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肇慶 526020)
高職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范式新探
文川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肇慶 526020)
《經濟法》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重要課程,對將高職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影響。廣東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針對經濟法學科的特點、學生的特點、社會現實需求及《經濟法》課程傳統教學范式的不足,依據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實踐,從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材整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成績考核和評價、教師配置等核心要素方面,對職業可持續能力培養型教學范式進行了初步探討。
高職;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范式
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范式已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探討高職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新的教學范式①,對高素質、高技能型經管人才的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價值。筆者擬根據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結合教學實際,就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范式的變革提出一些看法,以供交流與探討。
《經濟法》是一門實用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 《經濟法》課程是經濟類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的基礎,是一門實用性強、涉及領域廣泛、受益面廣且影響面較大的課程之一。據肇慶工商學院畢業生近幾年的就業情況,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是商品銷售、企業管理、自主創業等,這些工作顯然都離不開經濟法律知識的支撐。因此,《經濟法》是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必修課程。
社會對經管類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及相關競爭型職業考試對學生考試能力的要求 企業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運用經濟、管理、法律知識進行的管理,要求企業管理人員既懂經濟,又懂管理,還需懂法律,缺少任何一面都很難說是高水平的管理。但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企業管理人員懂管理、懂經濟但不懂法律或不甚懂法律,懂經濟、懂管理、懂法律的復合型企業管理人才相當缺乏。因此,提升高職經管類專業學生在企業管理法律層面的職業素質②和職業操作能力③尤顯必要。另外,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將面臨許多考試,諸如注冊會計師考試、營銷員考試、導游員資格考試等,其中法律知識的分值比重將逐年加大,經濟法律知識在職稱考試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靈活應對相關職業考試的職業考試能力④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重要的能力要求。
盡管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對 《經濟法》課程教學較重視,在教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注重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尤其是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的培養 一般職業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更多地是以知識為中心,特別是書本上的知識,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的職業實操能力、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知識掌握也許比較扎實,但知識實際運用能力較差,不能適應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教學內容雷同,教學方法單一 大多數職業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所選教材和所教內容基本相同,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需求的差異性;教學方法普遍采用案例教學法,但案例陳舊、復雜,教學方法顯得單一,往往得不到學生認可。
教師的理論和經驗與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需求不相適應 高職院校不是研究型大學,而是應用型大學,培養的學生主要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講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師應是既懂法律,又有企業實踐經驗的“雙師”⑤人才,但現實是大多數授課教師或懂法律但缺乏企業經驗,或有企業經驗但不甚懂法律。
所謂“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教學范式”,簡單地講,就是以培養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以使學生適應社會,增強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職業操作能力等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學類型。以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院實施的《經濟法》課程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型教學范式涵蓋的內容與過程包括以下環節。
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 確立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培養目標是教學新范式的關鍵,培養目標應突出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等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市場經濟是競爭型經濟,經管類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將面臨社會上的很多考試,從某種意義上講,考試可以說是他們日后獲取某些利益的主要手段。這些考試往往涉及許多經濟法律知識,要在考試中取得競爭優勢,職業考試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又是法制經濟,經管類學生所從事的工作為企業管理工作,可能遇到大量的企業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要運用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法律手段解決企業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職業素質和職業操作能力也是重要培養目標。
路徑選擇:構建以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教學體系 有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還應構建具體的教學體系。基于以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為核心的培養目標,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也是教學的核心。高職高專經管類《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經濟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今后的競爭性職業考試和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日后走向社會所需的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教學的目標是“能力”,這一點有別于普通高校的“知識”目標。
2.教學內容。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緊緊圍繞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目標,在內容上分為專業理論知識、考試技能和職業操作技能三部分,其中專業理論知識是考試技能和職業操作技能的基礎。在教學中,對專業理論知識強調“夠用原則”,針對性地講授經管類專業職業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識。考試能力的培養是學生日后融入社會,獲得職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學中主要結合相關考試,培養學生巧學法律知識、答題技巧、心理控制能力和考試能力。由于高職經管類專業學生的主要職業取向是企業管理工作,經濟法律知識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如運用法律進行管理、運用法律解決糾紛等是學生今后的立身之本,是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教材整合。根據“夠用”的原則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要求,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材可整合為三大項目:(1)經濟法法理即經濟法的基礎理論。對于經濟法基礎理論應注重實用性,對于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只需要了解和掌握經濟法的大眾化的概念,如經濟法律關系、經濟責任、學習經濟法的意義、法律風險理論等等。(2)經管類專業職業需求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經濟法》課程中的規范性文件包括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等。不同的專業存在不同的職業素質、考試、實操需求,因此,在選擇經濟法規范性文件時必須結合專業的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需求進行合理選擇。市場主體法部分和經濟爭議解決法部分是所有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教學中不變的模塊,其他內容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適當刪減教學內容。如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專業課包括稅法、會計法、審計法等內容,在《經濟法》課程中就可以刪減這部分內容;金融保險專業要講授金融法規,其中涉及的證券法、保險法及會計法的內容在《經濟法》課程中都可以刪減,從而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3)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知識 (融入相關法律知識中講解)。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管理中重要的風險之一,對于經管類學生而言,學習《經濟法》課程的目的主要是運用所學知識識別和防范企業管理中的法律風險。縱觀經濟法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合伙企業、公司、合同、知識產權等均涉及法律風險防范問題。因此,在講解這些知識時應將法律風險防范理念融入其中。如講解合同法時應注意結合企業合同法律風險防范的理論和實踐;講解公司法時應注意結合公司法律風險防范的知識;講解知識產權法時應結合企業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范的知識,等等。
4.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培養目標,教師應在培養職業素質、職業考試能力和職業實操能力的同時,靈活多樣地使用各種方法,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如案例教學,即選擇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難易適度、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積極思考,學會解讀法律條文,領會法律原理并加以靈活運用;互動式教學,即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并回答問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最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針對學生考試能力培養,可精選歷年職稱考試試題,結合相關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如在教學中通過“答題方法、心理控制、厚書變薄書讀書方法”等訓練,使學生的考試能力得到應有的提高。在教學手段上,《經濟法》課程教學中需要處理的案例和試題較多,采用電子課件教學可以節省板書時間,增加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量和信息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5.學生成績考核和評價。傳統注重知識考核的應試教育的考核評價方法已不能適應現實需要,學生的成績考核和評價應以是否有助于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我院的做法是將《經濟法》課程考核分為三大模塊:一是有關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的案例討論、作業及頂崗實習中學生對企業法律風險的識別、評估、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應作為重點考核內容,占總成績比重的50%。二是平時出勤情況和職業考試能力的訓練,如做題的速度、讀書的技巧、答題的技巧和卷面整潔度、答題邏輯及體現職業素質的能力諸如合作能力、交際能力等的表現,占總成績比重的20%。三是期末書面答卷情況占總成績比重的30%。期末考試主要考察的內容為公司、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的注冊登記程序,知識產權的申報程序,合同草擬,企業糾紛的處理等實用性較強的知識。這種考核和評價既可以測試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考核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6.教師配置。針對高職高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師現狀和高職培養目標要求,對于教師配置,一方面要大力引進有企業經驗的“雙師”人才,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剛畢業大學生教師的培訓,使他們盡快實現由研究型人才向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并重的人才轉變,力求培養一支既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法律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督導提升:新的教學范式的反饋和修正 總體上講,我院在實施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教學范式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在職業素質、職稱考試和職業實踐操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教學范式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要通過教學效果的評價隨時發現問題,有效控制教學實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型教學范式最終的衡量者是社會用人單位和學生,因此,要階段性地收集有關社會用人單位和學生對該教學范式的實際反饋信息,并對與社會用人單位、學生需求不相適應的部分進行修正,加以完善,以更好地促進高職經管類專業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注釋:
①“范式”問題是由科學史學和哲學家托馬斯·S.庫恩提出的,范式是指 “科學實踐中的一些人們接受的例子為某種一致的研究傳統提出了模式。科學實踐的例子包括法則、理論、應用以及儀器的使用”,“成熟科學的發展模式通常是通過革命從一種范式不斷地向另一種范式轉變”。雖然庫恩的范式理論是研究自然科學史的成果,但是對于理解教學研究中的不同路徑仍然是合適和可行的。
②對“職業素質”學界有多種理解,一般而言理解為是勞動者職業適應的一種綜合能力體現,包括職業道德、職業修養、職業氣質、該職業相關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等。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社會環境、工作經歷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
③職業考試能力是指經過一定的學習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應付考試、取得考試成功的能力,包括快速抓住信息能力、心理控制能力、臨場發揮能力等。
④職業操作能力指通過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一定任務的動作系統,操作技能按其熟練程度分為初級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⑤“雙師”教師隊伍分為以下四種類別:“雙師型”教師、“雙師等級”教師、“雙師資格”教師、“雙師經歷”教師,筆者認為四種情況均可以作為“雙師”的標準,具體參見《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雙師素質”教師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
[1]王妙.實踐課業教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2]陳大鋼.新編經濟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劉玉.高職《經濟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利弊思考[J].高教高職研究,2007,(19):91-92.
[4]李霞.高職“經濟法”課程實踐性教學初探[J].職業圈,2007,(17):78-86.
[5]肖永平.法律的教與學之革命[J].法學評論,2003,(3):153.
[6]周思旭.基于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5,(5).
[7]Kuhn,Th.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8](美)哈羅德·格里曼.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A].(挪)斯坦因·U·拉爾森.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C].任曉,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59.
G42
A
1672-5727(2011)11-0024-03
文川(1975—),男,四川開江人,碩士,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系經濟師,律師,主要從事法理學、法社會學及經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