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李瑛博,夏志飛,李 承
(裝備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北京 101416)
隨著通信和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軍用衛星已成為為聯合作戰提供全面信息支援和力量保障的關鍵裝備,為遠程精確打擊提供重要的保障,并且決定了作戰雙方在戰場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和分發方面的優劣態勢,這將直接影響獲取信息化戰爭的主動權,乃至勝敗結局。
以大型航母為核心的航母編隊集航空兵、水面艦艇和潛艇為一體,是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高度聯合的海空一體化機動作戰部隊,具有靈活機動、綜合作戰能力強、威懾效果佳等明顯特點,尤其不受岸上基地的限制,可在遠離軍事基地的廣闊海洋上實施大范圍機動作戰[1]。借助天基力量,可以實現全球觀察、全球通信以及重點監視,并且實現對更遠距離威脅目標的打擊。因此,衛星支援必將成為反航母作戰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母作為海上最具生命力的作戰體系的核心,具有獨特的快速反應能力、機動靈活的部署能力、制海制空的綜合作戰能力和巨大的威懾力量,其主要特點非常突出。
(1)幾何尺寸大,航母目標大,護航艦只多[2]。航母編隊的艦船目標,一般長度都在百米量級,寬度在數十米。
航母編隊艦船的幾何尺寸較大,且它們在海上行進時,一般也保持較大的間距,空間偵查信息對航母編隊探測的的分辨率要求不高。它們要想隱蔽航行是非常困難的,很容易被對方的偵察衛星、預警機、偵察機等偵察、探測設備在較遠的距離上發現。
(2)金屬結構。航母編隊的艦船等目標,都是用鋼鐵制造的,因此作戰目標通常是鋼鐵結構,一般金屬結構的輻射、散射特性以及可見光的反照率有明顯特征,特別對無線電波具有較強的反射能力,因此美國研制的各種隱身飛機都要涂上吸波材料,而航母甲板由于起降飛機,不能涂上吸波材料,并且在外形上也無法傾斜以偏轉雷達波,因此用無線電波對作戰目標進行探測,是較為有效的。
(3)低速運動目標。航母通常是在運動狀態,而運動的速度較慢,典型的航速約為30節(約為55.5km/h),但是航母的活動范圍廣,不像在陸地受種種限制,對航母的監視,實際上是對慢速運動目標的監視,必須采用不同于對靜止目標和高速運動目標的偵察手段。對于慢速移動目標的監視信息,要求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和較高的定位精度,可以對目標的航速和航向進行判斷。
(4)不間斷輻射無線電信號。在海上鋪開方圓數十海里的航母編隊,是各種電磁信號的綜合體,除了航母本身裝設有各種雷達、指揮、通信、干擾等電子設備外,編隊中的其他艦艇及飛機,也都裝設有大量的電子設備,構成了相當強烈和巨大的電磁信號源。航母編隊很難做到無線電靜默,特別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警戒雷達、控制雷達是不能關機的。因此對航母進行監視時,可以通過電子偵察衛星截獲航母及其編隊艦只的雷達、通信等無線電信號來實現。
(5)距岸遠,活動范圍廣闊。美軍作戰條令規定,與主要沿海國家作戰時,航母在戰爭的初期應該位于海岸線以外約200海里(約370 km)的海域。此外,航母還在不停的運動,美航母大多采用核動力,可以連續幾周以最大航速在海上機動,不必頻繁加油。在30 min內,航母就可以機動到面積為3000 km2的圓形區域的任一處。航母只要位于公海,大多數對手發現航母的機會并不多,衛星偵察是在海域偵察中最有效的方法。
彈道導彈是進攻性導彈武器的一種,其除了有動力飛行并進行制導的主動段彈道外,全部沿著只受地球引力和空氣動力作用的近似橢圓彈道飛行。彈道導彈的彈道包括動力飛行段、自由飛行段和再入大氣層飛行段。
用于反航母作戰的彈道導彈,為了有效打擊移動目標和提高突防能力[3],在自由飛行段和載入大氣層飛行段與典型的彈道導彈概念有所不同,主要增加兩項功能:
(1)道中段變軌功能,即增加變軌發動機,在外層彈道中段可改變導彈飛行軌跡,使導彈具有機動再入能力;
(2)末段精確制導功能,即增加導彈末制導,采用毫米波雷達、紅外焦平面成像、反輻射雷達或兩種以上組成的末制導彈頭,當導彈機動再入飛臨目標上空時,具有末段尋的制導能力。
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需要的空間信息主要包括:偵察監視信息、導航定位信息、氣象信息、測繪信息和通信與數據中繼信息。
對航母實施遠程精確打擊,需要航母的位置、航速、航向、空間遙感圖像和電磁輻射特征等信息。由于航母距岸遠,活動范圍廣闊,因此,這些情報信息需要以空間偵察手段為主來獲取。
(1)執行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任務時,需要海洋監視衛星對海上大型移動目標進行搜索、跟蹤和定位,獲取目標的位置、航速、航向和電磁輻射特征等信息[4]。
(2)航母編隊的情報信息,可以借助高分辨率成像偵察衛星對目標進行反復偵察,長期積累,及時整理更新,建立數據庫,為選擇和確認打擊目標和制定導彈火力計劃提供依據。
(3)航母編隊艦艇上裝有復雜多樣的電子設備,時刻在發射各種電磁信號,可以借助電子偵察衛星獲取其雷達和通信裝備的電磁特性,為完善目標數據庫,末端雷達尋的制導基準參數設置和通信偵察提供依據。
導航定位信息,是提高彈道導彈精確打擊能力和激動發射能力的重要信息。
(1)彈道導彈采用衛星導航制導和慣性制導相結合的復合式中段制導方式時,需要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定位和測速信息,用于修正隨時間積累的慣導系統誤差,減小末端尋的制導負擔,提高彈道導彈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2)為保障導彈部隊的機動能力和協同能力,需要導航定位衛星為導彈部隊機動提供精確的引導和定位信息。
(3)支持機動區域大地控制網布設,提高作戰陣地聯測、復測的精度和效率,為發射陣地快速定位定向提供保障。
氣象衛星的遙感遙測手段,在導彈作戰氣象保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制訂行動計劃和確定發射窗口,需要準確的氣象保障信息,如風、云、雷、雨、雪、溫度、壓強等。
(2)為保障彈道導彈的飛行安全,需要掌握彈道導彈飛行走廊的高空氣象要素,例如大氣電場、空中急流、風切變、大氣湍流和目標區上空粒子云等環境信息。
(3)彈道導彈末端制導方式和戰斗部的選用,需要參考目標區域的洋面溫度、風速、風向、海況、水色和閃電探測等氣象信息。
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過程中,需要測繪衛星滿足以下需求:
精確測定導彈發射點的地心坐標,為彈道導彈計算提供位置參數;
建立發射陣地的方位基準,為導彈實施方位瞄準提供起始數據;
由于有了這些政策,來到上海的國內外貿易公司幾乎云集外高橋保稅區。到2017年,外高橋保稅區外貿規模穩居全國保稅區首位,全年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66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3%,占全國13家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54.8%,占全國全部138個海關特殊監管區進出口總額的25%,占整個上海201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5%。除了進出口額,保稅區的增加值、稅收等經濟指標幾乎是全國其他12個保稅區的總和。
確定發射點的垂線偏差,以便對導彈臨射前的垂直姿態進行調整;
測定發射點的重力加速度,以校準導彈慣性系統加速度表;
收集機動區域地形資料和地理信息資料,測繪高精度的軍事地圖,支持導彈部隊機動作戰的路線和機動陣地的選擇。
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需要可靠暢通的通信和數據中繼保障。通信信息、偵察監視信息、導彈武器鉸鏈信息等信息的傳輸,都需要通信衛星和中繼衛星作為空間信息傳輸的平臺。
(1)導彈部隊作戰具有指揮集中、部署分散、戰場范圍廣闊、地理環境復雜、機動作戰頻繁和快速反應能力要求高等特點,在遂行反航母作戰任務時,由于航母是移動目標,對于信息的時效性和連續性要求更為突出,為滿足作戰要求,通信信息的傳輸需要衛星通信系統予以支持;
(2)通過衛星中繼,偵察監視系統可以將偵查圖像、情報等信息實時回傳,并使地面指揮機構對各類偵察監視衛星實施遙控遙測,針對重點目標進行偵察;
一是導彈回傳飛行狀態信息,供指揮控制系統確定導彈飛行狀態和突防效果;
二是飛行控制信息,使導彈在飛行過程中,能夠根據動態目標的實時指示信息調整預定落點和飛行航跡;
三是回傳打擊效果偵察信息,用于目標偵察和打擊效果評估。
空間信息應用,是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信息支援保障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空間信息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圍繞彈道導彈反航母作戰的特點,對其作戰過程中對空間信息的需求進行了研究,旨在為衛星支援在聯合作戰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杜 偉,李 智.彈道導彈反航母仿真系統設計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29):226-232.
[2]張 韌,彭 鵬,徐志升,等.航母戰斗群海洋環境保障體系構架初探與實驗建模[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2011,12(1):97-102.
[3]劉燕斌,南 英,陸宇平.彈道導彈突防策略進展[J].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10,(2):18-23.
[4]蘇建偉,宋 元,許林周.海洋監視衛星對水面艦艇電子偵察效能分析[J].艦船電子對抗,2009,32(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