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健美(廣州市天河職業高級中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論中職生信息素質的培養策略
敖健美
(廣州市天河職業高級中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分析了信息素質的內涵及培養目標,并針對中職生的信息素質現狀,著重分析了培養中職生信息素質的策略,包括構建培養目標;結合專業特點,合理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通過有效地整合課程,把信息素質培養納入各門課程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中;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將學生信息素質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體系中。
中職生;信息素質;培養策略;評價體系
2000年10月,我國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第一次提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生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素質是信息時代的公民必備的素質。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為一大宗旨,使學生在學習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逐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質。
信息素質(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在給美國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委員會(NCLIS)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質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能。”
信息素質的內涵包括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學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發現并把握對自己學習有價值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知識結構中來的意識;能夠對使用的信息進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會、他人和自己的信息;能夠對信息進行選擇、判斷和評價。1998年,全美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創建學習的伙伴》中,指定了信息素質的培養目標,進一步豐富了信息素質在技能、態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這些目標包括:
技能目標 能夠有效地和高效地獲取信息;能夠熟練地、批判地評價信息;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態度目標 能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能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內容;能力爭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
品德目標 能認識信息對民主化社會的重要性;能實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道德的行為;能積極參加小組的活動來探求和創建信息。
由此可見,信息素質不僅包括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信息技能,還包括將信息技能用于信息問題的解決并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綜合信息能力。而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培養,則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以及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普及,當代中職生普遍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能,大部分學生會文字錄入、基本文字處理,一部分學生會上網,利用網絡交友、聊天、玩網絡游戲等。但是,中職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意識,獨立學習能力較差,中職教師對培養學生信息素質重視不足,中職學校缺乏有效的信息理論課,專業課也缺乏足夠的信息教育滲透。種種原因導致目前中職生的信息素質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1)信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2)缺乏自主的和積極的信息意識;(3)信息道德需要加強;(4)信息的篩選、檢索、評價與創新使用能力有待提高。
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無時無刻不在信息的包圍之中。在人們高效獲取和使用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經濟、法律、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中職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已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培養中職生的信息素質,筆者有如下具體建議:
構建我國的中職生信息素質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的中職學校還普遍缺乏學生信息素質標準。筆者認為,教育部應組織一批專家,根據我國國情和中等職業教育特點,制定出我國中職生信息素質的培養目標。
結合專業特點,合理開設中職信息技術課程 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中、初級的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因此,對中職生信息素質的培養,主要表現為信息化產品的適應能力和應用能力、職業技能與信息化的結合能力、專業技能的信息化表達能力以及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中職學校的不同專業對學生信息素質的要求是有所區別的。因此,中職課程設置也應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引導學生向符合專業特點的信息素質領域發展。
1.重新定位中職的《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目前,中職學校幾乎都開設了《計算機基礎》公共課。但是,該課講授的主要是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僅僅停留在對學生基本信息技能的培養上,對中職生綜合信息素質的培養而言有很大欠缺。筆者認為,應當重新認識這門課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學目標、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問題,應參照信息素質的培養目標,重新安排這門課的教學內容,使其教學目標提升到對學生信息素質的綜合培養上來,從以往的重“技能”教育升華為人文素質教育。在此,筆者對中職《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的內容選擇提出兩點建議:(1)應加強中職生的信息道德教育。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對中職生進行信息道德教育成為了中職生信息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要教育學生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同時,要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指導學生選擇健康網站,查找有用信息,樹立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2)應加強中職生的信息檢索和分析能力,使學生了解信息檢索對于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掌握利用計算機檢索文獻的方法及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學會多媒體信息的采集、編輯、制作技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結合專業特點設置中職信息技術課程。對不同專業,所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應有所不同。如幼教專業開設多媒體制作和應用;文秘專業開設辦公自動化管理和應用;動漫專業開設計算機設計應用軟件CorelDraw、Photoshop、Flash、3ds Max、Maya等課程;機械專業開設Autocad課程;財務會計專業開設電子財務軟件等課程。應使課程設置與專業的特點結合起來,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
通過有效地整合課程,把信息素質培養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中 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綜合性教育,僅靠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必須相互滲透、相互整合,使學生信息素質培養貫穿于其他課程之中。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其他課程的教學,例如使用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為其他課程的開展提供幫助;另一方面,通過在其他課程中廣泛地應用信息技術,使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都得到加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質的目的。
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 教師的信息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能將現代教育技術,如網絡資源、課件、多媒體技術等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信息素質學習環境和氛圍。另外,學生自主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是提高自身信息素質的最佳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收集信息,對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從而獲取知識,從學習實踐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質。
將對學生信息素質的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有力地促進了我們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轉變,我們也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評價體系,將信息素質評價作為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一項重要指標,從信息素質方面對學生展開定量或定性評價。只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我們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才能更完善、更成熟、更規范。
培養中職生的信息素質是當今信息社會的要求。對中職生信息素質的培養策略還有待廣大中職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1]何高大.“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02,(3).
[2]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鐘志賢.信息素養:培養你八大能力[N].中國教育報,2001-03-01.
[4]桑新民.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階段性總結報告[J].中國遠程教育,2000,(11).
[5]趙士林,等.網絡傳播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6]王吉慶.王吉慶教授談信息素養[J].網絡科技時代,2000,(6).
[7]段寶霞.培養和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6,(12).
[8]于雛.大學生信息素養培育的理性思考[J].現代情報,2006,(10).
[9]張暉.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現代情報,2006,(10).
[10]張健.論職業教育項目課程改革[J].職教通訊,2006,(3).
[11]周安國.從信息素養教育看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J].計算機時代,2006,(12).
[12]李伯黍,岑國楨,等.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3]謝澤明.網絡社會學[M].大連: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14]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5]梁建章.網絡社會的崛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16]羅國杰.中外學者縱論傳統文化與青少年品德培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G712
A
1672-5727(2011)10-0041-02
敖健美(1973—),女,廣州市天河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職信息技術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