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惜
(揭陽市綜合中等專業學校 廣東 揭陽522021)
對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新認識
許敬惜
(揭陽市綜合中等專業學校 廣東 揭陽522021)
從理論角度出發,闡釋了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涵與意義,并從認識的層面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強調教學模式與思維模式的轉變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
中職;語文實踐活動課;新認識
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教學大綱》),把加強語文實踐教學作為課程任務之一確定下來,將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并列為課程教學內容,并對教學要求和課時安排作了具體的規定。《教學大綱》以教學文件的形式明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地位、功能及作用,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要求。這既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也是語文教學面臨的新課題。重視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充分認識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意義,是促進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開展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教學大綱》的這一要求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用功能: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符合語文學習的特點 語文學習不是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展開的,而是依靠學習者對語言文字的直接感受和積累進行的。具體的過程是“感知(具體語言文字材料)——概括(將接收的語言文字材料經過抽象概括,得出知識的結論)——應用(把掌握的知識結論應用于實際)”的認識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依據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設計具有可理解性、一定趣味性的教學實踐活動。
開展中職語文實踐活動符合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素質、有一定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學生的溝通、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等能力都需要培養及提高,這些都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單純以知識的講授為目標,更要通過創新設計活動方式,讓學生接受知識,形成能力,為以后的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語言問題開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以語文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作為語文綜合實踐課的開始,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也會使學生由興趣進而探索,使學習動機變得穩定與持久。
《教學大綱》將中職語文實踐界定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一概念強調的是,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必須是“語文”的活動,活動應以“實踐”為主要特征,并且要有很強的“綜合應用性”。依據這一界定,可以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涵闡述為:以課程目標為核心,以學生直接經驗,以及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相關職業生活為基礎,以學生主動學習、直接體驗、綜合應用為基本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宗旨的語文情境活動。
實踐活動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實踐活動性”為突出特征。實踐活動性表現為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交流,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生活動的內容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注重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因此,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必須遵循“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均是在語言文字實踐中實現的”這一規律,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語言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同于一般的實踐課,它必須以學習語言知識和形成語言能力為主要內容。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必須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力于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學習方法的整合、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與人文精神教育(或職業素養養成)的融合,著重解決教學目標達成的問題。所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應該姓“語文”。
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自身的活動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應充分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知識經驗進行自主的活動,進行自我教育,從而發展特長,培養個性。在實踐活動課中大多數活動應由學生自愿參加,自己選擇內容形式,自己組織,獨立完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核心思想是讓學生“主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讓學生成為活動主人。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以及主動意識,是上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思想基礎。
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活動是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活動本身只是手段,要發揮活動的多種功能,使每項活動都能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有實效,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認識能力、思想品德、心理素質、情感熏陶、一般知識等的發展。
綜合性 綜合性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顯著特點。開設語文實踐課要與學校其他課程有機地結合,發揮語文實踐課的整體功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從內容、形式到所產生的教育影響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征。它要求課程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實現學科的整合。語文綜合實踐課中各項活動的完成,需要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所培養的能力也是綜合的。除語文能力外,還包括其他認識能力和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學生在人際交往、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鍛煉。而且,通過語文綜合實踐課,學生還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使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美育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語文綜合實踐課的綜合性不僅表現在知識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能力和發展上。
《教學大綱》明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地位與作用,它要求教師從教育改革的實質出發,追求教育實踐的合理性,再進而組織、實施。那么,該如何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大綱精神從而推動教學改革呢?
轉變教學模式:由課堂教授型向指導策劃型轉變 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滿堂灌”、“一言堂”。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課堂教授型向指導策劃型轉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方案,讓學生自己先去查找相關資料,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通過匯報、展示等形式讓學生表現、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表現欲。讓課堂成為學生質疑創新的舞臺。教師的身份由“演員”向“導演”轉變,教學模式從課堂教授型向指導策劃型轉變。例如,以前講授古詩的時候,教師總是喜歡“三包”:包找資料、包講課、包總結。課前忙得團團轉,課中滔滔不絕,課后不甚放心,唯恐落了哪一節沒講。學生就像一個瓶子讓教師裝個夠。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教師累,學生也苦不堪言。改革教學模式,可以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實踐課,詩人的生平、背景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詩歌的內容及抒發的思想感情,可以通過創設意境,以同類或同題材的作品加以引導、賞析,讓學生自我領悟。這樣的效果是:學生在頓悟的過程中理解透徹,感受到美的愉悅。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訓練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余文森教授認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所以,中職語文教學的過程應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教學思維:由機械模仿向創造性思維轉變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應是被動地機械地復制知識,而應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進行能動的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作為教師,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所以,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多考慮如何把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并運用自如。教師就像游泳教練,既要告訴學生游水的要領,讓學生下水自己游,還要隨時跟蹤,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通過實踐,可以掌握要領,并根據自身的條件加以選擇、糾正、豐富、再創新。應摒棄那種“教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
改變評價體系:由結果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 傳統的評價體系是以結果定命運,學校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教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雙方的心理負擔,嚴重違背教育發展規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唯分數論,發揮出職業教育的優勢,全面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找到用武之地,培養自信心,燃燒閃光點。所以,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應改革傳統的結果性評價的方式,強化過程控制,加強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回自信心,激發前進的動力,實現自我價值感的回歸。考核的方式應有職業教育的特點: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又要根據各專業特點設計考核方案,才能實現學科整合,發揮學生的所長。所以,設計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活動方案,讓學生通過設計綜合活動的方案,落實語文的各項能力指標,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素質及能力。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把握好大綱精神,落實大綱的要求,應把語文知識、方法、技能與學生個體的智慧、經驗、情感及體驗聯系起來,多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機會,讓語文教學為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能力提供條件。
[1]王川.論職業教育學的“實踐性”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9):57-61.
[2]安淑春.高職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1),32-34.
[3]佟強,張素云.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如何體現專業培養目標[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5):78-79.
[4]許耘.理解意義 把握原則 突出實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0):25-28.
[5]李松虎.在活動中彰顯靈性[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3):70-72.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11-0104-02
許敬惜(1971—),女,廣東揭陽人,廣東省揭陽市綜合中等專業學校講師,教務科副科長,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