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路明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公共體育部,浙江杭州310058)
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多方參與、共同治理,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統籌兼顧、協商協調,依法管理、綜合施策的社會管理理念。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在總結我國社會管理經驗、借鑒國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積極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制度創新,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形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鄧小平晚年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們過去總認為發展慢了不行,現在看來,發展起來之后,發展快了問題更多、更棘手、更復雜。后鄧小平時代10余年后重溫這句話,確確實實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是偉人的高瞻遠矚。對浙江而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尤為重要。改革開放率先出海弄潮,浙江遇到的矛盾和問題自然更早更多暴露,更加需要重視社會管理與創新。對體育領域來說,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同樣是我們的任務和使命。
1.1 體育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體現其獨特的作用
2010年,浙江省生產總值27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1.8%,第一產業增加值1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1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745億元,分別增長3.2%、12.3%和12.1%。人均G D P為52059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690美元),增長10.1%。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5年6.7∶53.4∶39.9調整為2010年5.0∶51.9∶43.1。經濟收入增加,恩格爾系數下降,消費領域進一步拓寬,教育、文化、娛樂、健身等方面消費的加大,有利于全民健身服務業的發展。體育的發展,對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和推動經濟發展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體育是生活、文化、精神、時尚,是消費,也是生產力。強身健體是體育最基本、最本質的功能,健康促進人、家庭、社會的和諧。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把體育事業的發展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群眾體育的意義重大,競技體育產生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這些都是體育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中,可以彰顯的獨特作用。
1.2 體育應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踐行各群體的均等化
滿足各類人群的健身需求為目的,加大體育公共服務力度,提供體育服務設施公共產品,使全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人群都能均等的享受體育公共服務。目前,以省政府名義命名省級體育強縣(市、區)、以省體育局名義共命名省級體育強鎮(鄉),被列入浙江省“三個千億”工程和省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的農村小康體育村計劃。
浙江體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摸索參與社會管理創新。2005年開始,浙江在全國率先推出創建省級“體育強縣”的舉措。至今,已經創建35個體育強縣,713個體育強鄉鎮,近兩萬個小康體育村,極大地滿足了老百姓就近就便健身的需求,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體育設施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各級政府、體育部門嘗到了“創強”甜頭,5400多萬浙江人民共享了“創強”的成果。體育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說到底是群眾工作,群眾體育就是群眾工作,管理不是約束,關鍵是服務。
1.3 體育應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對各種群體的管理
體育要始終為社會的穩定大局服務,始終為經濟建設服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的和諧因素,為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富裕生活創造寬松的環境。浙江是全國第二大流動人口大省,近年來,浙江完善了全民運動會制度,除省運會外,浙江省體育大會、民企運動會、上市公司運動會、海洋運動會、體育社團運動會陸續舉辦,同時支持各廠礦企事業單位舉行各類運動會,體育促進了新老浙江人的和諧相處。體育是世界共同的肢體語言,超越了國界、民族、信仰、地域。義烏作為國際小商品城,流動人口超過了本地人口,光是常駐的境外人員就達1.3萬人,當地每年組織中外商人運動會、外商運動會等,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體育以開放式形態存在,“老死不相往來”的城市居民,一場樓道運動會,讓陌生變得熟悉,讓冷漠變得熱情。體育的表現形式是人之間的交流,體育骨干往往人緣好、號召力強,容易凝聚人心,在參與社會管理中可以發揮“非權力影響”,為化解、緩解社會矛盾出力。
2.1 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體育社團
體育社團是社會成員為實現共同的體育目的,參與同一體育社會活動,自愿組織起來的寬泛的社會群體,對體育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的組織和教育作用。體育社團相對于政治性、經濟性、宗教性社團,較少社會背景,較少動用社會資源,成員的覆蓋面較寬,較大的社會容量,是社會成員實現社會參與的較好形式。在許多發達國家有意識地利用體育社團進行團隊意識、協作精神的培養,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發展群體觀念,抑制過分的個人欲望。體育社團成員沒有特殊的行業和特長要求,而且種類很多、層次各樣,選擇余地很大,有著很強的社會適應性,涵蓋的人口是任何其他社團都不能比擬的,巨大的兼容性,和諧又富有生機,因此,體育社團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應使體育社團更好發揮參與社會管理功能。
除了建設更多體育場地設施,還要進行科學健身指導,引進精彩體育賽事,盡可能地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喜好的體育公共產品需求。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倡導說群眾話、辦群眾事。社會矛盾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是在基層。發揮體育社團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創造力、積極性,各類體育協會、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都是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提高體育社團的管理水平與能力,尤其要充分發揮團隊骨干的引領作用。
2.2 社會管理創新中的浙江體育社團
充分發揮省體育總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體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對45個省級體育協會進行業務檢查和審核,各協會負責人和法人代表任期按時調整和換屆,積極引導和培育新的體育項目成立協會。加強管理、監督和培育,步入按章辦事、依法管理、健康有序、不斷發展的軌道。15個省級行業體協根據自身行業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如水利、火車頭、前衛、移動和電信等體協分別舉辦全省或系統職工運動會,活躍了職工的文體生活,加強了企業文體建設,提高了工作效率。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更是成為我省銀發人群健身的積極倡導者和有效組織者。至2008年底,浙江省共有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01個,社區體育俱樂部48個(其中9個國家級),1個國家級青少年戶外活動營地——安吉中南百草原。村級體育俱樂部達5000多個,投入資金(含村民集資經費)3億多元,共建設文化體育活動陣地250萬m2。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關心重視下,省、市、縣三級已全部建立體育總會,全省共有各級體育社團(包括單項運動協會和行業體協)2978個,每年活動經費得到社會贊助總計超過7000萬元。老年人體育協會實現了省、市、縣(市、區)“滿堂紅”。
2.3 社會管理創新中的浙江體育社團群眾體育工作
增強體育社團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逐步改變單純依賴行政部門支持的狀態,重視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面向群眾,依托社會,利用社團自身的無形資產、品牌優勢和群眾廣泛參與的影響力,使更多的企業家融入到體育社團組織中來。在群眾體育社會化方面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本著“親民、便民、利民”的原則,群眾體育健身設施不斷得到改善。至2008年底,已建成杭州江干區全民健身中心、寧波市游泳健身中心、建德乾潭鎮健身廣場、衢州市荷花市民健身公園、湖州市環太湖全民健身基地、杭州“十里瑯珰”健身道等一大批示范性的體育健身設施。十年間,全省共投入經費5.4億多元,其中省本級投入經費9926萬元,建成國家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基地5個、省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4個、健身廣場和體育主題公園3個、健身路徑18291條,各級各類健身活動點共24600多個。
體育總會和體育社團工作是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各級社團和行業協會作用,促進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一是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注重城市和農村、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區別,注重發揮各自的優勢;二是體現統籌推進的思路。注重把加強社團建設、發揮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同加強基層體育場地建設、群眾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以及社會事業建設結合起來,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三是體現科學發展的理念。體育社團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順應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善體育健身條件的強烈愿望,發揮政府主導、社會興辦、政策扶持、改革創新、活動引導的作用,注重體現科學性。
省體總、省級體育社團要加強對市縣體總、市縣體育社團工作指導檢查;圍繞中心工作發揮社團作用的力度;推進社團社會化、實體化;規范體育社團發展管理;提高自身建設等。
3.1 增強做好體總和體育社團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加大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的力度,加快體育總會、體育社團發展納入體育強縣、強鎮創建的指標體系。建設體育強省要求群眾體育、體育競賽、體育產業等都要有新的、更大的發展,為體育總會和體育社團工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提升體育社團工作的位置。增強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適應市場經濟的新思維、新理念來創建新機制,建設市場性、自主性、惠民性相結合的體育社團。體育社團工作在增強體育親民便民利民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工具,了解世界各國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的運作機制,提高我們的創新和服務能力。
建立省、市、縣、鎮四級體育總會組織網絡。搞好體總和體育社團工作的基礎,建設好基層體育組織,就是要將體育工作重心轉向基層,使群眾體育活動就近方便、貼得更近、服務得更好,群眾滿意,實現了基層群眾體育團隊松散管理向體育俱樂部團體會員的組織管理轉變。各級體育部門和省級單項協會,要進一步加強與市、縣體育部門、體育社團組織的溝通和聯系,多聽取基層同志的意見,共同推進全省體育總會和體育社團工作。
3.2 做好非奧基地建設工作,促進浙江體育社團發展
體育社團是推進社會體育和非奧項目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力量,要有所作為。社會體育和非奧運動的不少項目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在普及的基礎上,水平有所提高。體總和各市體育局和體育總會也要重視和加強非奧基地的建設。一是要明確目標:開展項目數量要不斷增加,質量要進一步提高,參與人數要穩步增加,逐步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二是要明確重點項目:各市級體總要確定社會體育和非奧項目的重點發展項目,至少建立1-2項有基礎、有隊伍、有教練、有場地、有水平的項目。三是建設訓練基地。要與體育場館結合、與學校結合、與俱樂部結合,共建社會體育和非奧運動項目訓練基地,省里已經命名的27個非奧運動項目基地要起好表率帶頭作用。四是創新運行機制:社會體育和非奧運動項目不可能用奧運項目舉國體制來運行,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亟ㄔO形式上要多樣化;人員采取協會、俱樂部聘用制;經費投資多元化,體育行政部門要有一定的引導資金,更多的是要靠協會、俱樂部、基地自身的運作。五是加強與國家有關項目管理中心的聯系,明確項目發展方向、國內和國際的水平等,在國內外比賽中取得佳績。六是培養一批高水平的裁判員,為在國內外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奠定必要的基礎。
3.3 發揮行業體協應有的作用,促進浙江體育社團工作
行業體協是群眾體育工作中有特色、有水平、很重要的一支中堅力量,是將行業體育工作推向新高潮的生力軍,有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地位。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現在已有15個省級行業體協,在推動本系統、本行業群眾體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行業體協的工作是有傳統、有特色、有經驗的。浙江作為一個經濟大省,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推進我省群眾體育的發展,需要各行業體協的共同努力。一是要逐步擴大省級行業體協數量,壯大行業體協隊伍。許多行業,雖然目前沒有成立行業體協,但由于領導的重視和相關人員的努力,群眾體育活動得到廣泛開展,如省交通系統今年還舉行了系統運動會。應當做好工作,使這些條件成熟的行業能夠盡早成立自己的行業體協,進一步促進行業群體活動的深入開展。二是希望各行業體協要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為出發點,以增強全民體質為目的,進一步創新形式、內容、管理機制和運作方式,進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宣傳力度,全力做好本系統、本行業群眾體育工作,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規范協調的組織、良好的場館設施為體育強省建設做出貢獻。
3.4 爭先創評,規范管理,加強體育社團自身建設
爭先創評是完善體總、協會自身建設的重要舉措,明確體育總會和體育社團發展的方向,填補群眾體育組織系統化管理的空白,為各地體育社團提供更高更好的奮斗目標,增強體總和體育社團工作的榮譽感、成就感。重視體育社團的規范管理,一是要積極推進政會分開。體育社團在人員、機構、經費等方面要逐步與政府部門脫鉤,要自覺接受政府部門的指導和管理,但不要依賴政府部門。二是要堅持法人管理。法人是社團的最高責任人,以法人管理為主,法人對社團的運作、發展、壯大、提高負責。三是要堅持行業自律。行業自律主要是在業內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嚴格遵守執行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用行規行約制約自身的行為,建立行業內的監督和保護機制,明確向社會和服務對象提供優質、規范的行業服務。四是加快市場化步伐。選用有市場開發能力的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形成一批體育經營人才隊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如財務管理辦法、考核獎勵辦法、工作人員選拔聘用辦法等,加強上崗人員的培訓工作,按章辦事,規范管理,有效地增強體育社團的發展能力。五是提高借力水平。體總和體育社團工作是面向社會、面向公眾、面向市場的,要提高借助各種力量的能力和水平,充分運用目前已有的政策和規定,積極主動地運用多種形式,營造各級領導和全社會支持體育社團發展的環境,提高社會參與支持的力度,為體總和體育社團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六是擴大對外交流。對外交流是促進發展的有效途徑,積極地擴大地區間、國內外的多方位的交流,以利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為促進體育社團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徑。
體育要始終為社會的穩定大局服務,始終為經濟建設服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的和諧因素,為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富裕生活創造寬松的環境。浙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為體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環境,改革開放率先發展,對浙江而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尤為重要,更加需要重視社會管理與創新。各類體育協會、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都是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發揮體育社團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創造力、積極性,
提高體育社團的管理水平與能力,浙江體育社團出海弄潮,責無旁貸。
[1]周永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J].求是,2011-05-01.
[2]浙江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2010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02-16.
[3]賈品榮.中國社會團體官氣十足,非盈利組織成食利集團[N].中國經濟時報,2007-08-03.
[4]李云林.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是體育領域新的光榮使命[N].體壇報,2011-06-21.
[5]應祖明.2008年浙江省體育社團工作會議總結報告[R].2008-09-27.
[6]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7]潘春燕.體育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影響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8,30(1):28-32.
[8]周亞琴.試論歸因訓練對運動學習無助感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7(4):140-142.
[9]游達,楊文超.兒童教育需要回“溫”——論兒童教育的“熱”“冷”現象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