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焯 珠海市田家炳中學
淺談深化教學改革的策略
梁建焯 珠海市田家炳中學
二十一世紀,教育將繼續擔負著振興民族、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是當前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從注重教師的成長,優化師資隊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關愛“學困生”,提高教學效益;設置尊重學生個性的考試制度等四個方面進行淺談。
淺談;深化;教學改革;策略
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可以說是教育的競爭,教育將繼續擔負著振興民族、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教師必須深刻認識與理解“新課標”的目標和要求,切實轉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是當前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它的成功與否,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重視教學改革,積極推進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越來越多的學校實踐表明:決定學校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參與和貫徹落實。學校必須高度重視教師的成長,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為教師獲得成功提供堅強后盾。
⒈決定教師成長的關鍵因素是機制
在教師成長階段中,一般可以分第一成長期和第二成長期兩個階段,有的教師不排除會有第三成長期或第四成長期。其中,第二成長期是教師的成熟時期。在第一成長期內,必須重點抓好教師的兩個五年計劃和兩個培養工程。兩個五年計劃是指兩個職稱職務培養計劃,兩個培養工程是指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和名師培養工程。在第二成長期內,要重點實施學者型教師的培養計劃。第二成長期的成長關鍵在于理論的學習。在專家的指導下,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及效果,促進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機智有重大變化。要真正成為一名學者型教師,需要以自己的學科知識特點為基礎,研究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實踐操作體系,更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特點的教學體系。
⒉教師成長的最佳途徑是學習
勤奮刻苦是每一位成功教師的必由之路,要加速自己的成長,學習是最佳途徑。學習有兩種途徑:一是繼續深造,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另一種是在現有的學歷水平基礎上,加強學習。只有學習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鞏固專業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愛崗敬業精神、依法執教的意識、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才能使自己的樂業奉獻的意識明顯增強,爭先創優的自覺性得到充分發揮。
因此,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施師資隊伍建設的強基工程。以職業道德為師德教育核心,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激發教師在自覺完成正常教學工作的同時,自覺地學習,追求更高的發展和自我超越。堅持骨干引領,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發揮骨干教師作用,用榜樣的力量影響一批人,帶領一批人,爭先爭優,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耕耘好自己課堂的這份責任田。我們只有在自己的責任田內精耕細作,默默耕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我們的教學質量一定能得到提高,我們的教學改革一定能成功。
⒈重視教學常規工作的落實,開足課程和課時
學校必須重視教學常規工作的落實,要求教師嚴格做好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聽課、輔導、考試、教學總結、教學研究等各項工作的落實。要求每位教師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對每課時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敘寫好教學三維目標,精心確定教學內容,精心編選例題和練習題。重視學科教研組(室)和級組學科備課組的活動。每周要保證有集體備課時間,并把集體備課時間算入課時工作量。
學校必須切實執行課程標準,開足課程和課時,保證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段內完成學習任務。
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在我國,大多數學校的一個班級的學生每天幾乎都在同一間教室里上課,不同的任課教師進進出出,學生學習同一的內容。這不能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實行“走班制”上課,不同的學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課,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同學,就算是同一班同一科目也可以分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
以高中為例,當學生升上高中一年級時,學校會進行行政分班,設班班主任一名,但上課就實行“走班制”。入讀學校會根據當地教育局提供的學生中考數據將一個班的學生進行分組上課,即分成好、中、差三個組進行走班上課,也就是實行分層教學。學生不能選擇在哪個班上課,而是由學校確定學生在好、中或差兩組進行分層上課。學校的分層教學是選用不同的教材,同一個行政班的同一科目可以有兩套甚至三套的教材提供給不同水平的學生。考試時,實行與分層教學相配套的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參加不同層次的考試,獲取不同的等級證書。
⒊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前提和基礎。在我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權威,無所不能,學生很少會對老師的教學產生懷疑。老師的威嚴使學生對他們產生畏懼,害怕與老師接近,甚至在老師傳授錯誤的知識時,也不敢勇于指正,寧愿盲目地接受。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會近一些,師生之間應樂于互相挑戰,互相質疑。無論上什么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相當融洽,學習氛圍很輕松,時時可以體現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上,學生都可以自由提問,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問題,老師都要一一解答。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尊重與關愛、寬容與耐心、信任與獨立,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⒋實行教學重心前置,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最顯著的特征是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校都要要求教師廢除“講得多、講得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決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能力為主攻”的教學原則,實行教學重心前置,變教學為導學。課堂上該講的要講到位,該讓學生自主構建、自主探究的要充分讓學生自主進行。為了更好地實行教學重心前置,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實施以《導學案》為抓手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能力,并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實施課堂教學。備課時,教師要把《教學案》備為《導學案》,并要求同備課組教師共同制定。教師可以針對年級、班級學生實際需要,針對各學科實際要求,對《導學案》加以完善,力求提高實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另一有效途徑是做好教學反饋。由于實行教學重心前置后,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主性,課堂教學效益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因此,對于教學反饋必須要充分研究推敲,要結合考點將每個知識點檢查到位,也可以通過檢測反饋讓學生查漏補缺,總結學習中的得與失,提高下一節課的學習效益。
⒌注重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
學校要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和教師的知識水平,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目前,高中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有兩種途徑:一是根據新課程標準開設的選修課,除了高考考試指定模塊外,其余模塊都可以作為校本課程進行研究與開發;另一種途徑是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專業水平,研發一套適合本校使用的校本課程,這種方法為大多數學校所采用。校本課程的開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⒍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用類似科研的方式主動地進行學習,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關愛“學困生”是“每位孩子都重要”具體的落實和重要體現。學校和老師為“學困生”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幫助,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不會忽視“學困生”,更不會歧視“學困生”。在課堂上,老師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困生”積極回答問題,對“學困生”做到認真傾聽,耐心誘導,細心矯正;課外,“學困生”的提問求教均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為了讓“學困生”的成績能夠得到提高,學校與家長要充分配合,制定好有針對性的計劃,幫助“學困生”獲取成功,樹立信心,享受喜悅。學校充分利用數據分析,跟蹤“學困生”的情況,定期給予評價、目標指導等。學校定期向家長提供“學困生”的有關資料,定期向家長報告情況,并給“學困生”定下目標。教師在課后對學生進行分段補習,對“學困生”每個階段的進步情況進行跟蹤記錄,并給予獎勵。
在“學困生”輔導方面,學校要注重進行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幫助學困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通過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方法滲透;在作業、測驗卷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批示;通過課外開展專題報告,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通過加強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經驗體會等多種方式,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學校要為“學困生”設立導師制和學科輔導室。導師利用放學后的時間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每周1~2次。學科輔導室會可課間、午餐和放學后對“學困生”開放,有專門的教師負責輔導。
此外,學校和老師能善于發現“學困生”的優勢潛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困生”展現自己的特長,感受成功。
目前,教學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這對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必須建立尊重學生個性的考試制度。
⒈設置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體系
設置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體系,能體現“每位孩子都重要”,從法律上保證學生個性發展。重視學生個體的自我需求,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決定自我發展的權力和空間。從課程設置看,從初中起,學生就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年級越高的可選擇性越來越大,而要求的科目也越來越少。各學校在按照國家課程開設課程外,還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設地方或校本課程。
⒉實行與分層教學相配套的考試
考試時,實行與分層教學相配套的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參加不同層次的考試,獲取不同的等級證書。考試的成績應當進行排名,甚至可以在媒體上公布成績排名,但不能把考試成績作為評估的唯一依據,更不會與科任教師的業績、待遇掛鉤。考試目的除了評價學生考試的優劣,更是對教師輔導、授課、幫助等直接影響學生考試成績和教育質量的諸多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相關結論。考試的題目要靈活,考試內容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設計問題時以學生真實生活為背景,既考查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能力,又考查學生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把探究與實踐能力作為學生的必備能力。
推進和深化教學改革,需要有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更具創造性的探索和更有韌性的努力。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己的行動,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中去,以創新思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新課程的評價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