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英煥
(東莞市東城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東莞 523110)
“做中學”教學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鐘英煥
(東莞市東城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東莞 523110)
介紹了“做中學”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探討了通過開發校本課程,運用項目教學法和分組分層學習,實現“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最后探討了通過校本證書、技能考證和各種技能競賽檢驗“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效果。
“做中學”教學模式;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
中等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面對當前中職教育生源素質逐年下滑的現實,為了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培養合格的技能人才,我校從幾年前就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板書+講解”的教學模式,開始試行“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下面做簡要探討。
“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主張兒童親歷探究過程,建立與真實世界的關系,實現兒童從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到一個積極的實踐者的轉化,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逐步形成對世界的認識。由于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做中學”已成為貫穿近一百年來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思想,在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法和當前的建構主義教學改革中都有深刻的體現,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做中學”科學教育計劃,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做中學”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帶著特定任務進行學習,而不是盲目地操作。“做中學”的核心是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研究科學。“做中學”教學模式強調尊重事實,強調培養科學精神,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強調人人參與,面向每一位學生。從表1中可以看到“做中學”教學模式與傳統計算機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學習效果上有顯著區別。

表1 “做中學”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區別表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學校的公共課程。我校高一年級開設此課程,且在一年后學生均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和勞動局組織的辦公軟件中級技能考試,通過率在全市名列前茅。下面以本課程教學為例進行一些探討。
開發模塊化的校本教材是進行“做中學”教學的前提 現行的許多《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就像是軟件說明書,只按菜單講解各個命令有什么作用、怎么操作等,缺乏實例,十分枯燥,學生沒有興趣進一步學習,所以開發校本教材成為當務之急,開發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設計案例,案例必須典型,要能涵蓋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并且要對相關知識點作適當的描述和解釋。(2)案例要具有實踐性和情境性,要與現實中的工作過程相吻合。(3)案例應具有針對性。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設計教學案例。(4)案例必須成系統。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間應該相互聯系,前后連貫,由易到難地編排。我校成立了由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的備課小組編寫校本教材。例如,筆者負責“Word軟件的使用”部分。通過對教材的加工,將Word軟件分成七大模塊的教學,并配以相應練習,如表2所示。學生學習目的性明顯增強,不會出現上機課無事可做。通過對案例的制作,學生體會到了成功,學習有了興趣。教師通過引導,可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體會,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實踐能力,真正熟練掌握Word軟件的使用。

表2 “Word軟件的使用”模塊分解表
運用項目教學法是實現“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 項目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極大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過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可加深學生對過去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提出“項目”,先讓學生討論分析,提出解決單元計劃教學中的問題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問題中有哪些是以前學過的,由學生自己給出解決方案;哪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這正是這個單元計劃教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進行分析,制定出具體的操作步驟,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撐材料清單,如從哪里去獲取相關資料,如何尋找相關幫助,怎樣構建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等。例如,筆者在教學資源管理器的操作時,提出電腦硬盤的容量越來越大,里面存放的文件成千上萬,如何管理這些文件呢?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索過程中,學會了利用文件管理工具對文件、文件夾的新建、移動、復制、重命名、刪除等操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使學生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
由于中職學校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計算機基礎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計算機基礎很好,而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操作過計算機。這樣,在教學中容易形成有些學生“吃不飽”,大部分學生“吃不了”的狀況,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甚至會讓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要做到因材施教、優化教學過程,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具體做法是依據學生的原有計算機基礎,將班內的學生按一定比例分為A、B、C三層,A層是成績優秀的學生,B層是中等的學生,C層是基礎差的學生。然后,成立多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成績優秀的A層學生擔任組長,安排2~3名C層學生,其余為B層學生。按小組安排座位,同一組的學生坐在一起,便于討論、合作。需要注意的是:(1)要體現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2)各組內男女比例要均衡;(3)組內學生個性要互補。例如,筆者在進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前輔導時,采用分層分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基礎差的學生得到優等生的關照,能夠及時解決一些操作問題,使他們體會到了“做中學”的樂趣。
在我校,每月都有各專業的技能競賽,每學期有一次“技能節”活動,每學期末都有校本證書考核以及各級各類技能等級考試。通過這些活動,可給學生提供一個提高動手能力的平臺,從而檢驗“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效果。從近年來學生的表現來看,運用“做中學”教學模式后,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加強,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對學習感到厭惡的學生逐年減少,考證成績也不斷提高。近幾年來,筆者所帶的班級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年通過率均為100%,參加勞動局的“辦公軟件”中級技能考證通過率在90%左右,位于全市前茅,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從每學期的問卷調查中,學生對計算機學習興趣越來越高,對計算機教師的教學評價也越來越好,說明了學生對“做中學”教學模式的認同。
綜上所述,“做中學”教學模式是適應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的一種很好的模式,它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職業學校的辦學宗旨。
[1]張建偉,孫燕青.“做中學”到構建主義——探究學習的理論軌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4):35-39.
[2]魏書生.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職業技術教育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G712
A
1672-5727(2011)08-0121-02
鐘英煥(1978—),東莞市東城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課堂教學。
(本文責任編輯:張維佳)
(本欄責任編輯: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