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只有創建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才能有效實現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摸式的大面積、大范圍的推廣,才能有效實現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轉變,并且表現出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和私人部門所沒有的優勢。
在密云,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中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使用的先鋒隊,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示范的試驗地,成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以及無公害、綠色、有機等“三品”認證的主力軍。目前,有65家合作社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建設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3.5萬畝,有機食品基地8.5萬畝。有機蜂蜜、有機蘋果、有機板栗成為市場暢銷產品,為向首都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做出了積極貢獻。
紅薯合作聯社是農業服務體系轉變的一個很好的案例。合作聯社領辦人是縣農業科技站,科技站利用自身的科技資源優勢,引進優質種薯進行篩選,優良品種由3家紅薯合作社統一育苗,供給7家基層紅薯合作社種植,科技站負責全程技術指導。短短三年,全縣紅薯面積由不足2000畝,畝產3000斤左右,發展到2.5萬畝,畝產提高到4000斤。社員不僅可以從種植紅薯中獲得1600元/畝的純收益,而且可以通過加工粉條銷售再獲得1600-1700元/畝的純收益。
再如李各莊格樂昭霞蔬菜專業合作社,技術上,每個月培訓一次,重點是新品種引進和關鍵性種植技術。食品安全上,農藥統一購買,嚴禁禁用藥品進入,建立了完整田間檔案,每戶一個條碼,實行產品安全責任追溯制。銷售上,發展訂單生產,合作社與小湯山天安蔬菜基地簽訂產銷合同,直接供菜。銷售價比新發地批發市場提高了10%。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由20戶20個棚,發展到200多戶200個棚。潮河果業專業合作社與林業局對接,為社員提供科技培訓,開展標準化生產,全村梨樹樹勢逐漸均衡,合作社的精品果比例達到2/3以上,而成立合作社前的比例不足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