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剛(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42)
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職業教育發展目標與對策研究
王明剛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42)
特殊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目標。本文從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提高殘障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出發,從多個方面闡述了特殊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及實施對策。
就業導向;特殊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對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第十章二十八節指出: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要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培養。
教育是幫助殘障人員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是殘障人員學習一技之長、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保證。特殊職業教育是特殊義務教育的繼續和深化,其主要教育目標,就是以能力為本,著力培養學生掌握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殘障學生的就業自立問題,使之將來能夠適應于社會、立足于社會,從而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特殊職業教育不僅能對殘障學生進行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為其走向社會打好基礎,還能提高殘障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殘障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就業,是為了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需要被認可,需要從事給人感覺有貢獻、被接納和有自我價值感的職業或愛好。對于殘障人員來說,擁有一份能夠勝任的工作,解決生存問題是立足于社會的根本。為了讓更多殘障學生掌握生存技能、自食其力,學校和社會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
對普通人來說,受教育是一種權力,但對殘障孩子來說,受教育則是一種幸運的權力,尤其是義務教育以外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較正常人而言,殘障人員在某些方面較為薄弱。如何利用殘障人員的優勢來獲得一門生存技能,是教育者首先需要考慮的,對學生的受教育程度、社交能力、經濟能力應設置較低的門檻,讓所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和勞動能力,并有求學意愿的殘障人員獲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實現教育公平。
對殘障學生采取康復措施,幫助殘障學生恢復或補償功能,增強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既是《殘疾人保障法》的法律規定,也是特殊教育學校的任務之一。對教育部門來說,幫助殘障學生康復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工作任務,也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義務。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特殊學校應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把文化教育、康復、職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功能缺陷得到補償或恢復,心靈康復和身體康復相結合,學習和生存相結合。
殘障人員一般選擇在本地就業,因此,因地制宜是辦好特殊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在設置專業前,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經濟和人才需求狀況,了解政府發展的重點產業和支持產業,了解當地緊缺或急需人才的崗位需求情況。有就業市場,培養的人才才會“有用”。例如,廣州市番禺區珠寶產業較為發達,珠寶設計和制作工作適合下肢殘障人員,所以,廣州市番禺區的特殊教育學校可以開設該專業,并與當地的珠寶協會和珠寶企業合作,獲得師資培訓、技術、學生實習甚至就業的支持。當然,在現在的條件下,也需要當地政府牽線和協助。
設置專業,既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也要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按需供教、按能施教是培養殘障生的特殊要求。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不是所有職業都是殘障生所能勝任的。從殘障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真正適合殘障生就業的專業進行技術培訓,缺陷補償與他們的職業期望、職業能力相一致,對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有益。比如,為盲生開設按摩、音樂、接線等培訓,為下肢殘障生提供縫紉、陶藝、按摩、美容、繪畫和手工等培訓,為聾啞生開設舞蹈、繪畫、園藝、刺繡、文物修復等,而智障生則研習繪畫、體育等,揚長避短,發揮特長。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為培養學生走入社會后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在人際交往上,由于生理有缺陷,大多數殘障生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以及他人的歧視,很多人會因此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挫折感,從而導致自卑、抑郁、焦慮、孤僻、人際關系敏感、自我封閉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長期的郁悶得不到排解,壓抑到一定程度最終就會出現心理障礙。要讓殘障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同心合力地烹制一道“心靈雞湯”。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 特教工作者在對殘障生傳授技能和文化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對殘障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養其良好品格,讓殘障生正視自身的缺陷,勇于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困難,既要客觀地面對自身的殘障,也得客觀地面對來自外部的歧視、誤解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走出學校后理智客觀地對待就業和擇業,樂觀積極地生活和融入社會。同時,對學生多點耐心和賞識教育,讓學生獲得自信、學會快樂。這樣,特殊教育的最終目標才會實現。
鼓勵學生自由組社 學校應為殘障生創造自由輕松的環境,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成立社團組織,參與集體活動。很多殘障人由于身體原因很少與外界接觸,缺乏朋友。而學校是一個大家庭,殘障生在學校里面對的是與自己一樣處于弱勢的同伴,同樣的遭遇和處境更能增強大家對集體的認同感,他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平等和自信,暫時遠離外界冷漠的歧視和廉價的同情。殘障生需要社交和關愛,學生社團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和溝通交流的舞臺。
依法保障殘障人權益是各國政府的職責,也是社會應盡的義務。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殘障人事業發展和殘障人權益保障,先后制定了《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權利公約》、《殘疾人就業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并正在完善《無障礙條例》、《殘疾預防與殘疾人康復條例》,積極保障殘疾人的康復、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無障礙等權利的享有和實現。
學校的義務,除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外,也需要讓學生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殘障人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通過公共課的形式,宣傳殘疾人保護、醫療救助、優惠扶持、就業援助、生活困難補助等政策,讓殘障生享受到應有的權利。
確定就業方向 自己適合干什么?又能干好什么工作?從入校開始,職業學院的學生都要思考這個問題。對殘障生來說,就業更是擺在第一位的事情。學校有義務為每個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學生提供職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勞動能力和興趣特長,確定就業方向,為選擇專業和求職意向打下基礎。
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指導 由于自身缺陷,許多殘障生或單純、或偏執、或消極、或冷漠、或不諳世事,在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1)一些人往往因自卑而過于自尊,心理敏感,不善于或不愿意與同事和上級溝通,難以融入集體,易被排擠;(2)一些人認為被照顧安排就業是理所當然,甘居弱勢而缺乏進取心,在工作時不盡心盡力;(3)多數殘障生在基層從事技術性工作,一些人不肯屈就于基礎工作,使得機遇白白流失。客觀地講,短期內消除社會對殘障人群的就業歧視是不現實的。對于這種現象只能通過合理的渠道去呼吁、去疏導,甚至也需要忍讓和等待。職業指導就是讓學生擺正心態,客觀分析社會就業現狀,積極尋找工作,珍惜工作機會,主動融入工作團隊。
建設校內實習和就業基地 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實踐性,頂崗實習是職教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學校可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殘疾人就業的優惠政策,積極主動地與企業聯系,校企合作,對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就業培訓,學校負責組織教學及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企業提供實習場所并負責實習指導。但現實情況是,校外工廠多因工作效率、利益和風險等一般不愿意接受學生到廠內實習,特別是殘障生。為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特殊的職業學校更應注重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根據國家優惠政策及自身優勢,積極興辦校辦產業,按照市場標準打造工廠和生產車間,直接面對市場開展業務,拓寬創收渠道,不僅為學生提供教學實習基地,也能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
積極聯系就業 在發達國家,殘障人就業服務開展得比較成熟。以日本為例,殘障人勞動就業分為兩個渠道:一是成立集中安排殘障人工作的場所;二是以法律形式規定各企業、事業單位都要按一定比例招收殘障人。為保障殘障人員就業,我國各級政府也先后制定了各類殘疾人保障優惠政策,學校可以根據政策聯系當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安排學生就業,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創業。
殘障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職業教育,應該把培養殘障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能力作為主要教育目標,為其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必要條件。新發布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預示著國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將越來越大,社會也需要更多的職業技術型人才,這些都將為殘障人員獲得教育和就業機會提供更好的平臺。特殊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樣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援助和教育部門的努力。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會更好。
[1]劉俊.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及策略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
[2]馬靈芝.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發展之我見[OL].[2009-06-01].http://news.sina.com.cn/0/2009-06-01/072015713210S. shtml.
[3]楊婧媛.職業教育發展的特殊性和經驗觀察[J].職業時空,2009,(2).
G710
A
1672-5727(2011)08-0009-02
王明剛(1977—),男,山東濰坊人,碩士,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與管理及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