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浙江杭州310018)
關于高職專業課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生涯發展知識*
劉振華
(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浙江杭州310018)
重點闡述了專業課教師結合職業生涯發展開展專業課程教學的背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生涯發展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激勵理論、人職匹配理論、職業生涯決策三部分。
高職;專業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激勵理論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教”與“學”脫節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專業課教學(包括專業基礎課教學)學時占總學時數約75%,專業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專業課教師結合職業生涯發展實施專業課程教學,將職業生涯發展的理念、知識和技能融入專業課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專業課教師除專業能力外,需要具備合理的職業生涯發展知識結構,這將對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有1280萬人,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390萬人,到2020年將達到1480萬人?!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碑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重點強調“教”,即“教什么、如何教”,注重對本專業的傳統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主要從專業層面配置教學資源。然而,作為教學活動主要參與者的學生,在專業建設中基本處于缺位狀態。忽視學生的“學”,對學生“想要學什么、如何學”不重視,認識不足,其結果是教師教的內容和方式不適合學生或根本不是學生想要的。如不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角度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教學質量就難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有較大比重,利潤率在整個產業利潤鏈中處于低端,產業升級刻不容緩。然而,產業升級的根本是人才,特別是職業工程師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改革不僅要強化實際動手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忠誠度,將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與我國產業升級緊密結合。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職業生涯發展的理念、知識和技能,關注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差異,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樹立工程師的職業信念,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專業課教師結合職業生涯發展實施專業課程教學,既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從而能實現“教”與“學”的協調。這就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具備職業生涯發展知識和技能。畢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不是專業課教師的專長,對專業課教師對職業生涯發展知識的要求主要以應用為主,所以專業課教師需要掌握影響比較大、應用較廣的常用職業生涯發展知識結構。筆者認為,專業課教師結合職業生涯發展實施專業課程教學,應具備的職業生涯發展知識結構主要由激勵理論、職業匹配理論和職業生涯決策三部分組成。
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包括物質層面的低層次需要和精神層面的高層次需要,學生也不例外,因為現在是學生,未來是社會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首要考慮就是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后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并且獲得的回報能否體現自身價值。同時,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挫折,職業發展中的挫折更是常見,問題的關鍵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遇到挫折后人的行為反應以及對待挫折的心態。因此,專業課教師根據專業能力要求合理融入激勵理論,將學生的內在需要轉化為學習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對促進學生職業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激勵理論在管理學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在教學過程中卻應用很少。為了更好地將激勵理論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筆者認為專業課教師應掌握的激勵理論主要包括需要理論、期望理論、挫折理論。
需要理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A.H.Maslow)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出現次序分為五個層次,即五個等級,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美國心理學家、耶魯大學的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基礎上,進行更接近實際經驗的研究,提出一種新的人本主義需要理論,即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利蘭(David C.McClelland)從20世紀40~50年代開始對人的需要和動機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成就需要理論:成就需要、權利需要、親和需要。
期望理論美國心理學家佛?。╒ictor 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期望理論,受到西方管理學者的極大重視。期望理論的數學表達式:激勵力=效價(目標價值)×期望值(期望概率)。激勵力即動機強度,是一個人愿意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的程度;效價即目標價值,指目標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期望值即期望概率,是個人憑經驗判斷自己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需要可能性的主觀概率,期望概率反映個人實現需要和動機的信心強弱。
挫折理論挫折指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個體受挫折后的表現主要有:(1)積極心理效應,即挫折效應;(2)消極心理效應,即挫折攻擊理論、挫折倒退理論;(3)妥協心理效應,即采取一種折衷的辦法,來對待所遇到的挫折,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平靜。職業生涯中的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專業課教學應培養學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使學生能將挫折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
職業匹配理論是專業課教師結合職業生涯發展實施專業課程教學涉及的重要內容。專業課教師有必要掌握職業匹配理論,認識專業、職業和學生個體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職業意識,根據學生特質和現實就業環境,促使學生的發展與專業、職業盡量趨于一致和協調。筆者認為,專業課教師結合職業生涯發展實施專業課程教學,需要掌握以下三種職業匹配理論。
“職業—人匹配”理論又稱為“特質—因素”理論,最早由美國波士頓大學帕森斯教授提出,是職業生涯管理理論中最為悠久的一種理論?!疤刭|”是指通過測驗所測量出的個人特性;“因素”是指產生令人滿意的工作績效所需要的特性?!疤刭|—因素”理論的核心是人與職業之間的匹配。
職業人格類型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1971年提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性向理論,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能主要地劃分為某種類型,具有某種類型人格的人,便會對相應的職業類型中的工作或學習感興趣。根據職業性向理論,霍蘭德的職業人格類型有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管理型、常規型。
職業錨理論是由美國著名職業心理學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從動態上講,職業錨指的是一個人依據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動機和需要、態度和價值進行職業定位和職業選擇的理念或價值觀。施恩認為,職業錨可分為五種類型,到20世紀90年代后又被擴展為八種類型,即技術職能型、管理能力型、創造型、自主獨立型、安全穩定型、服務型、挑戰型、生活型。
決策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占有非常關鍵的地位。學生不僅在畢業時面臨職業選擇,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會面臨種種選擇需要進行合理的決策。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結合專業和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滲透職業生涯決策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學生的職業生涯決策符合社會要求,致力于使學生所學專業、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社會價值體系有機地統一起來。筆者認為,作為專業課教師掌握SWOT分析法、蒂德曼職業決策階段理論、職業決策的PIC模型三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SWOT分析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海因茨·韋里克(Heinz Weihrich)提出的,是企業管理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即在職業生涯決策中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個人在職業決策時來自外部環境的機會、威脅和個人本身的優勢、劣勢,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機會評估,從而確定職業生涯目標,選擇適合自身的最優發展機會。其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優勢、劣勢,社會環境和組織環境的機會、挑戰。
美國學者蒂德曼提出“職業決策階段”學說,把職業決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七個步驟。兩個階段為:一是期望與預期階段,包括探索、成形、選擇、明確化四個步驟;二是執行和調整階段,包括就職、重新形成、綜合三個步驟。職業決策的PIC(Prescreening,In-depth exploration,Choice of the most suitable alternative)模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后來蓋蒂(Gati)等人對這一模型進行矯正和修改,最終形成完善的PIC模型。該模型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篩選、深度考察、選擇階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是未來1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課教師,除自身的專業能力外,具備合理的職業生涯發展知識結構,包括激勵理論、職業匹配理論、職業生涯決策等,結合職業生涯發展實施專業課程教學,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1]張寧,張海明.大學生職業選擇的SWOT戰略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2):26-28.
[2]俞文釗.管理心理學(上冊)[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245-248.
[3]楊河清.職業生涯規劃(第2版)[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54-100.
[4]劉余鎮.職業錨理論在大學生職業規劃中的運用[J].商業時代,2007,(10):90-91.
[5]童天.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6:47-65.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
G715
A
1672-5727(2011)06-0071-02
*本文系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高職高專以專業教師為依托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研究》(課題編號:C10JY21)的階段性成果
劉振華(1977—),男,四川達縣人,碩士,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水處理及給排水專業的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