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俊,徐 健,顧紅英,黎 威
(1.浙江省臨安市農業局,浙江 臨安 311300;2.臨安市行政審批中心,浙江 臨安 311300)
臨安市的農業信息服務工作,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切準山區農業信息發展規,以整合農業信息資源為突破口,扎實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以做強服務平臺功能為主體,創新開展適地農業信息服務,以強化服務效能為重點,實現信息服務與“三農”工作的緊密結合。使臨安市的農業信息工作凸現地方特色,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臨安市農民網上社會,服務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
按照“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專家共有”的原則,2003年進行農口部門的資源整合,組建了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在農業、林業、水利水電、氣象、科技局設立分中心。2004年底前按杭州市政府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建設標準,完成了全市26個鄉 (鎮、街道)、662個行政村的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建設,達到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全覆蓋,實現農口部門和鄉村各級農業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服務隊伍共建、信息服務平臺共用、信息服務工作共做的新格局。
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功能的發揮,需要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支撐。跟隨服務需求不斷提升服務平臺功能,既適應網絡服務工作的開展,又為延伸和深化農業信息集聚更多的數字信息資源和物質資源。從做實做強服務平臺功能著手,臨安市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在2004年先后利用農業局原信息中心的《臨安農業信息中心》網站通過升級改版,組建開通全市農口統一的 《臨安農業信息網》網站,開通“農技110”語音服務系統,2005年與浙江省“農民信箱”系統聯通,初步形成以 《臨安農業信息網》網站為核心、電話咨詢、“農民信箱”手機短信服務相關聯的“三位一體”信息流轉、處理、共享體系。
通過“三位一體”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使分散的信息資源得到集成,有限的信息得到較廣的傳播,較少的硬件設備組成功能較強的運行平臺,面廣量大的服務工作有便利的手段。更由于該體系采用“開放端口、分級管理、互助共建、各取所需”的運作模式,適應了服務、管理方對信息采集、處理、發布的需求,同時還為今后建設全市一體化的“數字農業”積累了工作經驗。
農業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農村中從事農業的農民及其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他們面臨著更新觀念、更新技術、提升產業和轉產就業等諸多挑戰。根據新時期“三農”工作對農業信息服務的需求,考慮臨安市“三農”對信息需求有區域性、特殊性、連續性的鮮明個性,立足農民接受信息的習慣和接收條件,2004年在《臨安農業信息網》上建成“臨安農業技術市場”、“臨安農產品展銷市場” “臨安農村勞動力市場 ”和“農民科技遠程教育”即“三市一教”專欄。
“農業技術市場”主要面向臨安市用戶,進行農業新技術、農業技術難題等信息的發布、聯系與溝通,提供一個網上技術的交流平臺。“農產品展銷市場”主要服務臨安市農業企業、專業大戶,進行企業、產品、生產動態信息的網上發布、展示和進入全國農產品供求信息網進行網上交易。“農村勞動力服務市場”主要面向臨安市用工企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他們提供一個招工求職信息發布平臺,以促使勞動力市場信息的溝通。“農民科技遠程教育”欄目,則以提高科技素質為出發點,采用先進的網上視頻直播、點播技術,向廣大農民進行適合時令、可供選擇的農業技術業務培訓、農業科技視頻演示、時令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和適用勞動技能培訓講座。共發布農技視頻片300多部,使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可接受多方面的科學知識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
“三市一教”項目的建設運用,切合了信息服務工作與臨安“三農”的發展需求,突出臨安農業特色,發揮農業信息資源優勢,豐富信息服務內容,活躍信息服務手段,提升了服務體系的為農服務功能。
電腦信息量大、電話溝通方便、電視覆蓋面廣,三者有效組合進行農業信息服務,是臨安市組織實施農業部 《農業信息服務“三電合一”模式試點縣項目》的重要工作內容。在農業部的關心下,在實現信息數據共享的 《臨安農業信息網》和“農技110”語音服務系統的基礎上,重點進行農業信息在有線電視上的發布傳輸,使覆蓋面最廣、農民群眾最易接受的電視媒介作為農業信息服務的新工具。臨安市農辦與市電視臺合辦服務臨安農業的電視專題節目 《新三農》,自2005年7月16日在臨安有線電視節目中播出,標志著農業信息服務“三電合一”模式在臨安市的正式運行。
為擴大信息的交叉覆蓋面,臨安市農業信息服務中心通過升級各系統組件,加強“三電”之間的有效組合,實現了職權管理范圍內的三網信息共享、數據互通互用,使服務平臺的信息載體多樣化(文字、圖片、音視頻),信息覆蓋最大化 (互聯網、電訊網、移動無線網、有線電視網交叉立體覆蓋),極大地擴展了農業信息服務的范圍和效用。
臨安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為大農業服務方面做了較好的嘗試,增加了一條農業項目引進的良好渠道。據統計:《臨安農業信息網》年發布信息1萬多條,年訪問量達20多萬人次,上網農業企業168家,農展企業156家,產品167只,合作社31個,協會23個。 “農技110”語音服務系統庫存信息5000多條,年咨詢量6000多人次。“農民信箱”用戶達到3.1萬戶。功能強大的服務平臺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推動農業項目的引進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如清涼峰鎮乾山村農戶王利林利用農業信息,從東北引進梅花鹿養殖獲得成功,年收益38萬元;臨安大田生花科技園藝有限公司通過農業信息投資200多萬元種植菊花鮮切花外銷項目,當年就為當地農戶增收40萬元。
臨安市的都市農業快速發展,農產品供求關系明顯變化,產量不斷增長,品種日益豐富,但局部地區出現農產品銷售不暢現象,農民的積極性受挫,影響了農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加強農產品推廣的信息化服務是促進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銜接的重要途徑,農業信息工作的開展是提供農產品產前市場預測分析、產中技術指導、產后銷售的有效途徑。提高了農產品抗市場風險能力,有力地促進人們傳統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的轉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了不小的成效。如臨安波爾山羊繁育推廣中心,把羊場“建”到農民信箱里,為低迷的種羊業帶來新發展。通過農民信箱接受來自全國各地引種咨詢72人次,成交業務25筆,成交種羊近500只,金額約26萬元,種羊銷售北到山東、南到廣東;賣出皇竹草(牧草)種苗3.25萬根莖,實現贏利2萬余元。藻溪鎮方塘村農民信箱聯絡員季中云認為有了農民信箱銷路不愁,產值達到32萬元。清涼峰鎮返銷戶陳愛國在農民信箱發布了茄子賣出信息后,每天接到不少要求茄子等蔬菜送貨電話,每天收購銷售1 t以上。
在各級農業信息服務站和村農業信息服務點的帶動下,臨安特色農業和農產品網站已經發展到200余個,農業產業規模化有了新發展,以市場的需求引導和指導生產者制定生產規劃,按需生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推動著農業產業的升級。如西樂村水果專業合作社社員眾多,以前由于果農們信息閉塞,技術落后,缺少引導,各自為政,合作社形同虛設。在西樂村信息服務點信息員江兵的帶動下,加強農業信息知識和農民信箱的推廣,擴大各類適用信息的覆蓋面,根據市場需求為果農提供可靠的柑橘高產綠色技術信息,引進推廣新品種,注重分級包裝和銷售,提高柑橘產品商品化程度等,農業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使西樂村成為臨安市以柑橘為主的規模面積最大的無公害水果基地,已投產水果133 hm2,總產量4017 t,水果占全村農業總產值的68.1%,水果生產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臨安農民網上社會的建設面向“三農”,廣聯“三農”的方方面面。為求農業電子科技普及推廣,臨安市充分利用和發揮市農業信息服務中心服務平臺的功能,開展農民信箱知識、信息化建設工作動態、應用成效等方面的宣傳報道。采用下發信息員使用手冊、宣傳畫、光盤、文字演講稿,自編《農民電腦上網手冊》、組編 《農民信箱使用手冊》,組播“農民信箱”電視系列講座,電臺廣播講座等多形式傳授農業信息化知識。如臨安市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制作的 《新三農》“農民信箱系列講座”,在臨安電視臺播出,并轉錄在 《臨安農業信息網》上讓用戶點播。
開展“小手拉大手”聯合推進農民信箱注冊培訓工作,通過學校教師教學生,學生回家教家長的方法,快速有效地普及農民信箱知識。全市54所中小學,培訓學生18657人次,通過學生輔導家長16658人次。學生隊伍的參與,手把手輔導農民操作電腦和農民信箱,不僅使學生本身得到了農民信箱知識的教育,而且又極大地加快了當地農民對農民信箱知識的了解和應用。通過農業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建設,臨安市已有市、鄉 (鎮)、村三級農業信息員、聯絡員1537名。隨著農技服務、農產品交易、政農溝通的綜合性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深入,信息用戶群和硬軟件水平正在快速擴大和逐步提高。
臨安市農業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問題:基層信息短缺、信息不準確;缺少信息行業標準,導致信息誤報;缺少市場的相關決策、可行性分析等原始信息;信息收集與發布不及時,導致信息使用率低;農民可利用的信息終端產品還不豐富,了解信息的渠道還不完善和暢達。
各級政府要鼓勵并積極引導一部分農民應用信息化手段而先富起來。對有一定文化基礎、有一定經營能力的農戶進行重點培訓,幫助他們借助信息網絡,開拓眼界,抓取市場信息、科技信息、尋求新的商機,讓其他農民看到使用信息服務獲得成功的榜樣。這樣先進幫助后進,典范帶動應用,從而達到一個良好的使用信息服務的局面。
在推動農業、農村信息需求,提高農民信息獲取、應用能力的過程中,要注意信息的質量和特色兩點。首先要嚴把信息質量關。為了確保信息質量,農業部門必須配備專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科技人員隊伍,為信息的來源和質量提供可靠保障,嚴格實行信息提供與發布的審批制度,“誰提供、誰負責”,嚴把信息出入關,對信息綜合效益顯著的信息提供者實行獎勵。其次,要圍繞地方區域產業經濟特色,按照各類特色農業進行信息組網,根據信息用戶所從事的專業、針對性地提供專業信息;每一個地方信息服務站在信息的采集、發布、反饋以及技術服務等方面必須要重點突出區域特色和產業特色。
農業信息服務要嚴把普及關。農業及有關部門在已經建立的規范可行的農民素質培訓制度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普及應用好臨安市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編寫的 《農民電腦上網手冊》、浙江省農業廳的 《浙江農民信箱使用手冊》等教材。可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通過農廣校遠程教育培訓、農業信息網在線培訓等式;也可以利用現有的中小學教學設備,建立遠程培訓中心,采用最實際、實用、實惠的手段,普及最廣大的應用主體農民掌握信息能力,讓最廣大的農民因為信息受惠!
農業信息服務要堅持鼓勵大力開發先進適用的適農電子信息系統,鼓勵部門、企業開發農村特色信息內容,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引導各類網站、短信服務商等電信企業加強各方協作,整合可用信息源,建立起一批專門網站和短信業務,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向廣大農民提供經濟實用的信息。根據農業信息發展的需要,以下2個方面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一是加強服務體系的服務功能開發,發揮信息員作用、加強應用人員培訓。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用戶重視信息應用,領導干部重視信息建設,形成信息工作溶于產業發展工作、溶于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增強服務平臺功能開發,做大做強農業信息服務工作,著重于:整合資源 (包括跨行業資源),擴大服務范圍,豐富服務內容;日常實用功能件的開發利用 (服務方式從單純窗口宣傳型向窗口工具結合型轉變,使人們的生活工作離不開你的服務);綜合服務功能的開發利用 (在服務層次上由目前的普及服務向分析決策服務方面開拓,提升信息工作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