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穎
印度職業教育述評及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以印度IT職業教育為例
□孫 穎
印度的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印度經濟的總體進步與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以印度及我國相似的基本國情為基本切入點,對印度IT業的發展狀況及趨勢進行探索及分析。印度職業教育多樣的機制與體制、職業證書的社會價值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等經驗將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印度職業教育;基本國情;IT業
印度同我國一樣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印度的教育發展極不均衡,高等教育尤其是IT業的迅猛發展已經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印度基礎教育的發展卻不令人滿意。但正是這樣薄弱的基礎教育,卻為IT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印度的基礎教育為職業教育提供的保障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一方面,課程保障。印度的教育系統中存在“10+2+3”的模式,即前10年致力于普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把生產勞動知識和勞動觀念結合到學校的全部課程中;后2年(相當于高中)則設有兩套課程,一套是準備讓上大學的學生接受的高等教育課程,另一套是準備讓學生通過職業教育與訓練以便就業的課程。“10+2”體制的實質是在高中階段進行分流管理,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套不同的課程。[1]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基礎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合理的教學內容,既包括普通知識,又包括職業教育訓練。這些課程的設置使學生從小就對職業知識有所了解,不會在高中進行選擇分流時產生陌生感,因此,這為學生在今后能順利的接受IT職業教育提供了課程保障。另一方面,學源保障。印度的初、中等學校積極響應政府出臺的政策,積極向初中學生傳授職業教育的思想,鼓勵他們選擇職業教育,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職業興趣。通過這樣的手段,印度的IT職業教育生源不會出現數量少、質量低的問題,即基礎教育為IT職業教育提供高質量的生源給予保障。總之,在評論印度的教育時,我們不應一味的贊揚其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而指責基礎教育的低靡不振。應該客觀地認識到基礎教育本身雖然沒有象IT業那樣迅速發展,但它對IT職業教育的保障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印度人口眾多,為了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且根據自身的情況,它制定了靈活多樣的IT業教育體制。印度軟件業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面對軟件業興起的新局勢,軟件技術人才的缺乏是首要解決的難題。顯然,利用傳統的手段——僅僅通過大學教育培養,想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IT業人才是行不通的。因為建立大學本身需要大投資和長耗時,而人才培養周期往往也是較長的過程。于是IT業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凸顯其優勢,它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印度產業化的教育為印度在短時期內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印度的軟件企業工人,每人都可以獨立完成單元設計任務,按照工序化的軟件生產機制,這樣可以大大縮短工期,提高效率。
印度IT職業教育培訓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由公立學校培養。主要是原來的理工學校系統和新興的5所信息技術學院;二是由民辦、私營商業性培訓機構培養。印度最大的私人電腦培訓機構APTCH有1000多家據點,年營業收入增加在50%以上;三是有軟件企業自行建立培訓機構進行培訓。三者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第一種途徑主要是針對印度工程類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設立的,學生在接受理論教育的同時,也都接受技能培訓,他們一畢業就能上崗,而無需企業重新培養[2]。特點是具有較強的理論根基,有利于研究性的工作;第二種途徑具有普適性,只要具有求學的愿望都可以參加學習,具有大眾性、普遍性。其優點是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三種途徑適合于公司內部的員工培訓。優點是培訓的針對性較強,使員工更快地適應公司的具體工作。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培訓目的,印度IT職業教育也采取了不同的培訓途徑,這種因材施教的做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按明確的方向發展、使教育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還能節約國家投資的不必要浪費。
印度IT職業教育培訓在軟件人才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取決于四個重點因素:一是行業引導教育培訓,學校保持與軟件行業保持隨時的溝通,使學校提供的技術培訓體系更適合行業需要;二是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所有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只有教師在不斷地追隨最新技術,才能實現知識、技術的有效傳遞;三是強調人才培養必須跟上技術發展,希望學生學到最新、最尖端的技術;四是強調“在實踐中學習”,讓學員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技術,最終達到順利、理想就業的教學目的。對大多數軟件人才來說,主要培訓方面應側重在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掌握系統的計算機理論,進行計算機科學研究。職業教育以應用性、標準性和針對性為主,通常是將最新的國際軟件使用方法教給學生。在接受了IT職業教育后,學生成為合格的軟件技術人員,就可以負責任何一個大型軟件的某個具體環節的工作。在軟件人才的具體培訓過程中,印度也有許多獨特做法和新穎理念。具體表現為:首先,市場驅動。印度軟件人才培養主要采取市場驅動的職業培訓形式,學校有足夠的自主權,可以決定收費標準。這種模式保證了職業培訓中心的質量。市場決定培訓中心不但要有質量,還要對技術變化反應快,能及時提供培訓等,否則就招不到學生。為了保證課程質量,在課程開發中,他們要進行大量調查,預測3年后的崗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每年更新,平時做小調整,如更換一、兩門課程,一年半內更新所有課程。為了使培訓內容跟上技術發展,培訓單位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聯系,不僅從大公司了解新技術,而且還要了解新技術產生的背景。其次,教學標準化。印度的教學內容是有嚴格規定的,培訓中心統一規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教師不能隨便改動。他們在所有的分公司建立統一標準,要求整個教學標準化,對課堂中每一分鐘教什么和如何教都做了嚴格規定。印度IT人才培養采用階梯式課程安排和多元化教學設計,將課程分為幾部分,按步驟進行,穿插案例學習,注重能力培養。第三,重視課程開發。培訓中心十分重視課程開發,在大型的軟件人才培訓中心,專門設置課程開發部,由大量專家專門負責課程開發。計算機行業平均每18個月技術更新一次,印度許多培訓機構緊跟技術發展,每年更新教材一次,甚至每半年更新教材一次,把最新的發展與應用寫進教材。同時,學校及時更新課程設置和課程設計,保證學生可以學成為掌握最新、最實用的IT人才。第四,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機制。在培訓管理方面,許多培訓中心引進了ISO9000,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這使培訓中心不僅在結果上有明確的評價標準,而且在培訓的整個過程中也有了明確的質量標準,通過這樣的質量管理機制使IT培訓更加標準化,時刻都能接受監督[3]。最后,使用先進教學手段。印度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全國每年都有25萬人接受信息培訓工作。為了讓更多的人自愿接受較高質量的培訓,先進的教學手段充作的載體功不可沒。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方面可以引起人們對培訓的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出發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接受培訓的質量。利用先進手段,能夠使受培訓者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達到綜合利用的程度,實現知識、技能的充分獲取。
印度的IT職業教育具有多層次、多渠道、多類別的特色,在管理上也是呈現多樣化。職業教育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人力資源部和各個部委來具體負責[4]。為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培訓相銜接,統籌規劃和制定有關政策,還成立了全印度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學徒培訓指導委員會。兩個委員會負責制定培訓專業規劃、培訓標準,負責技術考核和頒發合格證,指導和推動整個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5]。印度的職業教育教育資格由全印度職業技術教育理事會規定。地區性的技術師范學院培養多科技術學校教師,中央訓練學院培養工業訓練學校和藝徒訓練學校的教師。還有一所中央教育培訓與研究院,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培訓教師。
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近年來我國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我國在政策方面有一定的引導和扶持,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這一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有兩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一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滲透、相互溝通的問題;二是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問題。要想順利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重視。
在印度IT職業證書的開發、管理、認證均受到社會承認。目前在印度學歷證書仍然很重要,因此,很多人是先念大學,拿到學位后再到軟件人才培訓中心接受培訓。IT的培訓內容十分廣泛,完全符合市場的要求,全部培訓內容分為三大系列:軟件工程師認證系列(AC-CP)、電子商務系列課程(ECOMMERCE)和多媒體系列課程(AREN-A)。完成課程并通過全球統一的認證考試后,學員將獲得國際性證書[6]。印度IT行業對各類人才需求量很大,職業院校的IT類畢業生就業不成問題,甚至供不應求。印度每年培養出的IT畢業生數量將與現在印度被雇傭的IT人才數量相當。
面對我國市場各種認證繁多的情況,我國的大學生在選擇認證時,要從證書的社會認知度和含金量兩個方面來考慮。社會認知度是指證書是否被用人單位接納,接納程度如何,以及企業能否通過證書直接確定量裁應聘者的量化機制(所謂量裁是針對應聘者的證書直接可以確定應聘者學到什么技能,該拿多少薪水等)。含金量則是證書的定位是否準確,是否能夠針對特定的技能。那些定位過于寬泛的證書,表面上對應面廣,實際上用人單位認為廣而不精。如何才能正確衡量這兩條原則是一個重要問題。衡量原則的評價標準,是職業學校設置的課程是否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歸根結底,職業教育課程的設置問題是影響職業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印度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發展中國家堪稱成功的范例,這與印度政府自獨立以來便予以高度重視,并通過立法形式以保證其教育先行的原則不無關系。這種既帶有政府行為又帶有政府主導意識的教育觀,不僅是印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的原動力之所在,而且是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在政府行為方面值得效仿的地方[7]。印度通過了眾多法律、法規來保障IT行業的迅速發展。以下就列舉幾個法律、法規具體進行說明:
首先,IT行業政策。對電信部門、軟硬件經營商、消費者都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例如,通過電信部門提高Internet站點,擴大帶寬,通過CATV網為ISP服務;軟硬件進口免稅;享有對稅收、勞動力和污染等方面管制的豁免;免征服務稅;購買計算機和軟件可減免個人所得稅;加速商業折舊;銀行貸款變資產評估為合同評估;軟件業有銀行貸款“優先權”;允許銀行購買的風險基金比例增長到貸款總額的5%;過去的虧損可沖抵稅款;允許“血汗證券”,包括與美元掛鉤的期權;自由購買海外公司;放寬購買計算機和軟件貸款條件等。這些優惠政策使得IT行業能夠在寬松的環境下得到健康的發展。
其次,新電信政策。規定“允許私營企業經營調頻廣播業務;下調Internet收費標準;改變私營電信公司的交費辦法;允許一個電信公司經營多種業務,某些業務允許多個運營商競爭;全面開放長途電話業務,允許私人經營長途電話業;全面開放海底電纜連接通道。”這一政策使得原本國家統一管理的電信領域向社會開放,承招多方力量、各方資金共同使電信業做大、做好。
最后,信息技術法案。法案允許3000家股票經紀商中的15%經營網上交易;出版電子憲報,以發表政府的條例、政令和通告;發行數字簽名證書,頒發許可證,嚴懲電腦黑客;各邦免除IT業的銷售稅;中央降低通信和PC軟硬件的關稅。這是在信息技術方面對其制訂法案、進行保護。
由于印度政府相繼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國內外民間資本積極投入IT職業教育,采取各種各樣的經營方式,形成了成熟的產業規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PTECH計算機教育公司,以特許的經營方式推廣IT職業教育,已在印度國內及世界30多個國家發展了1500多個教育中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教育機構。印度APTECH公司成立于印度,是IT教育的先行者,是世界最大的計算機教育公司。它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在全世界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00所培訓中心,累計畢業學員人數已經超過350萬人,有85%的學生畢業后在APTECH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有20%的學生被輸出到北美的歐洲大型軟件公司工作。其所開設的課程共計100多門,教材2000多種,涵蓋了信息領域的方方面面,并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每一年半更新一次教材。APTECH公司是全球第一個在教育與支持服務領域獲得ISO9000標準體系認證的教育公司。并獲得世界經濟論壇頒發的“全球最有前途公司獎”及計算機世界雜志頒發的年度“全球最佳計算機培訓企業獎”。印度的軟件業屬于外向型產業,為了爭取更多的軟件外包工程,擴大軟件出口份額,政府鼓勵軟件公司辦學,提高員工素質。例如,以生產教育軟件為主的印度著名軟件公司—全國信息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在20個國家設立了800個教育中心,每年培訓15萬軟件人才。印度阿普特克計算機教育公司在30個國家設立了1500個教育中心。
總之,印度IT職業教育能夠在世界上都聲名顯著,必定有其蘊藏的“秘密”。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去探究,并根據我國國情獲得啟示。我國的職業教育想取得跨越式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只有在各方積極的關注、支持下,職業教育才能擺脫普通教育,才能擺脫不再做襯托的尷尬境地,最終爭取早日做到兩者協調發展,共同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1]安雙宏.印度教育近況[J].比較教育研究,1997(5).
[2]張曉東.努力實現跨越:印度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1(8).
[3]熊桔.印度的信息經濟發展概況[J].現代情報,2003(9).
[4]孫新泉.印度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
[5]張曉東.努力實現跨越:印度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1(8).
[6]陳昱巋.印度大學畢業生失業的教育因素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紅河學院學報,2004(2).
[7]陶曉輝.印度教育的成就、問題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
孫穎(1983-),女,吉林撫松人,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教育和比較教育研究。
G71
A
1001-7518(2011)09-0091-03
責任編輯 吳學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