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中,走什么樣的道路、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始終存在爭議。頗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認為,現代農業無法與小農戶、合作社對接,因為他們代表的是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應當被農業公司所取代。因此政府的中心任務就是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工商資本開發農業。而密云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農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切入點,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激發起廣大農戶應用科技、建設現代農業的內在動力,大力促進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家禽產業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過去,密云同北京市其他區縣一樣,肉雞生產采取“公司+農戶”的“合同雞”生產模式。龍頭企業通過協會有償服務向農戶提供雞雛、飼料、防疫、技術指導到肉雞回收的全程服務,農戶只負責飼養。但是由于公司單方決定投入品和產品回收價格,并采取農戶保本生產略有盈余的定價原則,養禽戶的收益有限。農戶自養的“市場雞”雖然利潤高,但缺少服務,市場風險大。2006年,由當地的一家個體肉禽加工廠領辦的嶺東肉雞合作社成立,為“合同雞”轉型“市場雞”生產奠定了基礎。合作社取代公司負責為農戶提供生產經營全過程的各項服務,但是與“公司+農戶”體制不同的是,合作社首先是進入門檻低,農戶僅需要交納60元股金,養殖500只規模即可入社,而不像公司體制下每只雞要交納18元的訂金,并且養殖規模要上千只;第二,因為存在社區信任,如果是貧困戶養殖,合作社以賒銷方式提供雞雛;第三,加工廠承諾為農戶提供最低保護價收購,市場價高于保護價隨行就市。加工廠有了穩定的貨源,社員避免了市場風險,實現了雙贏。社員每只雞凈賺3元以上,比“合同雞”高出0.5-1倍,“市場雞”由160萬只迅速發展到1200萬只。
我們在調查中切身感到,密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戶的利益增進。為了讓廣大弱勢群體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分享現代化的成果,引導農民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走發展合作社的聯合道路。通過財政扶持、強化服務等政策手段,吸引農村各業精英和兩委干部成為帶領廣大農戶共同致富的帶頭人。在推進農村合作事業中,始終堅持廣泛發動、典型引路、具體指導、規范發展,堅持自愿入社、民主管理、合作社盈余主要按交易額返還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制度優勢,實現合作社為全體社員服務的基本宗旨。不僅克服了家庭承包經營的局限性,找到了增進農戶、特別是中低階層農戶的經濟利益和福祉的制度機制,而且找到了政府實現農村發展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內在統一的組織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