眾咨詢的問題中有44.5%是要求解決各類農業技術問題的。農技110采用咨詢回復、實地指導、科技示范、技術培訓等辦法,加速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滿足了農民對技術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應用。近年來,全市農業系統累計推廣良種500多個,面積67萬hm2多,使柑橘“三疏一改”技術、水稻輕型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作物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動物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畜禽無公害養殖技術、作物機耕機收技術等十大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既要靠技術推廣和指導,更需要大量信息的引導。農技110信息服務網絡,通過全方位、多途徑、跨區域的信息搜集、信息咨詢和信息發布,到2009年底共發布了76.46萬條,形成了強大的信息流,集聚了大量的信息源,有效解決了新時期農民對技術和信息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農技110堅持以服務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綠色產業為重點,促進效益農業發展。
農技110特色服務,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縮短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使農民真正享受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好處。許多農民跳出自家門口的小市場,通過農技110推介自家的農產品,把產品打進了國內國際大市場。農技110網站已經成為有影響的網站,設有專業市場、產品展廳、企業名片、市場分析、價格動態等專欄,鏈接了全國各地農業專業網站,定期發布農產品加工企業、特色農產品的情況,發布供求信息。
到2009年底,已有超過1.5萬個專業大戶、企業、經濟主體成為農技110的客戶,網站已接受訪問397.8萬人次,網上招商、網上訂單、網上促銷共成交14.22億元。另外,啟用農民信箱16.94萬戶,通過農民信箱發布公共信息9837條,發送買賣信息14.47萬條,發送信件1.23億封,發送短信1.07億條。
近幾年來,各地大力開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信息技術的需求量激增。與此同時,炒作假信息假廣告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還打著科研院所、專家教授的幌子兜售假冒偽劣產品,給農民帶來了巨大損失。農技110利用網絡優勢、技術優勢和信息優勢,并經常與權威部門和外地有關機構聯系,確認有關信息真假,為農民把好信息關。
衢州市農技110于2000年被浙江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科協授予全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1年被省計算機行業協會等單位授予浙江省知名特色網站稱號;2002年被中央宣傳部、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3年應邀在哈佛大學“信息技術與治理研討會”上作案例演講,同年被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授予浙江省信息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2004年被外交部、人事部推薦到聯合國申報公共服務獎;2005年被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評為“文明辦網示范單位”,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被評為浙江農民信箱工作先進集體。
農技110特色服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手段創新、載體創新,加快了先進適用技術的傳播,提高了服務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農技110特色服務,適應了信息社會的要求,滿足了農民群眾的需求,是群眾滿意的實事,是農民高興的好事。從大處講,農技110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三農”工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體現了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宗旨,體現了政府服務方式的創新。
農村地域遼闊,交通不便,許多農民有問題不知道問誰,想致富不知道找誰。有了農技110農民朋友只要打個電話問一問,上網找一找,就使問題得到解決,很方便。農技110特色服務,較好的解決了千家萬戶對農技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為農戶提供了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有效服務,實現了各部門、各層次和各區域之間的專家資源共享,完善了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形成了為農服務的合力。它改變了傳統農技推廣體系不適應農業區域化產業化發展需要、農技人員知識結構不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農技推廣機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狀況,成為農技推廣服務領域的一項創舉。
農技110以提升農業效益為目的,以滿足農民需求為重點,提供了各種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引導農民致富。通過在農業部門、市場與農民群眾之間架起了快速、高效、實用的互動服務平臺,有效地促進了廣大農民與市場的連接,滿足了廣大農民對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的需求。實踐證明,農技110是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提高農技服務效率的好路子,是滿足農民技術信息需求、幫助農民走向市場的好幫手,是推進農村信息化、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好載體。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全面提高普及率、應用率和應用效果,把農技110辦成政府滿意、農民歡迎、社會公認的服務“三農”大平臺。
農技110服務內容實現“四為主,四延伸”:以服務農業為主,向服務農村延伸;以服務生產為主,向服務民生延伸;以培訓服務為主,向就業服務延伸;以指導服務為主,向科研結合延伸。
建立農產品網上購銷平臺。內容將包括網上拍賣、網上促銷、網上攤位等。
開發農業網絡專家系統。一是主導產業專家系統,包括水稻、柑橘、食用菌、茶葉等,其中水稻專家系統已正式投入使用;二是網上土壤肥力信息系統。
完善農民遠程培訓平臺。開展遠程培訓直播、課件點播、衛星接收、信息大篷車巡回培訓。
當好農民維權活動顧問。政務村務公開,在減輕農民負擔、惠農政策的落實、土地糾紛、假冒偽劣農資索賠等方面提供幫助。
大力實施農民信箱百村示范千村聯網、千家企業萬名農民網上購銷、遠教大課堂計劃、信息大篷車計劃,全面推進農村信息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