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詠梅,張 毅,趙鐘鳴,鄒團標,忽麗莎,劉錦桃,姚莉琴*
(1.德宏州婦幼保健院,云南 德宏 678400;2.云南省婦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省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貧血與地中海貧血的調查
徐詠梅1,張 毅1,趙鐘鳴2,鄒團標2,忽麗莎2,劉錦桃2,姚莉琴2*
(1.德宏州婦幼保健院,云南 德宏 678400;2.云南省婦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貧血與地中海貧血的發生概況。方法了解云南省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貧血與地中海貧血的發生概況。結果所調查的地區貧血發生率為22.1%,地貧陽性率為43.1%,其中β-地貧發生率30.8%,α-地貧發生率12.3%。α-地貧陽性率隨增齡而降低,β-地貧陽性率隨增齡而增加。多個縣市之間、不同少數民族之間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0~7歲兒童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在云南德宏州四個民族中屬高發區,其發生率在所調查的不同的年齡、民族及地區有差異。該調查為云南省德宏州的少數民族進行貧血和地貧的預防提供了有價值的基礎資料。
貧血;地中海貧血;少數民族;德宏州
貧血是血液病最常見的癥狀,是多種原因引起的癥候群。地中海貧血(Thalassemia)簡稱地貧,它是以珠蛋白基因突變引起一種或多種珠蛋白肽鏈合成減少或缺如,從而使合成的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的肽鏈含量不平衡為特征。地貧高發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則多見于長江以南各省區。眾所周知,云南是地中海貧血的高發區,德宏地區又是云南發病之冠[1],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居住地、不同民族人群的貧血及地貧的發生概況,現將2010年4~5月對云南德宏州2 153名7歲以下兒童調查情況報道如下:
1.1 抽樣對象和樣本規模
1.1.1 調查對象 潞西市的傣族、德昂族、景頗族;瑞麗市的傣族;隴州縣的傣族、頗族;梁河的阿昌族和傣族,盈江縣的傣族及少數漢族五個縣市7歲以下兒童,包括常住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非常住人口(父母雙方基本上為同一民族)。
1.1.2 樣本規模 按無限總體和有限總體抽樣。
1.2 實驗室檢測
1.2.1 血液分析的參數檢測 運用sysmex KX-21和邁瑞-2000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量(Hb)、紅細胞數(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紅蛋白含量(MCH)、紅細胞容積分布寬度(RDW-CV)等參數,當天采血在當地及時檢測完畢。
1.2.2 血紅蛋白電泳檢測 MCV<80 fl和或MCH<27 Pg者,為篩查陽性可疑地貧兒。篩查陽性者應用Helena公司pH 8.6緩沖液醋酸纖維薄膜做電泳及配套電泳掃描。電泳結果界值點:HbA2>3.5%,疑為β-地貧,HbA2<2.5%疑為α-地貧[1]。
1.3 數據處理與分析
1.3.1 缺失值和離群值(異端值)的處理 對血常規的缺失值,以變量的算術均數替代缺失值。離群值單變量離群值的處理用箱式圖進行篩查和檢查。
1.3.2 分析 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均值采用方差(SNK),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均采用SPSS.13.0Window/PEMS3.0軟件包完成。
2.1 一般資料 經體格檢查和血常規測定者共調查兒童2 190例,因血液凝固,僅2 171例有實驗室檢測結果,7歲以下兒童2 153例(7歲以上男童5例,女童13例),2 153例兒童進行血液分析,篩查出可疑地貧1 270例,進一步電泳分析。
2.2 血紅蛋白量比較 血紅蛋白量均值隨年齡而增加,經單項方差分析,SNK檢驗多重比較,0歲組與1歲組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98),其余各年齡組在一列,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49),見表1。
表1 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血紅蛋白量[例,(g/L,±s)]

表1 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血紅蛋白量[例,(g/L,±s)]
0~1~2~3~4~5~6~7合計168(111.5±19.2) 220(111.7±13.7) 179(117.6±10.3) 159(120.2±12.0) 142(122.4±19.7) 113(120.5±12.4) 118(122.4±9.7) 1099(117.3±15.1) 145(114.2±16.7) 185(113.5±16.6) 178(119.2±14.0) 191(119.1±12.5) 134(121.8±10.4) 110(122.3±10.5) 111(124.4±14.0) 1054(118.7±14.3) 313(112.8±18.1) 405(112.5±15.1) 357(118.4±12.3) 350(119.6±12.3) 270(122.1±15.8) 223(121.4±11.5) 229(123.4±12.0) 2153(118.2±14.7)
2.3 貧血患病率
2.3.1 貧血患病率 Hb<110 g/L者為貧血,貧血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χ2=189.350,P<0.001,見表2。
2.3.2 貧血患病率的民族差異 以景頗居高25.0%,除漢族和景頗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外(χ2= 4.623,P<0.031),其余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3 貧血患病率的地區差異 貧血患病率以潞西縣居首30.5%,其次為盈江市23.8%,潞西市與盈江縣、瑞麗市兩者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前者(χ2=13.6,P<0.05),后者(χ2=16.1,P<0.01),其余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情況[例(%)]

表3 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不同民族貧血患病情況(例)

表4 德宏州7歲以下兒童不同地區貧血患病情況(例)
2.4 地貧陽性結果
2.4.1 地貧檢測結果 2 153例7歲以下兒童進行血液分析,篩查出可疑地貧1 270例,進一步電泳分析,地貧陽性人數548例,地貧陽性率為43.1%(548/1 270)。
2.4.2 電泳分析β-地貧陽性率隨增齡而增加,α-地貧陽性率隨增齡而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 1),β-地貧陽性女童的33.8%高于男童的28.5%,χ2=1.716,P<0.05,見表5、表6。
2.4.3 地貧陽性的民族差異β-地貧地貧陽性以阿昌族最高38.9%,傣族最低25.7%,其他各民族之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α-地貧地貧陽性景頗族最高,阿昌族最低,其他各民族之間相互比較:傣族與阿昌族χ2=8.775,P<0.001;景頗族與阿昌族χ2=10.514,P<0.01;其他各民族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地貧地貧陽性率以景頗族居高50.8%,其次為德昂族44.0%,見表7。
2.4.4 地貧陽性地區差異 總地貧表陽性率潞西市居高51.5%,其次盈江縣46.7%,瑞麗縣最低29.5%;β-地貧陽性盈江縣最高38.9%,除潞西市(30.0%)與隴川縣比較χ2=9.722,P<0.01外,其他各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α-地貧陽性潞西市最高20.1%,梁河縣最低為0,各地區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α-地貧陽性:潞西市與隴川縣χ2=30.222,P<0.0 001;潞西市與瑞麗χ2=33.648,P<0.0001;潞西市與盈江χ2=35.959,P<0.0 001;盈江與瑞麗χ2=5.384,P<0.0 001,見表8。

表5 電泳分析地貧陽性率情況[例(%)]

表6 電泳分析地貧陽性合計陽性率情況(例)

表7 不同民族電泳分析地貧地貧陽性率情況[例(%)]

表8 不同地區電泳分析地貧陽性率情況[例(%)]
3.1 貧血患病率
3.1.1 本研究學齡前兒童貧血總患病率為22.1%,與中國南方10個縣級市21.4%的水平[2]、我國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20.8%相接近。貧血率隨增齡而降低,且有顯著差異,0~1歲內嬰兒貧血患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說明本地區兒童人群中的貧血、其原因除與地中海貧血有關外,還需考慮存在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其原因可能是:①生長發育快相對需鐵量大,易造成缺鐵。②攝入不足:其是小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血的主要因素。1~7歲組消化功能好,飲食多樣化,營養較充足,故患病率低于嬰兒期。
3.1.2 防治建議 從以上調查分析來看,嬰兒貧血患病率高于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故應將防治貧血的重點放在嬰兒期。盡早篩查地中海貧血,并提倡母乳喂養。如不能行母乳喂養或母乳不足,可替之以鮮牛奶。對缺鐵性貧血應早期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輔食添加以3~4個月為宜,母乳喂養者可稍遲,但不可遲于5個月。輔食類應含鐵豐富,且富含蛋白質,嬰兒又易接受,如蛋黃、蛋羹、蛋花;雞、鴨和豬等。動物蛋白如雞肉、肝、腎、心等可制肉泥、肉松、肉沫等,以補充造血原料鐵不足。6個月以后應適當增加米、面等食品。表3、表4顯示:貧血率高者地貧陽性率也高,如潞西市,景頗族、德昂族地貧為高發,各民族貧血患病率與各民族地貧患病率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0.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各地區相關系數r=0.5,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民族貧血與地貧有密切關系。要降低貧血率,尋找發病原因,人群篩查至關重要。
3.2 地貧
3.2.1年齡特征β-地貧陽性隨增齡而增加,多因素分析年齡是危險因素,以往資料未見有關地貧年齡發病的詳細報導,一般認為發病年齡85.39%小于3歲,41.05%于3個月內發病,發病年齡早于α-地貧。而α-地貧陽性隨增齡而減少。可能因重度地貧,Bart胎兒水腫綜合征都胎死宮內、早產或生后數小時死亡,攜帶者也就減少,不會因增齡而增加。
3.2.2 性別特點 地貧發生率女童高于男童,與有關報導相反:男占67%,女占33%;男女比為2∶1[3]。α-地貧陽性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地貧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它的遺傳與性別無關,男女均有相同的概率獲得致病基因,故男女患病的機會均等,α-地貧陽性符合遺傳規律。至于β-地貧陽性與這一規律不符,是否與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屬于混合部位性溶血而表現相應的臨床與實驗上混合性溶血特征[4],其次是HbA2增高的疾病中,除β-地貧外,還有瘧疾等[5]。造成了β-地貧遺傳的異質性和特殊的平衡多態性,這些現象有待深入研究和循證。
3.2.3 不同時期不同人群比較 2007年楊艷秋等對德宏地區5~13歲兒童調查地貧患病率為26.6%[6],陳相聰等對1985-2006年德宏州醫院貧血病例分析,血紅蛋白病傣族發病率為43.2%[7],與本次調查一致;比郭亞梅等報導版納州醫院門診病例β-地貧37.6%為低[8]。
3.2.4 不同時期不同民族地貧檢出率:1987年省計生所對德宏地區異常血紅蛋白的調查,德昂族為14.0%,梁河縣阿昌族為40.2%,隴川縣阿昌族為9.6%,發現云南省的發生率居全國之首,而德宏地區又為云南之冠[9],本次調查不同地區的民族地貧檢出率見表8,各民族均有較高發生率。
上述資料反復循征了德宏地區和民族是貧血和地貧的高發區,調查的目的是為了對地貧的防治和控制,地貧的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制訂和實施地貧預防與監護計劃,積極開展人群篩查(新生兒和育齡婦女),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等工作,才能真正實現降低地貧發生率,從而降低缺陷兒的出生率,降低嬰兒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1]李津嬰,萬樹棟,溶血性疾病[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75-146,78.
[2]芮東升,靳 蕾,劉建蒙,等.中國南方10個縣級市學齡前兒童貧血流行狀況[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6,17(2)∶75-80.
[3]莊禮昭.小兒地中海貧血397例統計分析[J].中級醫刊,1988,23 (4)∶17-19.
[4]李津嬰,萬樹棟.溶血性疾病[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75-76.
[5]秦文斌.血紅蛋白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16-17.
[6]楊艷秋,番云華.平均血紅蛋白量在地中海貧血篩查中的價值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09,18(6)∶30-32.
[7]陳祖聰,葛世軍,番云華.德宏地區血紅蛋白病在貧血病中的比例及在各民族間的分布情況[J].大理學院報,2007,6(6)∶259-264.
[8]郭亞梅,黃兆慧,彭 紅.西雙版納少數民族地中海貧血的血紅蛋白電泳分析[J].新醫學學刊,2008,5(6)∶928.
[9]駱 毅.云南德宏傣、景頗、阿昌、德昂族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及健康情況調查研究[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23-25.
Investigation on anemia and thalassemia in 0~7 years old children in Dehong of Yunnan province.
XU Yong-mei,ZHANG Yi,ZHAO Zhong-ming,et al.The Department of DeHong MCH Hospital,Dehong 678400,Yunnan,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and thalassemia in 0~7 years old children in Dehong of Yunnan province.Methods2 153 children under 7 years old were tested by blood cell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nemia was 22.1%. The incidence of thalassaemia was 43.1%,with β-Thalassemia occupying 30.8%,α-thalassaemia 12.3%Ag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erm of thalassaemia incidence∶the incidence of α-thalassaemia decreased as age increased,and the incidence of β-thalassaemia increased along with age increase.Regional and the ethnic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ies and minorities.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anemia and thalassaemia are quite high among children in the four minorities in Dehong of Yunnan province.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incidence between distinct ages,regions and minorities.This investiga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emia and thalassaemia in Dehong of Yunnan province.
Anemia;Thalassemia;Minority;Dehong
R556
A
1003—6350(2011)14—115—04
徐詠梅(1970—),女,云南省昆明市人,主管檢驗師,本科。
*通訊作者:姚莉琴,女,副主任技師。E-mail:bjyylq@163.com
2011-03-29)
·調查研究·