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波 張 臻(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800)
高職院校“三三”辦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張慧波 張 臻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800)
從區域優勢、經濟條件、政策條件及市場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現實基礎和發展背景,探討了在示范建設過程中構建的“三位合一、三方聯動”模式。
高職院校;辦學模式;三位合一;三方聯動;校企合作
立足區域、依托區域、服務區域是高職院校形成特色、提升服務能力的關鍵。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區域優勢,構建了“三位合一、三方聯動”的現代高職教育寧波北侖模式,積極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務。現代高職教育的“三位合一、三方聯動”寧波北侖模式是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導向,區域特色鮮明,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教育模式。“三位合一”是指把產學研貫穿于“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的全過程;通過合作辦學,拓寬學校辦學空間,增強辦學實力;通過合作育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合作就業,使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不斷提高。“三方聯動”是指政府、學校、企業(行業)三方有機結合,建立互動合作機制,即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學校實踐,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三位合一、三方聯動”模式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途徑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其關鍵保障是“雙師”隊伍建設。
“三位合一、三方聯動”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固有的辦學觀念,從全新的視角建設學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的成功與失敗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一)區域優勢為學院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寧波北侖區,該區域三面環海,由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一個自然行政區組成,區域內匯集了數千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就有898家。區域依托已經形成規模的六大優勢產業(塑機、紡織服裝、模具制造、文具產業、糧油加工產業、港口物流產業)和六大臨港產業(能源、石化、鋼鐵、汽車及零配件、造船、造紙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9年實現地區財政收入85.93億元。
區域產業成為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托。學院緊密與企業發展相對應,形成了機電一體化、模具設計與制造、化工、港口物流、建筑等近四十個與地方產業結構高度融合的特色專業。
(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區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為我院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就業空間。但是,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使企業已經不再滿足原有的人才供給標準,要求更加專業化,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實際、更高的要求,從而不斷促使我院教育思想創新。與之相適應,我院進一步梳理了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設置,高起點構建了 “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三維整合目標培養體系,構建了與市場相適應、確實符合崗位能力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滿足教學效果為目的,運用適用的教學手段,以“教學工廠”為載體,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示范建設”為契機,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情境教學環境及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使命。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10年的發展過程中,認清學校使命,明確發展思路,提出了“解放思想、提升內涵、培育特色、強化服務”的十六字方針,整合社會資源,改革體制機制,依靠師生員工,提高了育人質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一)合作辦學
我院合作企業至今已達到545家,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實習基地,合作建設重點專業、重點(精品)課程,合作培養“雙師型”師資等,實現了校企一體化。
充分利用校內優勢,深挖外部資源,積極引導企業、行業參與,進行校企合作辦學。校企合作由學校主導到專業主導,專業提供技術服務、咨詢、個性化培訓,企業和專業成為利益共同體,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企業真正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當然,學校在引廠入校的時候也把不適合建在校內的實訓室直接建在校外工廠內,并在其中投入資金,購置相應設備,實現了借用別人場地、廠房、真實工作環境、真實管理模式、真實業務實現學生鍛煉技能的目的。這樣做法在國內高校中并不多見。
根據社會資源優勢特點和專業性質不同,以多種模式推動校企合作,不同專業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不同階段、不同單位也可以有不同的合作方式。有的帶著全部設備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走進學校(如上海樂林提琴制造有限公司、康欣模具公司等)、有的帶著部分設備和技術研發中心走進學校(如華佑電子公司等)、有的借用學校場地、人力資源而投入資金設備(如美國通用電氣、美國PTC等)、有的自愿出設備委托學校幫助培訓技術人員(如海克斯康等)等。至于到底采用哪種合作模式,完全取決于專業需要和動態的市場需求。隨著辦學體制多元化的發展,高職人才培養中校企實體合作型參與模式將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
(二)合作育人
培養人才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要使高質量的學生成為學校的品牌和名片,就必須依托多方合作、共同打造。
素質能力本位、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穩步推進 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突出實踐教學,注重現場體驗,加強職業能力培養,工學結合實施面不斷擴大,學生受益面達到60%以上。
頂崗實習管理成為新的突破口 我院出臺了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制定了頂崗實習教學大綱和頂崗實習手冊,加強對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一是加強對頂崗實習學生的指導;二是突出頂崗實習的學習功能;三是強化頂崗實習的考核。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我院于2005年首先推出了高職教育教學能力方法的改革,掀起了全校教學改革的熱潮,三百多名教師都通過了教學能力測評,并把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搬進課堂,頗受學生歡迎。目前,這套教學改革模式已在國內很多高職院校開始推廣實施。2007年正式啟動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項目課程體系開發”工程,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系統設計,并提煉出培養方案設計的三個步驟。重新梳理了課程體系,開發了若干項目課程,制定了相應課程標準,并通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項目課程系列教材。此外,在教學方法、工學結合、教師能力提升等許多方面都進行了創新改革。在整個改革建設過程中,始終依托于校企合作資源,而這正是學校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原動力。
(三)合作就業
創新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模式,建立高職院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機制。合作就業的方式主要有:(1)“訂單式”就業——企業下訂單,學院根據企業的人才規格要求進行培養,培養的學生在訂單企業就業。海天集團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150多名畢業生;大安化工公司首批訂單式培養的30名學生通過企業派往日本進行全方位培訓,目前已有19名學生成為企業的骨干。(2)“求購式”就業——企業根據需要直接到學院挑選畢業生。我院會計、物流、模具等專業的畢業生已成為企業爭相求購的對象,畢業生供不應求。(3)“推薦式”就業——學院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向企業推薦合格的畢業生,企業經過專業測試,擇優錄用畢業生。(4)“代培式”就業——根據企業要求,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就業辦公室通過與寧波保稅區合作,構建技術工人招聘網絡,為保稅區企業培養和代招技術工人。
構建互需、互惠、互聯的雙贏合作機制,是地方政府、企業、學校實行“三方聯動”的關鍵,政府在“三方聯動”中起著引導作用,企業起著主導作用,學院起著主體作用。
(一)政府引導
地方政府通過政策支持、統籌協調,為“三方聯動”機制的建立發揮了引導作用。2005年,寧波市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的若干意見》,為區域高職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政府鼓勵企業參與各個層次的職業教育,對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就業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有力提高了企業參與高職院校辦學的積極性。
地方政府投入 寧波市政府十分重視高職院校的示范校建設工作。一是落實了示范校建設的配套經費。二是解決了困擾學校發展的生均經費撥款問題。寧波市政府《關于“十一五”時期完善高等教育發展體制推進服務型教育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十一五”時期,貫徹落實“完善保障,穩定規模,提升內涵,化解債務,強化服務”的高等教育發展方針。從2007年起,市財政按省定標準足額撥付市屬公辦高校生均經費。三是建立政府與各高校的雙向責任制,有效化解債務。按照“誰舉債、誰償還”的原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市政府簽訂債務化解責任狀,在10年內化解債務1.8億元,使學院辦學經費得到了有力保障。
出臺職教政策 在示范效應的影響下,寧波市政府在國內首次頒布了《寧波市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已成為地方法規,體現了政府為營造良好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所做的努力,開創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層面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先例。市、區兩級政府歷來重視職業教育,不僅是職教發展的服務者、監督者,更是校企合作的協調者。寧波市政府對高校發展非常重視,尤其是近幾年對職業教育投入了大量精力,也投入了大筆資金,體現了政校一體化。
(二)企業主導
企業通過提供人才培養規格、參與人才培養、共建實訓基地等方式為“三方聯動”機制的建立發揮了主導作用。
企業參與學院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企業通過為學院提供人才培養規格、加入專業建設委員會、擔任學院兼職教師等途徑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目前,擔任我院專業委員會委員的企業老總和技術骨干有二百多人。我院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構建校企互動機制,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我院成立了產學研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產學研辦公室,制定了產學研基金管理辦法、產學研獎勵辦法等規章制度,推動學院產學研結合工作的開展。
“三三”模式推動了校企深度合作 海天集團投資1000多萬元在學校建海天學院大樓,2008年6月已投入使用;同時,海天集團投入價值400多萬元的全套數控機床、注塑機散件,雙方合作開發了價值200多萬元的學習訓練型裝備。在政府牽頭下,香港實業家顧建綱先生以顧國華基金會的名義捐資500萬元、市政府和開發區管委會均配套1000萬元在我院建造“顧國華體育中心”,該工程已于2008年年底開始投入使用。
設立獎學金、助學金 至今,企業在我院設立的各類獎學金達到了900多萬元。
(三)學校主體
學校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為行業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等途徑為“三方聯動”機制的建立發揮了主體作用。
學院創新辦學體制 我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1999年,在寧波中專和寧波職工業余大學合并組建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上,寧波市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準成立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董事會,政府通過董事會實現對學校的有效管理。董事會由開發區管委會、寧波市教育局、寧波市總工會、部分著名企業和學院的代表等共同組成,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董事長單位,寧波市教育局為副董事長單位。我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董事長由市政府任命,院長由市政府提名、董事會聘任。根據章程,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籌措學院發展所需的建設資金;決定學院發展規劃及重大建設項目;聘任學院院長;對學院進行宏觀管理。章程對董事單位在人才培養中的職責作了明確規定。
深化管理機制改革 我院明確提出,要不斷地總結、提煉、創新,并鼓勵每個員工都要有高度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使學校的管理機制、工作模式等不斷取得創新成績。 在管理機制上,學校一直秉承大教學、小行政的宗旨,打破了高校機制的傳統設置,依托于市場需求、辦學需要而靈活調整設置了相應的機構,同時精簡了管理隊伍,真正體現了“精、強、實”的特點。設置了與企業需求對應的10個系部及兩個分院。通過引進質量管理認證體系,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工作流程,強化了“以教學為中心、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的理念。
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我院引入ISO9001質量認證體系,規范管理,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根據質量體系要求和持續改進的質量方針,通過日常的跟蹤調查和每年一次的內審,加強對學院各項工作的過程監督檢查,規范程序,提高顧客的滿意度。
辦好職業教育不僅關系到學校自身的發展,更主要的是關系到社會進步,關系到中國社會在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過程中人才能否跟得上。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模式給我們許多啟迪:(1)要實現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的良性循環。學校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利益共同點和結合點,這個共同點就是人才,結合點就是合作辦學。學校要經常了解企業的需求,了解企業的困難,并且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服務,這樣才能得到企業的信任,才能激發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熱情。(2)要逐步形成穩定的“利益聯合體”。學校和企業要求同存異,要積極挖掘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和結合點,尋求合作的內在動力;要在校企合作中明確雙方的責、權、利,要加強合作制度建設;學校要始終堅持“質量是生命”的育人理念,吸引企業合作,逐步形成“學校信賴企業,企業支持學校,企業信賴學校,校企雙方信賴”的長效合作機制。(3)要提高校企合作的層次性與文化品位。對雙方而言,合作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僅是招工和就業問題,通過深入合作,彼此的文化也將互相滲透。
“三三”模式將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
[1]方向陽.校企合作的內涵與模式[J].職教論壇,2003,(1):29-30.
[2]張慧波,董艷杰,陳亞東.高職課程體系改革與項目化課程建設之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9).
[3]李洪榮,張排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舉措[J].江蘇高教,2008,(2):131-132.
張慧波,男,內蒙古通遼人,工學博士,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與課程開發。
G718
A
1672-5727(2011)08-0135-03
*本文系2008年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管理方法和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yb08090)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