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生(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40)
“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
楊潤生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40)
以“專題試講”為核心的參與式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適用于文科類各專業高年級學生的理論課程教學?!皩n}試講”參與式教學法包括任務設定、分組學習討論、教案與PPT制作、課堂試講、成果總結等環節。恰當地設定專題難度,是這種教學法成功的關鍵。
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法;教學實踐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目標。圍繞上述目標,結合文科專業的課程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我們設計了以“專題試講”為核心的參與式教學法,在2006~2008級部分班級的《國際經濟學》、《國際企業管理》等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與式教學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倡導的一種教學和培訓方法,是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學法。它一般是由教師精心設置教學情境,運用各種方式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各環節,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教學法,本質特征是主體參與、合作互動,即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和“學”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學習、探索的主動性;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討論,促進思想交流與信息共享;師生互動,平等商榷,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知識、活躍思維、提高能力。
參與式教學法具有很大的兼容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列舉參與式教學法可采用的具體方法有: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等十多種。國內外學者也將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的以項目為中心的項目教學法、哈佛醫學院創設的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哈佛商學院長期實行的案例教學法等均歸類為參與式教學法。
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可從實際出發靈活變通。既可以采用正規的形式,小班、短時授課與分組活動相結合,按規范的操作程序和步驟進行;也可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加入參與式教學的元素,注重體現參與和互動原則。就一門課程而言,可以讓學生全程參與,也可以部分參與,即讓學生參與部分章節或部分教學環節。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過增元在國內較早采用并大力倡導參與式教學法。根據他的經驗,在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參與”的部分比例一般是很小的,約占總學時的1%-3%,但作用卻很大。
考慮到專業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們選取課程的部分章節進行參與式教學法實踐,并設計了以“專題試講”為主線的基本模式。
“專題”是指以教材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現實問題歸納出的經濟或管理方面的論題。專題應是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命題。所謂開放性,是指專題涉及的理論需要適當超出教材的范圍,對專題的闡釋,在教材中找不到現成答案,既要運用教材已有的基本理論,也要用到本學科相關的前沿知識。所謂實踐性,是指專題涉及的研究對象,應該與現實社會經濟問題密切相關,如重大經濟事件、熱點問題、典型案例或民眾日常生活常見的經濟現象等。
“試講”就是讓學生模擬教師的身份,將自己學習、研究的成果和心得體會以講課的形式在講臺上向全班學生闡述和講解。以這種形式展示成果,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做專題報告。基于多媒體教學的考慮,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不僅要準備教案,而且必須制作成PPT在課堂上演示。
前期準備 在本課程教學的開始階段,仍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但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教師應注重對課程內容的概括性介紹和重點提示,適當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提示,并要求學生提前瀏覽教材的全部章節。學生能夠自己看懂、理解的內容,教師無需展開分析。
任務設定 經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到學期的后半段,在廣泛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選擇學生有興趣并適合歸納成專題的章節,確定為參與式教學實踐的主要內容。教師應精心設計,結合課程內容,提出一至兩個專題,作為教學任務向學生宣布。要向學生明確交代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方式、要求,并告知以試講的形式將學習成果向全班匯報和演示。與此同時,教師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參考資料,說明其來源及獲取途徑,引導學生查找及運用資料。
分組學習、討論 根據某種規則(可按寢室、或學號、或自愿),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并對小組成員進行適當分工,每組一般不超過5人。讓學生圍繞專題自己查閱文獻資料,綜合分析,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及時與學生溝通,隨機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不要做出結論性的解答,而應以設問、反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教案編寫與PPT制作 根據小組分工,讓有關成員將小組的學習成果寫成教案,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教師審閱、指導。教師修改后將教案發還給學生,學生參考教師的修改建議完善教案,并自己動手制作相應的PPT課件。課件由學習小組討論修改、定稿。
成果展示:課堂試講 在規定時間內,由學生安排組織,各小組講課代表在課堂上講授和用課件演示,模擬教師的身份,向大家闡述有關專題內容。非本組成員可以當場提問,試講代表當場回答,本組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
成果點評與總結 學生試講結束,即由教師對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和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并對試講的專題闡述自己的看法??偨Y與點評時,應注意發現不同小組學生分析問題的獨特視角和創新之處,一般不要輕易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
課程考核 學期結束,以小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教師可以結合專題涉及的范圍選擇論文題目,也可以超出專題范圍擬定題目,甚至可以由學生結合本課程內容自己擬出題目,經教師同意后確定。教師要提前對學生進行論文撰寫輔導,讓學生按公開發表論文的規范完成考核。
實踐證明,讓學生參與部分章節教學過程的“專題試講”,是提高理論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較好方法。
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采取 “專題試講”的形式,學生不僅要熟悉教材,理解基本理論,還要涉獵大量的相關課外讀物、參考資料。學生主動利用課余時間上圖書館、閱覽室查閱報刊、書籍,或利用網絡搜集相關信息、論文,學習自主性明顯增強,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動手能力 由于必須登臺試講,學生既要準備教案、制作PPT課件,又要在講臺上流暢、自如地表達與展示,他們往往會事先在小組內進行 “預演”、”彩排”,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認真學習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能提高其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尤其對培養師范技能而言,模擬教師的身份上臺試講,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
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所有正規形式的參與式教學,都強調將學生適當分組,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學習、討論問題。我們曾試行讓學生以個人身份參與教學過程,獨立準備教案、制作PPT,但效果不夠好,因為學生之間的水平相差較大。采用分組自學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和總體水平,而且學生在合作探討中交流信息、取長補短,增進了相互理解和適應,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得到了明顯加強。
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開放性的專題,要求學生必須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新的理論觀點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從而形成和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抽象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的提高。而專題與社會現實相關聯,使得運用理論分析和解釋專題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過程。
正確選擇參與對象與課程 從實踐情況看,采用“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法,高年級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高,自我組織的能力和相互交流的熱情較高,效果也較明顯。低年級學生由于基礎知識及自主學習能力相對不足,對專題的把握與理解往往缺乏深度,試講容易流于形式。而實訓課與實驗課更多地強調動手能力,未必一定要采取試講的形式。因此,在文科專業三四年級的理論課程教學中,適當采用“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法,應該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教師要加強責任心,并進行角色轉變 采用“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法,教師的任務更重了。教師需要加強科研意識,及時跟蹤了解學科發展動向和前沿課題,才能使確定的專題具有理論價值。教師需要了解掌握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展變化,收集整理大量案例、重大經濟事件背景材料和相關信息,才能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還必須廣泛瀏覽與專題相關的已有論文,做到心中有數,防止學生簡單照搬甚至抄襲別人的研究成果。在“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確定專題,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主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從主講人轉變為主持人,從講授為主轉向引導為主,從控制教學內容為主轉向控制教學過程為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大膽質疑。
精心設置專題難度 在“專題試講”參與式教學中,專題難度的設定非常關鍵。難度太高,學生現有知識和能力難以勝任,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難度太低,則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確定專題既要考慮教材的理論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學生課余獲取相關信息的條件以及相關資料的理論深度。恰當的難度,應該以“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為宜,即僅憑教科書難以完成,而通過課外閱讀,利用圖書館和網絡信息,經過小組分析討論,一般都可以完成。
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活動的組織,到學習成果的評定總結,都可以盡可能由學生參與完成。教師則作為指導者和監督者,幫助和督促學生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到現實社會經濟活動中去收集、充實教學案例。小組分工、成果展示均可由學生組織。成果展示前,還可以安排時間,由學生推選評委,擬定評分標準,交教師修改審定。在各學習小組匯報展示完成果后,學生評委當場打分,先由學生評委進行點評,教師再做總結。
注重效果,吸收、運用其他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和長處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和發展性。任何一種為教育界、為社會認可的教學方法,都有其應用價值,也有其適用限制。參與式教學法并不排斥、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學法。要堅持開放性思維,注意學習、了解其他教學法,尤其是各種現代教學法,及時將其優點和長處吸收運用到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注重效果,敢于創新,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選擇或創設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參與方式和方法。
[1]藺永成,劉箴.參與式教學法——高校課堂教學中值得推行的教學法[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7-108.
[2]蘇文平.參與式教學法在本科教學中的實踐創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75.
[3]婁祖安.參與式教學法的涵義及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45.
[4]賀江平.參與式教學法的思考[J].企業家天地,2008,(11):65.
[5]陳華.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形式與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6):160.
[6]過增元.倡導參與式教學法,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3,(20):25-26.
G712
A
1672-5727(2011)09-0152-02
楊潤生(1952—),男,江西吉水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