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揚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8)
對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培養方案的反思*
殷志揚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8)
介紹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對工學交替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了總結,分別從教學規律的角度和用人單位的角度分析了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計劃提出了改進措施,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對理論課程加大整合力度,做到寬口徑、厚基礎;其二,調整工學交替實踐安排時間,使其更加合理。
連鎖經營與管理;工學交替;校企合作;培養方案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痹谌珖叩嚷殬I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進程中,2007年11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與華潤萬家(蘇州)超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公司)正式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并于2008年正式開設了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行工學交替。從該專業開設之前的論證到專業開設,再到該專業實施教學已經兩年了,實施效果到底如何,我們有必要進行總結。
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理論,在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中按照職業能力結構建立了課程體系,設置了明確的教學模塊(見表1)。另外,在教學計劃中,我們摒棄了片面強調理論體系完整性的做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見表2)。

表1 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職業能力—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分解一覽表

表2 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安排表
兩年中,我們按照教學計劃安排對工學交替這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實踐環節,除了正常的校內實訓,我們在第一學期安排學生前往華潤萬家無錫濱湖店參加以認知和體驗為主的實習;在第二學期暑假,安排了為期三個月的門店技能訓練,內容包括前臺、后臺、理貨以及生鮮。一年多來的改革實踐表明,工學交替模式的效果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通過實習對零售行業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學生認識到普通員工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凡的,但是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卻不簡單。一開始,部分學生認為擦貨架和整理商品是很無聊的事情。通過幾天的體驗,他們知道正是這些普通員工每天平凡的勞動才換來一個大賣場的正常運轉。這印證了華潤萬家企業文化中的口號:“每一個員工都不平凡,每一份銷售都不簡單”。零售行業,特別是采用了連鎖經營的管理模式后,各個門店在管理制度上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無論是在商品標價還是促銷活動的開展,都由總部統一制定,這就決定了門店層面上注重的是員工的執行力。正是這樣的行業特點,使得大賣場、超市的服務人員往往是“4050”人員。對于普通員工強調的是把工作認認真真做好,比如貨架要保持干凈、整齊,收銀不出錯,看街人員不能隨意走動等等。所以,對于普通員工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責任心。作為門店的管理人員,其素質要求要比普通員工高得多。
實習對學生本身也是一次極大的觸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 在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少能主動地思考“我要學什么,為什么要學”之類的問題,而且對于每學期所開設的課程,學生一般也很少思考課程與課程之間存在何種聯系,專業基礎課程與后續課程之間如何銜接等問題。通過實踐,學生在實戰中能體會到自己在哪些方面還欠缺。盡管在開學伊始華潤公司人力資源部的相關人員也給學生作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報告,但由于學生對零售行業本身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的概念仍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通過這樣的實習,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基本理解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知識儲備和綜合能力,既產生了動力,也在實踐中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不少學生回到學校后紛紛表示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該在哪些方面補課。
實習對校企雙方的合作管理規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認知實習環節的目的很明確,對于實習學生,華潤公司配備了相應的師傅,采用的是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但是各個門店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師傅比較熱心,而有的則需要學生自己主動才行。所以,認知實習結束后,學生的收獲差別很大。
“工學交替”的出發點是好的,讓學生在干中學、學中思,在工作與學習的切換中提升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力,既獲得理論知識,又提高動手能力,這也應該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初衷。但是,在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上文所述,部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沒有好的師傅帶領,不但沒有激發起學習熱情,反而覺得進錯了行業,從此消沉下去。通過對實踐過程各項環節一一篩查,我們對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從教學規律的角度 設計2008級教學計劃的時候,在技能實訓安排方面,我們遵循了這樣一個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認知階段——動作分解階段——動作聯系階段——自動化階段。具體表現在實踐環節的安排上:認知實習——基本技能訓練——門店運營技能訓練——畢業實習,通過讓學生到超市去體驗,了解超市員工的基本工作,將員工的工作內容進行分解,讓學生逐個學習,再合成操作,最后在畢業實習階段綜合演練。但在實踐中,往往“認知實習——基本技能訓練——門店運營技能訓練”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學生在第一學期被安排至無錫華潤萬家新開張大賣場開業幫忙,算是一次認知實習,但是這次實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還沒有對超市工作有正確認識之前就被投入到第一線,遇到好的師傅帶,會激發起對超市經營的興趣,反之,則會對超市工作迅速失去興趣。所以,在這次實習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超市要掌握的技能并不很多,也不復雜,只要認真踏實就能做好。但每天的拉架、搬貨、打掃衛生、收銀等單調而重復性的工作將一部分學生的新鮮感和銳氣打磨了一半,如果說前幾周還有點興趣的話,后面幾周基本就是在周而復始做體力勞動了。這段時間,對于不是真正喜歡零售行業的學生而言,真是一段痛苦的煎熬。根據對華潤萬家(蘇州)超市有限公司各個門店新員工入職后流失情況的調查,華潤公司招聘一個儲備干部(應屆大學生,大專以上學歷),培訓六個月可以晉升為主管,而在這六個月中的流失率最高,零售行業普通員工(主管以下)收入低,加上職業技能呈現多重性且不易描述的特點,如果缺乏引導,一旦剛開始的新鮮感消失,剩下的日子就是在熬。據調查,一般情況下三個月時間,儲備干部完全可以晉升為主管。所以,實踐證明,并不是讓學生接觸這個行業越早越好,如何安排工學交替需要重新設計。
從合作企業的角度 從校企合作的合作單位來看,華潤公司每接納一批實習學生,必然要考慮門店的運營成本,這就導致盡管在實習計劃中明確了學生在實習階段要掌握哪些技能,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基本上是被當作員工來使用,哪里缺人就填補到哪里去,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手把手的指導。另外,對于以合作單位冠名的“華潤班”而言,華潤公司最關心的是能否招到好的員工。所以,在二年級結束之后,我們讓學生和華潤進行雙向選擇,對入選華潤的學生可以進行統一管理,組成真正意義上的“華潤班”。對于“華潤班”學生,如果正常進入華潤公司成為儲備干部,在第五學期末應該能晉升成為主管,等到第六學期畢業,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成為店經理(根據華潤公司最新的人員晉升制度,由儲備干部升為主管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主管干滿一年可以報名考核,考核通過可以晉升為店經理,對于優秀的主管,可以適當放寬時間限制。另外,華潤在招儲備干部的時候并沒有獲取畢業證書的要求)。這樣,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縮短學生在華潤的培養周期;另一方面,只有當學生進入了企業,被華潤公司吸收為儲備干部,企業才會真正重視這些學生 (華潤公司重視培養儲備干部),才會將這些學生放到“帶訓門店”,交給好一點的師傅。與此同時,那些沒有選華潤公司的學生則可以自己選擇頂崗實習單位以及畢業實習單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華潤公司始終遵循雙向選擇的原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需要通過實踐教學體系重新進行篩選,讓那些真正喜歡零售行業的學生留下來;從華潤公司的角度,需要讓學生早日進入企業,讓企業考查。鑒于此,我們對原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如下調整:
對理論課程加大整合力度,做到寬口徑、厚基礎 在理論授課過程中,部分課程之間存在交叉、重合的現象,如人力資源管理的部分內容、連鎖企業的信息系統管理以及連鎖經營法規與連鎖經營原理與實務存在重合,連鎖經營原理與實務中的內容涉及連鎖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企業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戰略管理、工作分析、門店信息系統管理、連鎖企業法律法規、加盟許可的條件、合同簽訂等方面內容,所以,將以上四門課程重新整合為新的連鎖經營原理與實務這一門課程,如表3所示。除了在內容上調整,在授課時間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將原定第五學期的理論授課全部調整到第四學期結束前完成,具體操作如表4所示。

表3 教學計劃中理論課程調整表
調整工學交替的實踐安排時間,使其更加合理 在分析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合作單位華潤公司的實際情況之后,我們認為,連鎖專業改革的方向為“在一二年級實施通才教育,厚基礎;三年級分方向,參加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即2+1”。具體調整如表5所示。
另外,頂崗實習的具體組織實施步驟為:(1)宣傳動員。第四學期期末,華潤公司來學校進行宣講,宣傳華潤公司的相關政策和福利待遇;(2)組織學生自愿報名。(3)華潤公司進行儲備干部的招聘。由華潤公司進行筆試和面試,最終決定入選名單。(4)對未報名以及未入選的學生,由學校安排頂崗實習單位,如果對學校的安排不滿意,學生可自己落實頂崗實習單位,同時報系教務部門備案。

表4 教學計劃中公共必修課及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調整前后的課程安排表

表5 實踐教學體系部分內容的調整表
通過對以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從原先的49%提高到現在的52%,實踐教學的學分百分比從原先的34%提高到現在的37%,進一步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與加強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是一致的。
[1]張倩.“校企雙向介入”培養連鎖經營管理人才探析[J].經濟師,2008,(5):131-132.
[2]張瓊.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2008,(10):15.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江明光,陳文.高職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引進與咨詢,2005,(5):32-34.
[5]石鵬義.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以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09,(15):51-52.
[6]田志英.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08,(1):47-50.
[7]雷祺,何慶江.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08,(6):102-105.
[8]李玉霞,等.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培養研究[J].青年科學,2009,(6):100-101.
G718
A
1672-5727(2011)08-0161-03
*本項目研究受2010年“蘇州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發”市級課題(項目編號:GJN102222)和2010年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軟科學課題《“工學交替”教學改革中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NS1006)資助
殷志揚(1980—),男,碩士,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連鎖經營管理與高等職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