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夯實和完善了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
合作社發展統一經營的方式在密云主要有三種類型——
●社員分戶生產管理、合作社統一經營服務的 “統分結合型”
●農戶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統一生產經營型”
●農戶土地入股、轉包經營、合作社 “統一服務型”
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是生產經營規模超小化,密云人均耕地只有7分地,在建設世界城市、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進程中,如何引導家庭經營為主體的小農參與現代化進程?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分散經營的農戶很難進入市場,生產規模小、成本高、品質低、信息不暢等弱點愈來愈突出,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的統一經營,成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密云通過組織制度創新,大力發展合作社,統一經營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活力,完善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變了長期以來統一經營的主體定位在村集體經濟組織,但又不能為農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局面,克服了家庭經營的制度缺陷,促進了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集約化經營的方向轉變。
合作社發展統一經營的方式在密云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社員分戶生產管理、合作社統一經營服務的“統分結合型”。這種形式最為普遍。入社農戶保持原承包經營權不變,繼續在原有的承包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生產投入品購買、農業技術推廣、田間生產管理以及產品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經營服務,由小農戶轉變為規模經濟。2004年,密云縣選擇番字牌柴蛋雞合作社作為第一家規范化合作社試點,建立和健全了成員入社、民主決策、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等制度,合作社不但為社員提供技術、防疫服務,并且統一銷售產品,銷售價格比經紀人同期的報價高出20%,社員受益顯著。目前,農戶分散經營的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生產資料由合作社統一采購,已經成為密云縣合作社為社員服務、統一經營的主要內容。全縣90%的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80%的合作社統一采購生產資料,30%的合作社提供倉儲、運輸、農機作業等服務,90%的合作社統一銷售產品,其中20余家合作社銷售收入超過千萬元,其中5家超5000萬元。
二是農戶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統一生產經營型”。有2個合作社7000畝耕地采用這種方式。農戶將承包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統一規劃土地、統一生產經營,社員收益來自合作社支付的地租、土地分紅,以及(部分社員)在合作社的打工收入。這種形式多出現在勞動力轉移相對較快、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方。統一生產經營將農戶從農業生產中徹底轉移出來,也加快了農業生產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步伐。如河南寨下屯種植專業合作社,8個行政村1100戶農民自愿將5000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分配方式是每年每畝土地保底分紅600元,合作社盈余額60%按土地分紅,40%按股金分紅。合作社將土地統一規劃、統一平整、統一建設滴灌和大棚設施,確立了蘆筍、糯玉米、食用菌、蔬菜、葡萄和草莓六大生產基地,并統一建立農機、水利服務隊。基地生產經營實行承包制,定產量、產值、費用和利潤指標,根據效益定報酬。
三是農戶土地入股、轉包經營、合作社“統一服務型”。有近百個合作社一萬多畝耕地采用這種方式。農戶將承包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將土地集中統一規劃、基本建設后,再發包給社員承包經營。這種模式解決了承包土地零散或部分農戶不愿再耕種承包土地但找不到“下家”,而部分種植大戶希望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但苦于土地資源有限的供求錯位問題,它在蔬菜生產中最為突出。太師屯村人均耕地0.7畝,地塊分散零碎,無法建設蔬菜大棚。2008年成立了太師屯蔬菜種植合作社,241戶社員將600畝地流轉到合作社,統一建設331棟大棚,再發包給社員耕種,年產蔬菜900噸,銷售收入270萬元。
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的合作社統一經營,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營模式,入社農戶按照新的方式生產和分配,是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體制,合作社的統一銷售使農產品銷售規模化,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談判地位。通過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