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娣(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 寧波 315103)
中職語文課堂創新教學的思考
張金娣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 寧波 315103)
課堂創新教學,是一種理念,不是一種作秀。語文教師要不拘一格去創新,在課堂上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努力構建人文課堂,提高自身素質,關注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中職語文;創新教學;課堂教學
目前,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待語文學習的態度是在課堂上不舉手回答問題,不積極探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走進文本的內質,個別學生甚至趴下睡覺;課后,對要背誦的名家名篇不理不睬。這樣的語文教學無疑是悲哀的。究其原因,除了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差以外,教師也存在不足,教師把教學看作是自己的表演,霸占了整個教學舞臺,讓學生成了“昏睡的觀眾”。
中等職業教學的當務之急,就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師生都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適當補充教學內容,能多方面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筆者談談在課堂創新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在課堂上教師應教育學生關注時代,關注人與人的關系,關注社會的發展,關注人間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讓他們真正從健康成長的需要、文化知識的需要、祖國人民利益的需要去規劃人生,實現理想。筆者在課堂上就注意教學與時代相聯系,引用鮮活的事例,加強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例如,結合課本中《〈士兵突擊〉節選》鋼七連的精神“不拋棄、不放棄”,教育學生明白生命的真諦,生命的意義。結合電影《亮劍》中李云龍的名言“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讓他們樹立民族的自豪感和正確的人生態度。
學生只有熱愛祖國、熱愛生命,才能真正喜歡語文。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創新的靈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和提高學生情感智慧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另外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科學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學家崇尚科學的情感和價值觀,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品格修養,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和奉獻精神。挖掘科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的功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目的。例如,把鐘南山院士學習語文的觀點介紹給學生:他認為一個科學家首先要掌握的基本功是語文,“學好語文實際上是學會抓住最主要的東西”。適時地為學生點撥學語文的重要性,喚起他們熱愛語文的欲望,從而走進創新的天地。
教育要使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才能播下學生創新的火種,從而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合理恰當的情境創設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活躍學生的思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創設教學情境。這其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失為一種主要的手段。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主要表現在設計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特別是要重視在新課的導入過程中,快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警察與贊美詩》時設計了一個故事式的導語:一天深夜,在小巷的盡頭,兩個人走了個對面。其中一人問另一人:“這兒有警察嗎?”另一人回答“沒有”。“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個?”“恐怕不可能。”“那好吧,把你的手表和錢包給我。”故事講完,學生大笑。然后教師及時發問,“這個故事的結尾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出人意料。”“它反映了壞人什么樣的心理?”學生回答:“害怕警察。”“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也寫到了警察,結尾也出人意料,但主人公蘇比不但不害怕警察,反而還要當著警察的面做壞事,這是為什么呢?”教師的發問,讓學生產生弄清事物本原的強烈愿望。這樣,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創設情境不單只有創設問題情境。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布置相應的創意教室,配置或制作有關教具,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出與創新教學情境相適應的氣氛與情調。另外,還可以靠教師的情緒感染、教態影響、語言調適等加以烘托和營造。
當代創新活動需要個體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合作溝通能力,開放的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認知活動、情意活動和信息交流綜合影響,相輔相成的過程。課堂創新教學就是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從而促進人際交流中的開放與協作。學生在合作中參與活動,也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興趣與動機,同時還可以避免教師把現存的知識生吞活剝地照搬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去主動求知,并在求知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要開展學生的合作探究,首先教師的備課要較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探討之中,再次,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大膽打破原定的教學流程。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士兵突擊〉(節選)》一文時,他打破原定的教學程序,采用讀編演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該篇小說。第一步:要求學生作好課前讀寫準備,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觀看該電視劇18~20集。之后,分別寫出自己對許三多、成才和伍六一三人的評價。第二步:分組自主討論,選取文中情節,按教師范文,編寫簡短劇本。第三步:小組討論,人人參與,自主分工,確定導演、演員,進行合作排練。第四步:學生分組分別表演,由學生代表和教師組成的評委打分點評。第五步:由勝出小組自薦學生作獲獎感言,另外場外學生談觀后感。第六步:教師對整堂課學生讀編演評作總體點評。這節公開課,雖說學生在表演作品時場面有點亂,但正是有點“亂”的時候,是學生思維最活躍之時,該教師運用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很成功,讓學生在合作中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思考、不斷質疑,主動學習、主動求知、學會創新,同時培養學生互助學習,取長補短的合作精神和學習習慣。
創新教學要體現時代性的特征。一方面,教師自身應跟上迅速發展的朝代潮流,課堂上創設的情境應洋溢時代氣息,展示時代元素。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課外的信息,比如說引導學生關注網絡專用名詞——“躲貓貓”、“樓歪歪”、“范跑跑”,了解兩會關鍵詞 “和諧”、“民主”、“開放”、“民生”、“低碳”。另一方面,教學內容與教材總是相對滯后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自己的思考,而不能囿于傳統的教材和傳統的認識。只有努力創設富有時代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學情境,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參與,并取得實際的教學效果。例如,可以借上海辦世博會的契機,讓學生通過網上搜索資料,了解世博會的相關知識和舉辦的意義。
創新教學的課堂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要使學生發揮優勢,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隨著科技的發展,課堂中的電化教育已經頻繁使用,可遺憾的是,目前的課堂中多媒體更多地(甚至全部)屬于教師所有,教師根據預先制作的課件按部就班地點擊鼠標,學生只看和聽,其實,學生制作多媒體能力很強,可以把多媒體大膽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圍繞教學內容搜集相關知識,制作課件,甚至可讓學生自己運用已有的素材進行再創造。這樣做的效果將遠遠超出多媒體只為教師教學服務的效果。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讓學生以“快樂端午節”為主題,通過網絡或者其他渠道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學生自由分組展示的課件內容豐富,從一只只美味可口的粽子談到了屈原的詩文;從賽龍舟的對聯說到了紀念伍子胥的故事;從端午節的諺語講到了魯迅的小說《端午節》。課件制作也十分精致,對象與背景對比鮮明,選擇的圖片賞心悅目,插入的音樂清新悅耳。因為學生對貼近生活的傳統節日十分關注,對課件制作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敢于大膽展示個性,秀出自我。
綜上所述,教師在培養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是大有可為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參與,多方位表現。課堂創新教學,是一種理念,不是一種作秀。語文教師要不拘一格去創新,在課堂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努力構建人文課堂,提高自身素質,關注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單靠每天課堂上的45分鐘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創設一個有利于教師、學生創新的校園環境。
[1]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1998.
[2]范文平,論課堂創新教學情境的創設[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楊繼河.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教育與人才,2008,(8).
[4]梁惠燕.教學策略本質新探[J].教育導刊,2004,(1).
G712
A
1672-5727(2011)08-0111-02
張金娣(1972—),女,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數據庫技術和計算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