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加強學法指導 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李曉春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素質教育強調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學法指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歷史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是前提,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是關鍵,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是根本。
學法指導;歷史教學;學習興趣;終身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說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大家普遍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設計。實踐證明,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
人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學習時則會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學習積極性高,智力的潛力能夠充分挖掘,學習效果就好。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
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廣博學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巨大的感召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漢代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也就是說,教師須德才兼備,智慧如泉水噴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別人的榜樣。歷史教師高尚的師德、寬廣的胸懷、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教學藝術、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學生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常言說“親其師而信其道”,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先要讓學生親其師。這就要求教師一要有高尚的師德,對學生充滿關愛,做好學生的良師,慈愛的長者,知心的朋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更要把學生的喜怒哀樂、寒暑冷暖放在心間。二要有寬廣的胸懷,對學生要充滿信任和寬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相信學生的能力并想方設法鍛煉提高學生的能力。三要做好導師,既要做好學生現在的引路人,又要做好學生未來發展的設計師。四要言傳身教,《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凡是成功的教師,無不以人格之光燭照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格。五要用淵博的學識感動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相關學識,要善于用所教的知識引領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經常審視自己的學生觀、教學觀、教材觀,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養成思考、探索、研究的習慣,教學過程中能左右逢源。六要用精湛的教學藝術感染學生,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藝術對學生有著無窮的感染作用,學生通過聽教師講課能感受到無窮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習興趣。所有這些,通過教師日常的工作、學習、言談舉止對學生施以影響和熏陶,增強學生的仰師心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挖掘和把握歷史學科的內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在動力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歷史教學內容,這是從教學內容上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歷史教材蘊涵著很多豐富有趣的內容。教學要源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挖掘出教材蘊涵的更多、更豐富、更有趣的內容。歷史學科的內容包羅萬象、五彩繽紛,只有挖掘教材隱含的豐富、有趣的內容,用歷史知識本身的豐富性、有趣性來吸引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把握歷史教學內容,以生動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一是要切合學生認知水平,把握內容的深淺度。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的原則,緊扣中心內容,結合具體對象,層層設置學生可以“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高度,啟發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地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使解決問題所需的思維水平處于學生的“鄰近發展區”內,讓這些知識逐漸遷移同化為學生的認知,使學生體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二是要以現實社會為支點,把握歷史教學內容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由淺入深地將一些歷史現象和當今社會的很多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加以恰當的聯系,或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生活講起,將歷史知識與社會現實進行聯系,使學生從學習歷史中得到啟示,感受到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當今社會的很多事情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歷史還在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今天人們的生活,學習歷史知識對自己的生活有好處,這樣,自然就能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三是要豐富教材內容,擴大知識范圍,教材上有些內容往往一筆代過,而實際上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蘊涵的豐富內涵,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知識積累得越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越濃。
創設學習情境,化解抽象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現代教育論認為,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探究、發現的動機和能力。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在因材施教同時,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化解,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心理不斷得到滿足,那么,學習興趣自然就會不斷增強。要從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出發,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適時地采用實物、圖片、錄像、投影、幻燈和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創設一定的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班中的同學。這樣就可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也可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內心的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復雜的歷史現象。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 “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應樹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無疑是教給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金鑰匙。
貫徹根本方法,明確學法主線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是學習歷史知識、研究解決歷史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歷史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的一條主線。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要點:第一,牢牢把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第二,牢牢把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一基本規律。第三,始終牢記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第四,始終牢記歷史是不斷進步的這一規律。第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評價方法。
課前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學法 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并對此作精心設計。一要揭示知識體系。備課時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可使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序列化、網絡化,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二是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要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一方面,要加強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良好的氛圍。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三要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就能使學生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組織課堂教學,有機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落實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努力創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并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途徑。其次要注重循序漸進。一要指導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二要加強歷史思維形成的指導,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和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進行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要把握三個方面。一要提供實踐材料。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二要做到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一。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既有一定深度、又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范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并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三要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主要是審題能力的指導、理解題意的指導和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習慣的指導。
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當然也理應成為歷史教學的根本。
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要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使學生愛學習,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中增強學習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不斷從工作中、生活中獲取新知,通過學習提高個人的思想水平、工作技能,陶冶情操、豐富人生,從而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倡導多元學習方式 中國學習論壇首屆年會發表的《學習型城市發展宣言》提出:“不論種族、性別、年齡、地域和貧富,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可持續的學習權利和責任。讓人人成為學習之人,處處成為學習之所,時時成為學習之時,事事成為學習之機。”因此,提倡多元學習方式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提倡多元學習方式,需要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其他機動靈活的學習形式。歷史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先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學習計劃、預習、自主鉆研、檢測,然后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讓他們有“我能行”、“我會學”、“我成功”的體驗,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歷史教學中要開展合作學習,就需要教師有效地進行組織,關鍵是要精選課題,科學分組,指導學生如何去分工協作,完成課題任務,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歷史名勝、人文景觀,可結合教學內容適當點撥,讓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研究分析、集思廣益完成課題,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學會方法,也養成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開展學習交流活動 進行學習交流也是培養終身學習習慣的需要,學習交流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在與他人交流中能開闊視野,鍛煉思維。在歷史教學中,學生主要是通過組織各種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專題研討等形式進行學習交流的。
倡導結合實際學習 結合實際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關鍵,因為學校教育不可能傳授人終身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學習習慣是首要的,在實踐中學習是解決問題、發明創造的基本途徑。這種習慣需要從學校教育時就著手培養。當然學校教育中,要培養學生向實踐學習的習慣還是需要教師從實際生活中提煉問題模型,創設仿真情境,讓學生去研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
[1]盛偉,陳穎.走進歷史新課改[J].吉林教育,2005,(11).
[2]熊川武.學習策略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陳連發.借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J].教育導刊,1994,(Z2).
[4]韓德宗.淺談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
[5]劉麗.創新教學與歷史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4).
(本文責任編輯:張維佳)
G712
A
1672-5727(2011)08-0114-02
李曉春(1964—),女,陜西乾縣人,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歷史學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革命史教學及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