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榮亮
市場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多樣化,不再僅僅依靠土地,有一批人也不會再回到農村,給土地流轉騰出了空間。中國入世,農產品遲早要和國際競爭,我們這種小生產,好比舢板和航母比,沒有贏的機會。小生產和規模經營的競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將迫使土地必須流轉起來,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
“土地流轉如何保障農民利益?”
農業科技的發展、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新的經營模式,給農業規模經營帶來利潤增長的空間,讓農民獲得更好收益的同時,也給業主投資經營農業帶來較高的投資回報。農民有了一份固定的租金收入,騰出來的勞動力,既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農業企業打工。既保障了原有的基本利益,又分享了增長的利益,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長。這也是農民歡迎的根本原因。
土地流轉,業主經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業主掌握有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可以帶來超額的利潤,土地自然會流動起來,這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農民也會自己算賬,如果租給業主比自己種劃算,他當然也愿意把地租出去。作為政府主要是引導、規范和服務,既不能拔苗助長,又不能橫加阻塞,“不越位”、“不缺位”。
“為啥是業主經營?搞股份合作社可不可以?”
業主經營、股份合作社,還有其他一些形式的探索。我認為,農業可以借鑒工業的經驗,但不能照搬照抄。農民按股分紅可以,按股虧本怎么辦?他們的經濟承受力有限。這里既有自然、市場的風險,也有管理、經營、道德的風險,農業企業監督成本和難度比工業企業大得多。還有農民各自種、統一銷可不可以?“各自種”,仍然存在每家規模偏小、標準難統一;“統一銷”,當違約收益大于守約成本,老百姓會用“腳”說話。這就是很多合作社難于長久的原因。業主經營權責利一致,更體現了家庭承包的實質。從這個角度上說,業主經營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要和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一致。
“土地流轉期二三十年,業主經營不下去,農民怎么辦?”
這確實是必然面臨的問題!我認為,要從法律上明確農民土地承包權或使用權的性質,賦予可以出租、轉讓、抵押、融資等法律地位;建立一整套適用農業企業的評估、抵押、擔保、融資、破產、轉讓、救濟制度,使農業企業能夠有序并購、土地能夠再流轉,保障農民和業主的合法權益;通過財政補貼和政策鼓勵,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分散業主面臨的市場和自然風險,確保規模經營可以持久。應該看到,這些都還只在局部有一些探索,而土地流轉事實上大面積存在,這就給業主經營帶來很大的制度風險。
“土地流轉,業主經營,業主的主體是誰?是農民嗎?”
現在一些工商企業、科技人員、外出打工返鄉人員,他們是土地流轉、業主經營的先行者。他們的成功示范作用,會教會越來越多的農民投身這股潮流,成為土地流轉的主體。要從政策上鼓勵土地流轉,業主經營。如果農村土地承包權或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銀行可以提供類似房屋按揭的土地流轉貸款,農民就可以通過轉讓或租賃取得一定規模的土地,轉讓土地使用權的農民也可以取得進城創業的資本,土地流轉就可以較大幅度展開,并將推進城鎮化進程。要研究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農業規模經營的管理規律,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農業院校不僅要研究、傳授農業技術,更要研究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的特殊規律,培養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政府要從思想、方法、措施、機構等方面實現變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和服務體系,提供與土地規模經營相適應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