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遼寧沈陽 11004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老年人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發生率有增多趨勢,隨著關節手術技術的提高,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保持關節的穩定性以及較好的活動度,可以解除髖部疼痛,調整雙下肢長度等,近期療效很好[1],但是其手術復雜,術后并發癥較多,因此需要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來保證手術效果。2008年10月~2010年3月我科對50例高齡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筆者就該組患者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59~80歲,平均70.5歲;發病原因:單側股骨頭缺血壞死18例,股骨頸骨折16例,雙側股骨頭缺血壞死10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6例;慢性支氣管炎病史6例,有糖尿病史14例,高血壓9例,冠心病4例,腦卒中偏癱8例。本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1.2.1 心理護理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的新的治療方式,老年患者及家屬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情緒,醫護人員要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詳細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法以及麻醉方式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等,并介紹以前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病例,并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種疑問,以穩定患者情緒,增強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消除其恐懼心理,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及護理。
1.2.2 康復教育及身體準備
患者入院后對其詳細詢問病史,尤其要了解其全身各重要系統的功能,必要時行全身體檢,根據具體情況優化手術方案。術前進行適應性鍛練,教會患者咳嗽、咳痰的方法,提前向患者介紹功能鍛煉方案,包括關節活動、肌力、步態訓練及拐杖或器的使用方法。訓練床上大小便,正確使用便器和有孔床,指導患者翻身及床上活動[2]。術前1 h備皮,一般不要術中備皮,以減少感染機會。切皮前30 min預防性應用抗菌藥,術后再給予一次抗生素。
1.2.3 術后護理
1.2.3.1 體位護理 患者術后6 h去枕平臥,不能抬頭。保持床面平整,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防止患肢內收。預防旋鞋防止患肢內旋。6 h后可協助患者稍微翻向健側;術后3 d內臥床可逐漸搖高床頭,并逐漸增大角度至半臥位。身體條件好,切口情況佳的患者術后3~7 d內可在醫生或護士協助、指導下下床作輕微活動,以改善機體功能。
1.2.3.2 病情觀察 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每30分鐘測量1次血壓、脈搏、呼吸、脈氧。由于髖關節置換術創口大,出血量多,患者年齡較高,身體素質不好,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意識、心率、血壓、瞳孔等,必要時行24 h心電監護[3]。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應了解補液以及輸血情況,嚴格控制輸液量。如果發現患者皮膚發涼、發紺等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增強肌肉收縮功能。
1.2.3.3 功能鍛煉 術后患者臥床時,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小時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壓瘡發生。術后第1天護士幫助患者進行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等,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咳嗽、排痰,給予叩背6~8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10min。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術后4~5 d可以進行下床功能鍛煉,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首先在上、下午于床旁拄雙杖站立5~10 min,由專人陪護,第2天可以在室內持雙拐行走時間不超過30 min,3次/d,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 30°[4-5]。
1.2.3.4 并發癥 術后要嚴密觀察并詢問患者疼痛情況,幫助其放松心態,必要時可以加量使用鎮痛劑。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暢與負壓,觀察引流管液的顏色和量,術后引流管一般留置1~2 d,引流袋滿后及時更換,防止反流。保持床面柔軟,幫助患者及時改變體位,1次/3 h按摩受壓部位預防壓瘡。術后嚴密監測患者體溫,及時更換切口敷料并保持干燥,保持引流、輸液、換藥過程的無菌操作,鼓勵患者咳嗽,防止肺部感染。患者術后臥床時囑其不能交叉雙腿,不能側臥于患側,不能盤腿[6],術后前2 d不能將床搖得過高,坐位時不能前傾或彎腰拾東西以防止脫位。術后24 h內常規拍X線片,檢查人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也便于術后隨診比較。術后麻醉清醒后即應活動未固定的關節,作肌肉收縮鍛煉,下肢按摩,以防深靜脈栓塞。
1.2.4 隨訪
嚴格定期隨診(術后 1、2、3、6、12 月以及以后每年),以便指導鍛煉和了解情況。定期作X線片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并發癥,如有疼痛、炎癥應查找原因,及時處理。X線片檢查應注意觀察有無骨與骨水泥、與柄間透亮帶,柄折斷,骨水泥折斷,柄端與髓腔內側的關系,假體下沉,股骨距吸收,股骨上端內側骨水泥裂開,骨質吸收等。
本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24 d,術后無感染發生,2例出現皮膚壓瘡。發生深靜脈栓塞2例,經抗凝和溶栓治療后消退,全部治愈出院。隨訪1年,髖關節功能良好,效果滿意。2例患者出院后6個月死于突發性心肌梗死。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一種新的手術,患者對其了解不多,會存在許多疑慮,臨床護士應做好患者的心里護理,使其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狀態,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指導患者進行有計劃性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全程中,護士應指導患者早期活動、早期離床、早期功能鍛煉,使手術達到最好的效果。
[1]王麗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9,17(6):106-107.
[2]童培建,肖魯偉.人工關節置換術并發癥防治及術后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
[3]沈克秀.38例高齡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40-41.
[4]傅翠英.96例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0):54-55.
[5]陳曉青.高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2(4):8.
[6]申春玲.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的臨床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9,5(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